>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养生入道要旨(正文)

太极拳养生入道要旨

2011-04-11   曹满良
核心提示: 太极拳是中国道家的优秀拳种,创传人张三丰为使后人迈入修真正道,以动静相兼、性命双修为目地,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实以入...
  
    太极拳是中国道家的优秀拳种,创传人张三丰为使后人迈入修真正道,以动静相兼、性命双修为目地,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实以入道、体道为宗旨。什么是道,道既是“自然”,就是“无为”之真理,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它虽然无形无相,内含玄机奥妙。今世人多以此为迷信,不知内蕴真意,启不知,用俗人的眼光不会看透,所以竟说是无稽之谈,真乃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传统武术与修道内养丹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离,深刻而奇妙的内在联系,武术化境与修道境界关系是成正比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武术家在技击中显示神功,臻于炉火纯青的程度,同时又对内修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造诣的根本原因。
今本文所述,有别于社会上所流行的“陈、杨、吴、武、孙、李,等诸多家姓式的及“击技术”的太极。乃是原始正脉修心炼性、养生入道要旨,实为修行领域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及心法述真。
《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三丰)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希夷、火龙相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人、陈抟老祖(希夷先生)、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他们智慧卓越,鉴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内修实践上皆达到了至极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但因年代久远、再因他们又都是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认真比较其修炼丹法异同,以为同是道教中人,同用一套名词术语,肯定是同为一人。殊不知二者学说、理论大相径庭,实践、功夫大异其趣,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另外,对于历史曾出现两个张三丰的事实也同样认识模糊。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张三丰,是北宋时期的武当派内家拳祖师: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博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三丰之术,百余年后传于陕西,而王宗(宋朝人)为最著。
张三丰十分重视前人在修道实践上取得的经验和方法,他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是有限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将被不断地消耗,告知世人尽早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其著作《玄要篇》、《太极长生诀》、《修道篇》就辑入了很多古人传世的精华之作。三丰先生在其《无根树道情》中说:
无根树,花正红,摘尽金花一树空。空即色,色即空,识透真空在色中。了了真空色相法,法相长存不落空。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
无根树,花正无,无影无形难画图。无名姓,却听呼,擒入中间造化炉。运起周天三昧火,锻炼真空返太无。谒仙都,受天符,才是男儿大丈夫。
以上这些杰作,皆是张三丰体道过程中的创获,他还指出,“欲得太极拳的神髓,必先明太极妙道;而学习太极拳,则又为入道之基”。
太极拳以其肢体活动形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是修心炼性之法宝,嗜武功者又能当做自卫的防身之术。自古至今,多少人都说太极拳具有高度的技击性、艺术性、科学性,理论深切,细致精奥。古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太,至也、大也,极,乃枢纽根柢之谓,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而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至。
太极拳的动静之机与阴阳,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称为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称为静。机者,朕兆也(预兆)。如阴符经天发杀机之机。太极者是枢纽机关。太极拳当行功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未常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常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极拳术之所以妙也。
万物之生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有太极斯有两仪,故太极为阴阳之母。太极拳着着势势,均含一圆形,其动而阳,静而阴,及刚柔进退等,均与《易》理无异。故得假借《易》理说明之,非强为附会也。
中国古代学说,诸凡事物均以阴阳喻之,故阴阳无定位。太极拳之为阴阳亦然,如拳势之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敛为阴。粘劲为阳,走劲为阴。手足关节之伸为阳,曲为阴。分为阳,合为阴。开展为阳,收敛为阴。身躯之仰为阳,俯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凡此所喻,无论遇如何变化,内皆含一圆形,故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入道之旨,当混沌未判,洪蒙未辟,本无动静,何有阴阳。故以虚无为本者,无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亦如是也。然此指先天而言,指习拳术功深进道者而言。初学之士,骤难语此。
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此拳种该重在锻炼精神,运动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故曰无极。然初学者,也必当从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着熟,渐感体证内在觉知。必当,悟真理,求真源,融会贯通,才能步入于神化之境。   

   三丰太极宗旨真,动静万化不离根,
   风雨雷电神气象,混元一体唯道亲。
中国的太极拳是依靠着我国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至今,本人将从研究继承传统理论的观点,论述这个重要的问题。
真宗正脉传承的太极拳功夫是气功、是内功修炼、是静心修持功夫,是应本着性命双修及太极原理去练与悟的。而不同于体操和舞蹈。历代都有炼养家通过长期大量的修炼实践,留下了体会经验则是为太极拳的宝贵遗产,本该应当加倍珍惜重视,古为今用。但是,现如今的教拳者,利用所有权力及其势力范围、在金钱与名誉思想意识的操纵下,无视原始传统天人合一理念和效仿天地运行的真宗修炼理论,对习练者的指导作用,胡乱篡改,把原始创传者的宗旨扔掉一旁,废止丢失了太极功夫返朴归真合于自然真意义,进行了改革、变更,这实是欺师灭祖的行径。他们打着为了发扬、为了健身的旗号,随意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地凭空创新,美名其曰推陈出新,实际上没有内涵和价值。发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延续下去。请问:篡改者他所接受和继承的东西在:内涵与功夫上、理论与实践上、效果与学识上,等等,有哪样超过了原本的了吗?如果还没有继承原本的太极拳就胡乱篡改,那不就是纯属造假吗?
现如今喜好太极者,如果真正能够根据其原始道家真宗思想理论的指导要求及宗旨来修炼,有了实践功夫,便逐渐能明晰领会太极拳的旨趣。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71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