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周身要则(正文)

周身要则

2011-04-08   潘咏周
核心提示:作者与弟子(一)胸太极拳是用腹部呼吸的,与采用胸部呼吸的运动不同,因此胸部切忌挺出,有含合之意,所以叫作含胸。含胸固然不同...
  

作者与弟子

(一)胸
太极拳是用腹部呼吸的,与采用胸部呼吸的运动不同,因此胸部切忌挺出,有含合之意,所以叫作含胸。含胸固然不同于挺胸,但亦不同凹胸。挺胸是向外扩张,凹胸向内收缩,同时胸肌都是紧张的,含胸是在胸肌自然有宽舒的感觉。含胸是在胸部不挺不凹松松地含合的状况下形成的,但是打拳时不是始终含胸不变的,是要随着动作而变动的。
凡是要运用化劲(走劲)时,就要用含胸来帮助手法的运转。含胸也就是蓄势。在每着定式时胸部要平正,可以很自然地形成腹部呼吸。
初学拳时胸部要任其自然,千万不能有挺胸的状态出现,练拳日久后渐渐在坐身的动作里让他很自然地形成含胸,等到功夫日深,就知道怎样是含胸了。如果初学时故意要做成含胸,那就会形成凹胸驼背的姿势,这是于技击与健身两方面都有妨碍的。正确的含胸是对健身方面也有作用的,因为在肩关节松开微向前合,两胁微敛姿势下,经过动作能使胸腔放长,横膈膜自然下降舒展。
胸肌的虚实是与手的虚实有关连的,在大多数拳式动作中,右胸肌实时,右手为虚,左手为实;左胸肌实时,左手为虚,右手为实。胸部左右胸肌的变换虚实,是在胸微内含,两锁骨微松沉的情况下来操作完成而管制两手的虚实,做到上于两膊相系的作用。胸前的两根锁骨,要用精神贯注来固定,加上肋骨节节松沉,胸肌也随着松沉而往前合的姿势,上身的身法就正而不散,身就有了主宰。
(二)背脊
含胸拔背是太极拳的术语,能含胸就能拔背,因之含胸与拔背是相联的,当胸部略内含时,背部的肌肉往下松沉,在两肩中间的脊骨似乎有鼓起上拔,这种情形就是拔背,是很自然的,不能故意着力上拔,那就会练成驼背了。
太极拳是蓄发相变的,其关键就在含胸拔背。含胸的作用是有利于化劲(蓄劲),拔背的作用是有利于卷劲和放劲(发劲),所谓力由脊发,即是拔背的作用。拔背在发劲技巧上,是与腰部配合起来,能使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脊背,而形于手指。
太极拳很重视脊背部份的锻炼,因为背部有督脉,各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会,脏腑经气都是由腧穴而相互贯通。练架时能使肩背部份的肌肉得到舒展活动,使脊椎骨有力而富于弹性,可以达到调和气血,开通闭塞,对消化和吸收机能及代谢方面,能有良好的效用,在健身方面起很大
的作用。
(三)腹
腹部是胃肠所在,其体积之伸缩颇大,古人称之谓「气海」,犹言人体之气会聚之处。腹部以脐部为中界而分上腹部与下腹部。太极拳气沉丹田之丹田是在脐下部和其下小腹部份,没有固定的部位,因人而异,大概说起来在脐下三、四寸而已;因此练拳作气沉丹田的沉气想象时,觉得小腹部份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些充实圆满即可,不要固定注意在某一点,否则着意压气于某一点易生流弊而致病患,不可不慎。
气沉丹田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富于弹性,好像打足气的皮球,可以经受得起打击。气沉丹田是腹部因动作而时松时紧地运动着,练习日久后,腹部自然会充实圆满,并有一种气流在旋转的感觉,有气腾然的景象。练习日久功夫愈深后,因内肠蠕动与腹内气体相摩荡而产生腹鸣,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功夫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会到来的。
初学时只须注意放松腹部的肌肉,到动作熟练后,只须作气沉丹田的想象即可,自然能达到充实圆满而渐渐随功夫之深入而产生气腾然的景象和腹鸣的现象,切不可强求,以免走入歧路而生弊病。
气沉丹田是腹部呼吸横膈的作用,但是也要有其它的条件来配合,纔能达到要求;因此在拳势动作的姿势上,要做到尾闾正中,含胸拔背,坠肩沉肘,提顶吊月当等,再以意运气,达于腹部,而做到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在放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的定力,下盘稳固,可使发劲沉着干脆,能牵动对方后脚跟,使人腾空掷出。
(四)腰
腰部是人身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于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对于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份,都有主要的作用。
太极拳的腰部要灵、塌、直。灵则劲可松,塌则气可沉,这是为了「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腰要直,有坚实意,是防止把腰部练成后背成为内凹或外凸的形状,有俯仰的毛病,或偏向左右歪斜的毛病。腰直而坚实又灵活下塌,就能达到支撑八面的功效。由于全身放松,腰以上的体重,全部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方能坚强有力,腰干纔挺得起来。
太极拳的四肢动作运转,是通过腰脊来带动的。腰部要像车轴那样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气和四肢像车轮般的旋转。每着定式时,腰要下塌,有助于沉气和贯劲于四梢,下面的步也更能稳固。腰部不能下塌,不正直,则臀部就容易突出,尾闾也就不能正中,对于神贯顶和力由脊发,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身法的总虚实是在腰部,次在胸部。在动作时腰部左右的腰隙(俗称腰眼)的交替抽换来分虚实,而管制两腿,腰隙实的一面,下边的腿也是实,腰隙虚的一面,下边的腿也是虚,这是所谓下于两腿相随的练法。但实的不能站煞而偏沉,虚的不是无意而偏浮,这是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的原则,学者必须切记。
学不要刻意去求腰如何如何,任其自然地松灵塌直即可,切记要避免把腰部往下硬压算是下塌,往上硬拔算是松直,那就影响了腰部灵活,而练出了毛病。腰劲运用得当,可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发挥莫大之威力,有云︰「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腰部是何等的重要呢!
(五)臀
太极拳对于臀部有句术语,叫做「敛臀」或作「收臀」,是要求臀部向里收进,不能向外突出。臀部有个重要的部位叫作「尾闾」,尾闾是在尾祗体?骨的末节。打拳的姿势要求尾闾正中,其实尾闾的位置在人体上原本是自然正中的,但是臀部如果外突或过份地内收,那就能影向尾闾的正中,同时也破坏了立身中正。因此打拳时能够做到立身中正和腰部的劲塌而直,那就能使尾闾自然正中,臀部就能无外突和过份内收之弊,形成所谓「敛臀」了。
陈鑫对于练架,关于臀部的要求是要翻起或蹶起,如「臀骨翻起,前月当合住,后臀自然翻起。」「臀骨微翻起来,前小肚合住月当,则环跳自然起。」「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月当自开,两膝合住,月当自然圆。」等等。「臀骨」即俗称「屁骨」或「屁股骨」;「尻骨」即「尾?骨」;「环跳」穴名,在臀部大腿关节间陷中处。陈鑫所说的臀骨翻起,尻骨蹶起,环跳蹶起,从字面上看起来,好像和「敛臀」、「收臀」相反;其实不然,因为臀部翻起的实际操作,是在尾闾正中的自然状态下达到的,在立身中正的大前题下做到的。前月当合住,后臀自然翻起,可知并非臀部外突之势,尾闾仍是正中的。同时前月当合住,是由于小肚聚气合住月当劲,因此也加强了横膈膜的运动,使腹肌弹性增强,内部大小肠和泌尿生殖器官强健,有益于健身和技击。
陈鑫的要求臀部翻起,是配合着胯开膝合,有月当自开圆的效果,可使身体重心下降,下盘稳固。陈鑫又说︰「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一线穿成也。」百会在头顶之正中,长强在脊骨下端,去尾闾附近骨端五分处;所谓上下一条线,尾闾自然正中,所以臀部无向外突出,亦无故意敛收之虑。
臀部在技击上有靠闪等作用。靠为靠击,用臀部各个角度均可击人。闪为闪跌,如闪通背一着陈鑫解释︰「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下,后面长强与环跳往上用力挑其小肚,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谓闪通背。」此是以臀部应付背后敌人,使之闪跌,或以臀部坐靠敌之胯膝等处,使之倒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66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