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拳谚新解(正文)

拳谚新解

2011-04-07
核心提示: 拳谚是老一辈拳师经验的总结,是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精华。它们多为一些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短句,却提示了很多习武者应当注意或避...
  
    拳谚是老一辈拳师经验的总结,是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精华。它们多为一些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短句,却提示了很多习武者应当注意或避免的关键。后辈习武者倘若能够以此为律。在练武的过程中不断品味、求证,将会少走一些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但是,如何去吸收和接受这些拳谚中的营养,体认出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也许在那已广为人知的文字里还有可待挖掘的深层意蕴?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
  
  [原解]
  大多数习武者特别是如少林派解释此谚的含义为,以拳法为辅,以腿法为主地去打击对手。 研习中国式摔跤的跤手解释此谚含意为,用双手防御对手,或者通过不同的把位调动对手的重心,最终还要靠腿上的绊子来战胜对手。
  [新解]
  “全凭腿赢人”意为靠步法赢人。形意拳五行拳经云:“打法先上身,手足齐至方为真”。还有的拳谚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均为此意。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步法的重要性呢?因为良好的步法可以有效地调整自身的重心,从而便于有效地防守,及时地发放内力,提高进攻的准确性和杀伤力。如果仅凭局部肢体的运动和力量去防御与进攻,便常常会化不开对手的招式,或者是在击打对手时感到不能有效地调整距离,最终使打在对手身上的拳脚不起任何作用。 有些习武者在练功或实战时不注意手法、腿法与步法的配合,只习惯于双足站立不动地攻防,这样很难发挥出整个身体的潜力。他们更多的是运用局部肢体击打对手,而很难发出整力。也许有些人会提出异议:为什么有些高手可以站着,甚至是坐着或躺着将对手打出去呢?答案在于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状态之一,会了前者便会后者,而只会后者不一定会前者,这既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也为众多的实践所验证。有不少习武者不动步时,可以将拳打得虎虎生风,而当他动起步来之后,却会感到周身不合,相互掣肘,正所谓“拔步如千斤”。然而,格斗是在运动中进行的,如果只做定步的训练,岂不是刻舟求剑吗?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
  
  [原解]
  出拳如同流星那样迅捷;目光好像闪电那样锐利;腰像蛇行那样灵活;脚步像粘在地上那样稳健,不掀脚,不拔根。
  [新解]
  要求出手快是正确的,因为快速的动作可以使对手防不胜防,正所谓“手快打手慢”。问题是快在什么地方?如何使它快?首先。要想手快必须先要身快,在进攻时没有快速灵活的身法,仅凭局部肢体的快速屈伸,即使是打中了对手,也仅仅能“获得点数”,没有实际的杀伤力。在防守时,没有迅捷的身法,手再快也挡不住对手的进攻,更谈不上攻防合一。其次,快速的基础是放松,不仅要手脚放松,全身都要放松,最终是心境放松。最后。快速的要求是合一,即局部与整个身体的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形成一个整力。
  在格斗中对于眼睛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以为瞪起双眼即是炯炯有神,怒目而视便会令敌胆寒,着力注视就能洞察秋毫,那就有失偏颇了。因为这种“着相”的本身,便是一种“僵”,它既限制了人的视角(过于专注,会使视角变窄),又不能够持久,关键是没用。有的人说要做一种训练:让同伴向自己面部出拳,而强迫自己眼睛一动不动地瞪着对手的拳头,不许眨眼,这样将来就不怕别人出手了。其实这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练习。试想,有物向眼睛袭来,通过闭上眼睛来防御,这本是人的一种自然反应,如果把自然反应都练没了,剩下的只是“有为”的下品了。更何况在强迫自己瞪眼看着对手袭击时,又会过分牵扯精力,势必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反应。其实,格斗时的眼神是一种似看似不看对手的状态,它通过全面的放松,增大了视角,反而将对手(也许不止一个)的全部动作看在眼里,而在对方动手时并不是单纯靠眼睛传递信号,更多的是靠身体的感觉来听力和发力,这便是为什么要在夜里进行合手训练的道理。那么,当对手发招时,究竟眼睛眨还是不眨呢?不会眨。但其关键是在于,你并没有刻意地去看对手的拳头,而是他的整体,眼睛又是似看不看的放松状态,更重要的是配合了身法的反应。这使得你的眼睛不会感受到很大的威胁,你还会眨眼吗?当然,在格斗中眼法的运用还有很多,例如眼神可以与发力配合,提高发力效果,眼神可以用于欺骗,等等。
  用腰似蛇行来形容腰的灵活虽然不能说是错,但似乎没有用“行如槐虫”更为贴切。因为,蛇行是贴于地面的,是一种在平面上左右扭动的身法,而槐虫是立体的运动。更近乎于人类的运动。提出这个问题并非咬文嚼字,而是由此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为什么很多武术运动员长拳打得很好,在表演套路时腰显得很柔、很活,但是在合手时腰却像铁板一块,不会与身法、手法配合运动,从而使得身法呆滞,上下脱节?为什么有些内家拳手虽然腰粗体胖,向前弯腰摸不着脚踝,向下屈膝不能使大腿水平,却能在合手时周身合一,松柔圆活?这说明二者对于腰部灵活的定义和要求是不同的。前者可能更适宜于表演杂技,而后者则适宜于技击。
  练武的人都希望脚步沉稳,目的是使自己不容易被摔倒。常见的练习方法是站马步桩,笔者小时候也练过这种笨功夫(意思是还有更有效率的训练方法),但是它除了能将大腿练粗外,在稳固重心方面似乎作用甚微。其实原因很简单,其一,马步桩常常会使身体僵硬(至少会使身体的一部分僵硬),而僵成一团的东西是最容易被发出的(这也像围棋中的愚形,无谓于成空,却很容易被吃掉)。其二,提倡练习马步桩的人认为下肢粗壮可以使身体重心下降一些,但是仅凭身体重心稍许降低一些来对抗内家拳手的发力,其效果几近于零。其三,练习马步桩不会提高导力的水平。因此它无法在实战中使内力在身体中自由流动,给对手造成极大的阻力。其四,再稳的静态桩也可能被移动,而动态的步法,却可能使对手根本无法施力。由此看来,与其说让“步赛粘”,还不如要求脚步轻灵。有些似是而非的“有为”,不如换一个角度进行一下“无为”的超脱。少林拳中要求的“弓步不拔根,力量蓄其中;弓步不偏斜,千人难拽动”,可能不如拳王阿里脚跟抬起的舞步。八卦掌中脚不离地走掌,可能是对“趟泥步”的误解。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原解]
  打拳却没有固定的外形,想打人却又并不刻意去做什么,或刻意去达到某种效果。只有在这种并不刻意的状态中,所达到的结果才是真正好的效果。
  [新解]
  这条拳谚有很深的哲学味道,可以说是至理名言,但是如何去理解,如何用于实践,端的是一个难点,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使拳法 中无拳、无拳又如何打人。要想无拳最容易想到的是应该减少拳(狭义的拳,仅指以拳头进行攻防)在格斗中的作用,于是人们又加了腿、头等部位,太极拳最后达到了周身备十三拳(头、肩、肘、手、腕、胯、膝、足、胸、腹、背、臀、周身),可谓洋洋大观,无所不包。通过使身体的这些部位参与攻防,的确减弱了狭义的拳法的作用,提高了整体的攻防能力,很明显作战的装备多了,变化多了,举手投足,信手拈来,大大地提高了胜算的可能。但是,如果仅止于此,还不能算是无拳,只是有了一些广义的拳,只能算做拳多而已。看来这种“有为”的思路所能够达到的境界仍然有限,武术家们又从别的思路研究下去。
  将一种拳扩展为十三种拳,它们还仅仅是拳,这是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的研究成果。如果将格斗技术再作进一步的研究,便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个力学问题(这里的力学并非完全等同于物理学中的力学)。在将各种拳法中的发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整理和重新安排之后,又产生了一套独具一格的技击技术,这便是崇尚用内力打人的内家拳法。当内力达到周身浑元的状态时,便可以随处发人,达到了无拳打人的境界。
  再来谈谈有意与无意。无意是一种散漫,有意是一种著相,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方为真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意与无意之间的状态呢?关键是要会听力发力,也就是将格斗技术提高到力的水平上,而不是停留在以招破招的水平,这样便不会为了识招破招而处于“有意”的状态。当对方动手时,只需听力、导力便可以从容应对,这种似乎无意的信手挥洒,就是所谓的“无意之中是真意”。
  “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原解]
  打拳的时候就像走路那样从容不迫,将对手看成蒿草一样不堪一击。
  [新解]
  可能有不少人把这则拳谚当作是培养初学者的勇敢精神的,认为它的通俗解释就是:不要害怕对手,他们不堪一击。当然也有人将这句话看作是吹牛,他们振振有词地说:打拳怎么能像走路那样简单容易,对手也不可能像蒿草那么脆弱。其实,这则拳谚讲的是实实在在的格斗技术。
  对于格斗来说步法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关于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谈过,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将什么样的步法用于格斗却不尽相同,不同的技击流派各有自己的传授,而作为终南派的实战步法便与走路极其相似,通过这种自然而然的步法可以使人在实战中灵活地调整敌我之间的距离,方便地化力、导力。不要以为这种步法很容易,很多时候让人自然放松是一种有相当难度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明师的指点,更需要自己反复的练习、领悟。
  再来说说“看人如蒿草”。它的意思是提醒人们不要将对手看成很强健有力的一个物体,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大搏击时的力量。这里所加大的力量其实都是来自局部肌肉的紧张,而并非发出整力,它是一种错误的用力方法,但它也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不用劲怎么能打人呢?”这是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家有句话叫做“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如果总是与大众的思想相一致,那还谈什么夺天地之造化的神功奇术?“看人如蒿草”就是这样一种超越一般人想像的,不使拙力的技击方法,当然在具体实施时还有一套相应的技术和训练手段与之配套。
  “贴身紧,打人狠。”
  
  [原解]
  越是贴近对手。越能给其以重创。
  [新解]
  这则拳谚多为诸如八极拳一类短打拳术流派所推崇。在实战时也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如果仅仅将技术局限于短打,肯定不能说是一个完善的技术体系,因为“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长拳自有长拳的优点,这也就是很多练八极拳的人也同时练习劈挂拳的道理,他们认为“八极加劈挂。神鬼都不怕”。
  那么到底还要不要“贴身紧”呢?要,但要看如何要。其实,长拳短打的外形并不是最重要的,完全可以对它们兼收并蓄,相机取用,但是有两个关于“贴身”的意识却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进身”,形意拳五行拳经云:“打法先上身,手足齐至方为真”,“宁存一丝进,不存一丝退”,都在强调一个进身的问题。现代散打和拳击在进身方面做得很不够,拳手在格斗时大多是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的攻防模式,这样既不能有效的防御,给对手创造了连续打击的机会,又不能做到攻防合一,丧失了很多战机。其二是“贴身”,这里的贴身是一种有别于顶、撞、扛等强硬的与对手进行肢体或身体接触的方法。它通过轻轻地与对手接触,进而达到听力、导力的目的,这即是太极拳中的“不顶不丢”。
  做好进身与贴身的关键在于步法和身法,如果做不到整个身体放松,周身浑元合一,脚步轻起轻落,焉能谈到有效地进身与贴身。
  “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宁挨十肘,不挨一指。”
  
  [原解]
  宁愿挨十下拳打,不愿挨一下肘击;宁愿挨十下肘击,不愿挨一下指戳。
  [新解]
  只要是学过物理学中有关压强的定义的人都能够理解“原解”中的意思,即在力的大小一定的时候,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因此击打效果也越强烈。
  其实,当周身达到浑圆,可以随意发放内力时,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打击对手,其效果是一样的。这里面无所谓肘比拳硬,或者说肘比拳更接近于身体,因此更便于发力。内家高手无需用本身肢体的坚硬部位去击打对手,而是利用本人的整体力量,或借助对手身体内部的僵硬,以及借助地面、围墙、桌椅等其他物体的碰撞来杀伤对手。
  外形不重要,内力是关键;局部不重要,整体顺浑圆;刚强不重要,轻柔自刚坚。
  “不犯招架,一下两下;若犯招架,十下八下。”
  
  [原解]
  当我方进攻时如果对方不招架,我方可能只是击打一下两下;如果对方进行防御,我方应连续进攻。
  [新解]
  一言以蔽之,这则拳谚是重在强调运用连环招式进攻对手。更狭义地说,尤其是在运用摆拳类招式时,更可以运用左右开弓式的连续击打,往往会不假思索,却收效卓著。
  但是,如果我们将思维仅仅局限于此,可能还会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为什么很多预先练熟的组合拳,在临阵中用不上?
  运用连环招数进攻对手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种连环是如何产生的。如果只是将平日练熟的一些组合生搬硬套。那只是一种有为和僵化的技术。内家高手的做法是,合手时心无杂念,无招无式。只是根据听力来决定发力的方式、大小和角度,发力之后又继续听力,然后又依据听力的结果进行下一个发力动作,如此构成连环,直至最后胜利。在外人看来有时会觉得招式粗重、笨拙,单一枯燥;有时又会觉得细腻、巧妙,层出不穷。其实,外形并不重要,其中内力的变化才是根本。
  “低头猫腰,传授不高。”
  
  [原解]
  打拳时低头或者猫腰,是没有名师指点的缘故。
  [新解]
  很多武术流派都推崇这则拳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于其中的道理都能够讲得清楚,下面便拟对之略加讨论:
  1、由于人是直立行走的脊椎动物,因此要想保持身体中正的话,就必须挺直脊柱,而挺直脊柱又是中线发力的基础。
  2、头是人体的主宰。这个主宰的含义不仅仅指其思维和指挥的功能。从武术的角度来讲,头的位置和动作对于身体其他部位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低头会使人的整个身体无法挺直。同时对于其他肢体进行向上的运动也是一个限制。当然,低头也势必影响视线。
  3、低头猫腰会使腰部僵硬,而腰部的放松是发力使招的必要条件。
  4、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能低头猫腰呢?不是。否则就不会有大背胯、抢背等动作了。其道理有二:一是以身体正直为正,以低头猫腰为奇。正为常,奇为变。以正合,以奇胜。二是重在中线之力,而不在外形,外形可以相机而变,中线却常守于胸中,这是更高的境界。虽然“低头猫腰”是大多数武术流派所摒弃的,但是在此之外是应该“含胸拔背”呢,还是应该“挺胸塌腰”?这又成为不同流派的不同见解,由此形成了武术的“内家”与“外家”。
  “枪扎一点,棍打一片,刀如猛虎。剑如游龙。”
  
  [原解]
  枪法重在扎枪的准确,棍法重在横扫千军,刀法要像老虎那样凶猛,剑法要向游龙那样顺遂。
  [新解]
  这则拳谚道出了四种兵器的使用特点,它提醒人们着意去体会,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
  扎枪是枪法诸般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因此有“中平枪,枪中王”之说。毋庸置疑,扎枪的准确和有力是关键,其中扎枪要准确是诸流派所共知的,但是在有力方面却见仁见智。常见的扎枪方法是前手为滑把,后手握枪根部向前推枪找前手,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似乎颇为值得探讨。对此法肯定者大多认为这样扎枪速度快,一扎一抽令对手防不胜防;这样扎枪能发挥“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在扎枪时也注意到后脚蹬地,配合腰部和后手的发力,也显得颇有威力;在表演时,将一丈二的大枪刺出,双手共同握住大枪的根部,大枪水平,纹丝不动,显得颇有功夫。持否定意见者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种扎枪的方法类似于拳击中的刺拳,只是一种击打,而无法发出内力,因此它从外形上看似很快,威力却小;这种扎枪属于“一锤子买卖”,如果没有扎到对手,需要抽枪再扎,贻误战机;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双手握住大枪的根部,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力量来保持平衡,很遗憾的是这些力量不是放在对手的身上,而是一种内耗,并使自己身体上一些需要放松的肌肉紧张,从而影响发出整力;这种扎枪方法,在被对手拨枪杆时很容易失去平衡。内家枪手扎枪时双手均不滑把,而是靠身法和步法调整距离,也许是对于技击效果的期望不同,内家枪手所追求的是用一根木杆轻搭在对手的枪上便能将对手发起,而不仅仅是一枪扎穿几张牛皮。
  实战中的棍最好是铁棍(就像枪杆一定要用铁杆一样),主要是为了便于导力,尽量不用白蜡杆等弹性过大的木材做兵器。棍打一片不是为了将人打疼,而是将对手打倒、打飞,因此必须做到身棍合一。棍到力到,对方不招架要走,招架也要被发走。
  刀法重在劈、砍,以内家刀法来看,双手刀优于单手刀,这是因为前者更便于发力、导力的缘故。
  格斗用的剑应为短穗或无穗。其技法以刺和剪腕为主。试想双方都是练家子,哪有那么容易一上来便刺中身体,还是以先伤对手的肢体更容易些。至于一些人在舞剑中缠头裹脑,满片花草,似不合乎剑法本意。如龙者,顺遂也。不恃刚猛,随屈就伸,顺乎自然,故剑以在顺着剑脊的轨迹运行中,巧妙地使用双刃为高手。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原解]
  肢体(或兵器)越长,威力就越大;肢体(或兵器)越短,危险性就越大。
  [新解]
  远射程兵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已方无须进入对方兵器的有效射程之内便能够杀伤对方,这也是这则拳谚的道理。但是,徒手或持冷兵器进行格斗毕竟不同于现代武器,其射程和杀伤力的差距均要小得多,因此,特别要研究如何使自己的肢体或兵器延长。使自己的肢体延长的方法有四:
  一为伸直肢体。如伸直手臂,展腰送肩,放长击远,劈挂、通臂一类拳术即属此类。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手臂过于伸直往往会发僵,容易影响发力,所以应当有些弯曲。此外,如果仅仅着重放长击远的鞭梢劲,而不注意导力的话,会影响杀伤力。
  二为侧转身体。使进攻肢体一侧的身体朝向对手,而不是身体正面对敌,这样可以有效地延长手臂,这其实也是“通臂”的本义。
  三为后脚跟步。出手时。后脚向前跟步,能够有效地延长手臂。请做一个实验:面对墙壁,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先用弓步冲拳的姿势站好。假设这时你的拳面刚刚贴住墙壁,请将后脚前上半步。这时你会发现,你的手臂必须弯曲下来,这段弯曲的手臂便是被延长的距离。这就是形意拳中“半步崩拳”的诀窍。
  四为发放内力。如果练会了沾身发力的功夫,当然是最好的肢体延长方法喽。
  如果说“一寸长,一寸强”有时会有“拒敌于国门之外”,而失去很多杀伤对手机会之弊端的话,那么,“一寸短,一寸险”便是通过舍己“犯险”的方式,引敌人瓮,或是进入对手的攻击死角(特别是当对手用的是长器械时),对敌实施打击。这种打法靠的是进身和上步,如果总是一打即退,那是不适合使用这种打法的。其实在上步、进身之后,便形成了我长敌短的态势。便于我方蓄积和发放打击力量。那么,如何去避免“险”呢?其方法除了上步、进身之外,还要注意寻敌根节、手法和身法的相互配合。以及攻防合一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才能犯险而不冒险,以己之犯险而使对手遇险。
  最后,要注意长短手的配合,学会长兵器短用,短兵器长用的方法,前者多为横劲,后者重在直劲。而这一切都以发放浑圆之力为本。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65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