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6)(正文)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6)

2011-04-05
核心提示:右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1)太极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右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

(1)太极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特点是静中之动,虽动尤静。动,所以活气血,静,所以养脑力。动静结合,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每一动,其身势、腰腿、气息、神识,无不配合恰当。其运用不尚拙力而用技巧,以柔克刚,逆来顺受,故可以变化自如,此皆由于沾、粘、绵、随,不丢不顶,故可以随心所欲。功至极深,能使对方来力荡空,如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
 
[评赏]此乃太极拳总纲。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效用、练功方法、攻防技巧,乃至最高境界,皆叙述完备。太极拳之特点,雅翁高度概括为“动、静”二字,若真正悟出动静之关系者,即入太极拳之门也。静藏动,动存静,动静互根。老论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静即是动,动亦是静,和谐了这似乎矛盾的对立概念,即入道也。
 
(2)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假如练时动作散漫,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以后,其意气则自然可以达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果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评赏]何为丹田?中国曾经是最大右派的章乃器先生在他著的《科学的内功拳》一书里,专门把一般人视为神秘的“丹田”作了说明。“在道学和内功拳里面,丹田是认为很重要的。关于丹田的位置问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说在两目之间,其余的有说在脐下二寸,有说在脐下一寸——他认为,“其实所谓丹田,不过是一个注意点或者内部的紧张点”,他并认为,“古书里“运气丹田”四个字,是极端有害的。本人愚鲁,至今也未理解何为气沉丹田。窃以为先把小腹自然松垂,不要无意的凸,也不要有意的收,为好。至于气是否沉到丹田,暂不考虑为妥。
(3)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在练功之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
 
[评赏]四肢各节,如绳相系,则转动自如。若四肢有断开的感觉更妙,但要做到能断能接,能停能随,方如绳相系。。
“腰脊之力牵动两臂”,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身体变动的源动力是腰脊;二是牵动的“牵”字用得极为准确,要用心体会;三是牵动的是两臂,不是肩,还要补充一点,还要牵动腿脚。所以有“非四肢之自动也”。四肢自动是练拳大忌,切记切记。后条明确提出了“腰脊率领,牵动四肢”,也是对上条的补充。
“神走、气化、腰领、意去”太极拳就是这样动的!注意:没有用“力”哟。
 
(4)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时,如何有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评赏]这些是原则要求,非此即不是纯正的太极拳。但练拳时最好不要想得过多,把这些要求当作检验标准,偶尔用这些标准检查一下自己的拳架和推手就行了,不要太着意。
在这里雅翁提出要区分内功拳与外功拳的问题,内功拳是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出手没有主观的定见,而外功拳是“多着”“多法”的名劲,即讲求招术技巧的更功拳了。
 
(5)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评赏]这四句原是道家内丹修炼的功夫境界,雅翁将此移入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所以其艺必独标新于武林也。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夫。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在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面。使其坚实,精髓充满。练精以化气  练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之功夫,使其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中气。练气以化神  即是养气藏神之功夫。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再朝夕锻炼下去,即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了这种灵智,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独是打拳推手而已。练神以还虚  即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了神明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从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然而在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的,无所不有的,无所不为的,无所不然的。如以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照一切。(疑是雅翁自注。)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63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