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练太极拳不可能“心静”(正文)

练太极拳不可能“心静”

2011-04-04
核心提示: 1、静的重要性:太极拳是研究动静(阴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动是由静而生的,太极是目无极而生的。无极...
  
 
       1、静的重要性:太极拳是研究动静(阴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动是由静而生的,太极是目无极而生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牛万物。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静中生的。

       太极拳要讲“松、静”,因为松静以后.天机活泼,人的潜能易有效发挥,能给我们巨大的力量,令我们身心合,它连通了体内自然之力,这力量无坚不摧,无疾不除。它不(或少)损耗身体的能量,发掘体内固有的源源不断的潜能,只有在松、静的状态下,才能有效的体现出来。太极拳要求的静.不是静坐,不是静站,不是死静,更不是心静,而是神舒体静,存动中求静。使心里安静,肢体干净。

       2、对“心静”的质疑:在许多太极拳的著作中都强调“心静”,有的说:“首先注意心静”,有的说:“心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点”,还有的说:“心静是练好太极拳前提”,也有的说:“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条件,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保证”等等。所有这些都谈到心静的重要性。

       我在多年的练拳中,虽然对肢体松柔方面取得了点点进步,但如何以“心静”来指导练拳,还没有体会,因为我的心直不可能静下来,静就是无所有。当我练拳找不到方向的时侯,总想拜读一下王宗岳的老拳谱,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拳谱。
       3、拳经对“心静”是如何描述的:在王宗岳的拳经里竟然找不到“心静’这个词。只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在十三势歌中“静中触动,动犹静”,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静若山岳,动若江河、切记一动无有不动,静无有不静、神舒体静”等等。这些都没有提到“心静”。最后句是“神舒体静”,是说心里放松才会舒服,心里放松肢体才会干净、安静,不挂点拙力,就是体静。看来太极拳所要求的静,主要是指体静而不是“心静”。

       4、诸家拳术对“心静”的解释:统观诸家拳术,对“心静”的解释,不过是“摒弃杂念、全神贯注、专心练拳”。我认为把上述解释为心静,有些词不达意,心中没有心思为心静,心中有心思(意念)就不能叫心静,更何况太极拳的意念在一刻不停的为薄实拳理而忙碌若,怎么能叫心静昵?如果说没有意念叫心静,拳理如何落实、虚灵顶劲如何领、气沉丹田如何沉、上下相随如何随、内外相合如何合、腰带四肢如何带、肢体如何放松、用意不用力如何落实等,所以练拳不可能“心静”。

       5、练拳不可能“心静”:何为“心静”?静就是无,按词意来解,就是心里干净,心中无心思或心里无念头为心静。对于太极拳来讲,要做到心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练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是“意拳”,是靠意念来练拳的,拳谱日“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全是意念,意到气到劲至,所以练太极拳,不仅不可能心静,恰恰相反,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用我们细密的意念,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全面照顾,把抽象的拳理落实到具体的拳架理,要想身体轻灵,就不能用力;这样内功才容易上身。不少人正是不会用意,把以气运身练成了以力运身,拳理不落实,练了辈子拳,练成了大力士,也找不到太极拳拳味,实在感到可惜。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61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