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断想(正文)

太极拳断想

2011-03-30   妙手空空
核心提示:太极拳是需要哲学思想来指导,依靠智慧来领悟,运用身体来体验的内家拳。所以要与其它外家武术的训练方法有所区别。学习太极拳首...
  

太极拳是需要哲学思想来指导,依靠智慧来领悟,运用身体来体验的内家拳。所以要与其它外家武术的训练方法有所区别。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得法,最后还要用功。现在不少人都以“拳练万遍神理自现”来激励自己,“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劳其筋骨”苦其皮肉,往往最终结果却是“太极十年不出门”,所以古人也有“穷毕生精力却代不数人”的感慨。之所以如此,不是太极拳的无能,而是把太极拳当成外家拳来练了,太极拳要是像外家功夫一样苦练,吃苦受累却收效甚微甚慢,又何苦非要练太极拳呢。花这么多时间吃这么多苦不如直接学习其它运动或练其它功夫,效果还快速显著得多。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无论内家外家,包括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在追求身体的灵活与反映的灵敏,这是所有运动的目标和方向。就武术而言,所谓内家外家的区别,只在于实现这目标的路径不同。外家拳是以物理性运动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力量速度技巧等外“动”的方法来获得,内家拳则是以稳静心性,松柔肌肉、延伸关节等内“静”的方法来实现。因此,以为勤奋苦练要冲破人的生理极限的苦练就能成功,恐怕是南辕北辙罢。当然,若用外家拳的方法如刻苦训练、讲求手法技巧、积累经验教训等外动为主的方法来练太极拳,肯定可以获得功夫甚至高功夫的,但无论如何难以称之为纯正的太极拳功夫,因为它们仍然是“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异于太极拳的“旁门”。殊不信此,为什么老论所言“静中触动动犹静”,始终强调的仍然是一“静”字。道家是以“静”为其根本的修养方法,其特点是排除人为的欲望和知识,体验心中之“道”即“德”,庄子特别关注于体验,其著名的“坐忘”法,就是静中体验“道”的境界,即所谓“同于大通”。因此,只有坚持以“静”的思想原则来练习太极拳才是学拳正道。

由此提出了太极拳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即太极拳练习的具体方向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每一种体育运动的练习方向和目的决定了这种运动练习的具体方法。比如说举重是练力量,球类和跑步是练速度,体操、摔跤、外家拳等是练手法技巧,或者说它们都是增强力量、加快速度、丰富技巧兼练的运动。但太极拳既不需要练力量——用意不用力,也不讲速度——运行缓慢,更不求技巧——无欲无为。那么太极拳练自己身体上的什么呢?老拳论不看重“壮欺弱,慢让快”的“先天自然之能”的胜人之术,因为这些都“非关学力而为也”。那么太极拳的“学力”是什么,怎样学习才能体现“四两拨千斤”和“耄耋能御众”从而“英雄所向无敌”呢?

任何对抗性运动,都不能缺少力量、速度、技巧和功力的较量,太极拳如何体现这四种基本要素?即“练自己身上的什么”这个必须解决的本源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体现太极拳与众不同的独特方法和神奇功夫。如何理解太极拳这种对抗性四要素呢?我以为,首先从力量来讲,太极拳是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小力击大力是完全可能的,何况长期的松柔训练,太极拳也会积累内劲,强其罡气,其整体的爆发威力无比。其二速度问题,人与人对抗时的速度不是指物体位移速度的快慢,而是指瞬间反映的快慢,这恰恰是太极拳训练的优势,因为太极拳特别注重神明的反应,它要求“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第三技巧问题,即招式手法。任何招式手法都有穷尽,而太极拳则以不变应万变,无法应万法,所谓太极无法,动即是法,舍己从人,顺势变招,“因敌变化示神奇”。第四不需要“功力”,所谓不需要功力,即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不需要通过特别的训练即可达到,没有要求超出常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练好太极拳。我们从“耄耋御众”中可见,甚至于连路都难以走动的八、九十岁的老拳师,仍然能够轻松的击人丈外,他们的身体条件,恐怕也难以谈得上所谓的“功力”了。以上四点,是我坚持相信太极拳能获得武术效果的理由。

 

再谈谈自然,中国道家是以“自然”为最高境界,这个自然不是与人相对的自然界,也不是机械论的必然性或因果律之类,它就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目的或意志,不仅没有目的性,也没有任何规定性。

按照这个自然的概念,太极拳所说的自然,主要是指行为动作决不能预设目的,而是内通外顺,随曲就伸,上若行云,无心以出岫,下如流水,随意而下滩。另是指太极拳的各项技法要求,不仅要合乎道(老子哲学思想之道)合乎理(古典拳论之理),更要合乎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习惯,如走路散步以及一些手工劳作等经常性的活动,俗语“习惯成自然”最简捷明了的说明了这个概念的自然的道理。因此,在练拳时自己自然不自然,就与这些日常动作相比较,主要要求是否在心境上一致,如果心境一致就是自然,否则就是不自然,那就需要慢慢调理自己身心,使自己在练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都能自然而然,所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太极拳特别要求的是心态要自然,如果抱着我开始练拳了的想法去练拳,就不容易自然了,而那些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而“报仇雪恨”的目的练拳,就更与太极拳的本质路径相背离,很容易就南辕北辙了。另外有些拳师甚至于非常成名的大师,为保持名誉或者财利,也容易兼习杂门手法以显示自己的功夫,这也是不自然,日久天长,与太极拳道也离得远了。
 


“练拳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此是雅翁原话,由于注重“沉”,学习者往往容易理解为“压”。四川重庆两地练杨式太极拳者,受这种影响深重,都重视腿脚沉实,身势下压,以求脚下桩功的稳定。这样容易造成膝盖受伤,许多练拳者多年后往往就是这种结果。“身势如载重之船”,但此论很难从文字上理解正确,需要明师以身示范方能明白,所谓“入门引路需口授”是也。此是其一。其二老论有言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其中一定要包括脚、腿俱要轻灵。而其他学习者却把身势的松沉错误理解为身势朝腿脚的沉压,这就违反了俱要轻灵的要求。雅翁强调的的身势,即全身虚灵后身势的自然下坠,是旁观者的感觉印象,自身的感觉体悟切切不可有沉重之感。还有就是雅翁强调要有虚无的气势,这也容易理解偏,气势是虚无的,是功夫到了炉火纯青时的自然流露,它只是旁观者的感觉印象,非习练者虚张声势,更非瞪眼竖眉,咬牙切齿所能形成的。雅翁拳照的确气势磅礴,要知道雅翁时代是强调武功的时代,雅翁也是以武立身扬名之人,因而他对“虚无的气势”的追求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从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极端理论上讨论,是追求冲和之气,中庸之道,和谐之境,按这个标准,也可以看成“过”了,与道的境界还有些许距离。余以为,神气内敛、威不外现,正大庄严、静穆祥和才是太极拳显示的大道真身。
 


再谈谈静。“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古人修身养性的主要目标和方法:“吾教子从下等工夫做起去。古来成仙得道者,静以养心,明以见性,慧以观神,定以长气,寡欲以生精,致虚以立意,此要诀也。静则无为故心清,明则不昏故性见,慧则能照故神全,定则常存故气舒,寡欲则一元固故精生,致虚则万缘空故意实,此要诀中之要诀也。”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讲静的是老子,孔子却讲敬。静和敬属于先秦道、儒两家的方法论范畴,以后逐渐有了道儒融合的趋势,到了宋明理学,这两个范畴都纳入理学思想体系。周敦颐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把静作为人生的一个根本标准。二程受学于周敦颐,伊川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认为“性静者可以为学”(《外书》卷一)。但二程并不主张专主静,而认为敬是原则,静包括在敬中。朱熹也主张以“主敬”为主,“静坐,非是要坐禅入定,断绝思想,只收敛此心,莫令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矣。”(《语类》卷十二)朱熹、陆九渊之后的理学家,虽有主静、敬之分,也逐渐兼容汇通了。

道家静的功夫,是以无欲为重要方法,并从中发展出道教的修身养气之说,佛教想往西方极乐净土,以静坐无欲为作为“完全解脱”的重要步骤以达到“真空”境界,到周敦颐就把这一方法同“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结合起来了。受这些主流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养生术就把“静、净、敬”三个概念互证互用。我理解是:道家讲“静”,静心以绝欲;佛家讲“净”,澄心以明性;儒家讲“敬”,正心以诚意。各有区分,互有侧重。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抱朴守静,以期无为而无不为;佛家以如如不动的坐禅以養其真性,通过数息养心而达“大定”的境界;儒家则守性不移,反观内省以养一种“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的浩然之气。

但是,儒释道三家采用的静功法,都是从“心静”的角度来理解的。而太极拳乃动静相兼之术,所以这种静乃动中之静,虽动尤静,故拳论有“静中触动动尤静”之说。如果把静字仅仅理解为“心静”之静,不受外界干扰之“静”,我认为这只是太极拳“静”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较高的一种功法境界,仅管它是最本质的方面,毕竟不全面。而且不容易落实到具体的练拳上。

近代李亦畲《五字诀》也把“心静”列为练好太极拳的第一要诀,可见“心静”是较高层次的功夫。心平而气和、心安则理得,心静容易理解,但是不容易做到。要做到心静,首先要做到“身静”,但“身静”绝不是停止,更不是呆滞。正如宇宙银河、太阳系的结构一样,星体的运动是永恒的、快速的,但我们感觉到的宇宙星空却是静止不动的,正如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坐地日行八万里”,丝毫不感觉其动一样。因此身静需要以“中定”为本,守中恒定,才能感受到四肢百骸在运动中之“静态”。始终保持中定,才能保持稳静的姿态,因此“中定”又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方法。只有做到中定,而身静才有可能,做到身静,则心静才有前提,做不到身静,所谓“心静”就不能真正落实。

传统拳经多次提出静的要求,有“身虽动,心贵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静中触动动犹静”、“神舒体静,刻刻存心”等。但是,静不是死寂无象,而是静中生动,所以静中参动是太极拳的入门法则。所谓“静中参动是大般若,忙里偷闲是三菩提”,这明清清言小品句中,“静中参动”四字,盖说尽太极拳之玄机也。

拳论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一般拳家均以此句作竞技上的解释,舍己从人,以静待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等等,总之不先下手为强,重视因敌变化、顺应规律、后发制人的方面。但极少有拳家在自身练习中,即在练拳中强调静中生动这一方面。余认为这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要悟到此处,尤其难也。既已悟到此处,又何其快哉。

所谓练拳之静,即在演练拳时,全身始终保持中正不偏,向前退后,有起沉开合之意,无前俯后仰之心,在心意保持不动的无为状态中,头悬定不动,身脊悬定不动,尤其是要保持手、足的安静不动,整套拳,身势始终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两手始终保持一种悬坠状态,身手随着脊柱的旋转而起沉开合,手足在保持不动的感觉中去完成姿势的要求,实现拳势的目的。即李雅轩先生所言:大松大软,各得其位者也。

李雅轩先生也特别强调动和静的关系,他说:“太极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特点是静中之动,虽动尤静。”这种说法非常精当,但后来李师又把动静分开来说了:“动,所以活气血,静,所以养脑力。动静结合,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此话诚然不错,但我觉得动和静始终是一体的,是互为其根的,身体在不同状况下感受的两个方面,可以说既是动,又是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身心不可分开讲,因此不仅仅是“动以活气血,静以养脑力”。可以说以静为主或者以动为主,是区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本质差别。

感悟静只是太极功法的一个阶段,听说下一个阶段可能就是感悟“虚”和“空”了。即让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进入虚空的状态。这仅是我的猜想,到此,可能是太极功法的较高境界罢,也就是进入道的概念上“无”的层次了。

总的来说,太极拳之静乃动静相兼之静,即身体既在运动之中,却又始终保持相对的稳静,即四肢百骸无所不动,但又都不主动,不多动,不妄动,更不能乱动,让头、身、四肢都在保持稳静的状态下完成这套拳的所有动作,否则即是散乱。所以,身稳心静应是太极拳的练功方向。

我为什么强调静,因为静则无所不应,静,蕴含着动的无限可能性。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秋桐斋太极随想
    下一篇: 太极入静妙境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5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