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肯定不是太极高手,但他对太极拳的理解可能还胜过太极拳高手。理由很简单,因为金庸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透彻的理解,所以他才提得出太极拳技击术“根本不求克”的最高水平和最高境界。
我想,学习金庸先生的这篇文章,应该认真体会下列几点: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任何运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不会主动攻击别人。
——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并非纯粹是守势的。
——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
——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
——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就不能达到上乘的境界。
文后还附有《金庸先生谈太极》的文章,从网上收来,不知确否。不难看出,金庸先生的笔触一涉及太极拳的技术问题,由于没有自身的高深体证,自然就落入窠臼,人云亦云了。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跋
金 庸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
所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太极拳不动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的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
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有窒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之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太极拳中,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练习太极拳,推手的训练十分重要,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没有错误缺失,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保盈持泰,谦受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要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自己只要不败,那就好得很了。对手败不败,并没有太大关系,他如不好自为之,迟早会败的;他如好自为之,那也好得很。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士,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并非纯粹是守势的。老子重视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积蓄力量,让对手气衰力竭,然后乘势而取。
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金庸谈太极
太极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下述基本技法规律,形成其技法特色。它们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
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头顶百会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一角地支撑的部位。“上”与“下”的中间,概称“中节”。练拳时头顶上领,似有一绳悬住百会穴之感,再放松中节各鄣肌肉和关节,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沉坠,手部和足部就会有沉实感。人体在这种上悬下沉作用下,被对拉拔长,肩、肘、腕、脊柱、髋、胯、足等关节都撑开,胸腹部亦随之宽舒,中节各部就能灵活运转。上悬下沉还能使头部端正、颈项顺直、躯干中正。
这种上悬下沉、中节舒松的技法,也用于处理任意相邻三关节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以头为上、肩为中、肘为下,即:头悬、肩松、肘沉。这能撑开肩关节,放松肘部肌群。再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悬、腕松、指沉。这能撑开腕关节,放松腕关节,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次上悬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节节贯串,使气力注于手足。中定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的基本技法。太极拳“十三势”终于中定。太极拳经以中定为“土”,依土生万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不能离中定。所谓“中定”,指中和稳定的状态。“中定而动”,使动态不失“中定”。“中定而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出现移动,待移动角地成两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其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太极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伏步下势,也是在优质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再平平移动重心,完成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无不及,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推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单练拳架时,表现为动作的规格、变转的速度、意气的配合、劲力的刚柔等,均循规蹈矩,做得恰到好处。这种在运动中求“中正”、“中平”、“适中”的态度,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谓“静中犹动动犹静”的状态。“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作中肢体配合的基本技法。运动时,以腰为“轴”,以手足为“轮”。以腰以上躯肢为“上”,以腰以下躯肢则能引起腰动而带臂腿动,犹如轴动轮必转。下肢(上肢)动其它部份亦随之动。这也是上下相随。如此,则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无静,动作协调完整。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是太极拳处理运动节奏、劲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练习太极拳时,肢体移动速度要缓慢,运用柔韧顺达的劲力,使动作衔接转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与此同时,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将呼吸法,将呼吸调得细微绵长,匀速出入。“缓慢柔圆,息细匀长”必须协调配合,循序进行。其中一环出差误,就会影响其他动作环节。例如,劲刚会导致形直、速快、呼促,影响柔圆缓匀等技法的运用和体现。
以意主导,形息互引,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基本技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以意为主导,用意呼吸(即息)、控制肢体(即形),支配呼吸与动作有序配合。做到一方面以意领气。照严格的动作规范运转,让外形的变化引起呼吸的相应配合,并经长期练习,获取意、气、劲、形的统一。达到所谓“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交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