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509问(五)(正文)

太极拳509问(五)

2011-03-23
核心提示:401,一身的缠丝如不从胸腹开始,会有什么结果?答:不由胸腹开始的缠丝,仅手脚做缠丝,就显不出周身螺旋的缠丝劲。402,胸腹折...
  
401,一身的缠丝如不从胸腹开始,会有什么结果?
答:不由胸腹开始的缠丝,仅手脚做缠丝,就显不出周身螺旋的缠丝劲。
402,胸腹折叠开合与腰脊左右旋转配合有什么结果?
答:使腹中气,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由内而外,由里及表地渐渐向上下左右四傍盘旋绕转,势如游涡流转。
403,如果上腹不思开合折叠,后果是什么?
答:丹田就不能吸引推拉,则内气就难以出入循环,气就难以充于肌肤,贯通于骨髓之中,也无缠丝劲可言。
404,四肢的折叠开合由谁领头去作?
答:胸腹开,四肢开,胸腹合,四肢合。胸腹折叠是一身的总折叠,四肢的折叠由胸腹领头而作。
405,上肢的折叠是怎样的表现?
答:表现在上肢时,如有一往一返,中间加以折叠,就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上先下。
406,下肢的折叠是怎样表现?
答:表现在下肢时,如有进退,中间加以折叠,也就是欲进先退,欲退先进。
407,折叠和松紧有没有关系?
答:折叠也就是一松一紧的表现方式。在转关处,在往返之间在进退之间加以折叠,也就是在动作之间做一松紧,这种松紧的运作,也就是折叠的表现方式。
408,做好折叠对练好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答:练拳时,就会表现的似松非松,似紧非紧,将展未展,的神态,能避免机械,断劲,呆滞,不连贯,不协调等等,一些病象。
409,练太极拳为什要拿住丹田练内功?
答: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功拳是注意内气,内劲的培养,拿住丹田练内功是培养,壮大太极功夫的好办法。也是太极拳是内家拳的核心所在。
410,为什么说练拳贵在精气神?
答:精足,气旺,神自宁,这是练太极拳的主要内容。
411,练太极拳为什么要精神提起?
答:精身提起,神气才能贯足,神气足,内劲才可能浑厚,打出的拳才会有威力。
412,所谓拳术的“术”是指什么?
答:称拳术是指用拳的方法,是攻击或防守的方法。
413,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功是指的什么?
答:功,对太极拳而言,内指内气,内劲,外指拳术的运用。
414,拳法和功法各作用是什么?
答:拳法主外,是攻击和防守的方法,功法主内,是求内功的方法。
415,练太极拳是否三法都要练?
答:是的。拳法,功法,养身法,三法都要练。
416,内劲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答:精,气,神。
417,修练太极拳的内功诀窍是什么?
答;必需壮大人身三大宝,即精,气,神。注意内气,内劲的培养和提高,以功为本,以拳为助,这是修练太极内劲和内功的诀窍。
418,修练的关健是怎样做呢?
答:就是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练太极。
419,拿住丹田是怎样拿法?
答:拿住丹田不仅仅是指练无极,而是也要拿住丹田练拳。即拳拳,招招,式式,运开合都要用意练,意从丹田出,以丹田为本,做好静入动出的练丹田之气。
420,单纯的站桩是否是练太极功夫?
答:不是。单纯的站桩是培养内气的一种方法,另一面还要练拳,并在练拳习架中会气运全身。单纯的丹田气再足,不会运气,不会把气运布全身,营卫周身,终究没有利用丹田之气,不能算是练太极功夫。
421,拳谱上说“气由中发”和“气由丹田发”是指什么?
答:都是指气由中丹田而发。
422,拿住丹田练内功,是否就指拿住中丹田?
答:不仅仅是拿住中丹田,或者只练一个丹田,要四个丹田都练。
423,不离丹田练太极是怎样解释?
答:就是以心为主宰,开合出入都在丹田,想开时,由丹田向外开,想合时,由外向丹田合。想发时,由丹田而运劲,想收时,收归于丹田,一动气由丹田出,一静气归丹田。一紧气由中丹田涌向后丹田,充四梢,一松四梢之气进后丹田涌进中丹田。左转气由后丹田出来左转圈,右转亦然。中定,上,中,下丹田一线串。
424,息息归根,是怎样解释
答:功夫练到一定高度,做每个运动的开合都会配合呼吸,都要在静,合时气归丹田,丹田就是根。
425,四丹田是否都可以长期置气以内?
答:除中丹田可以置气于长期永远,其余三丹田不可,只是气在此暂留或运动。
426,心息相依是怎样解释?
答:是心神,意念,与开合,呼吸融为一体,相互配合。
427,心神,意念,开合,呼吸怎样融为一体?
答:是指心神,意念,开合,呼吸融会为一。呼吸配合动作,呼吸配合意念,动作也配合呼吸,动作也配合意念,其实质是意,气,力的配合。
428,息息归根,心息相依,关健是什么?
答:关健是神气合一在丹田,久日久练,丹田会生气,生血,气满丹田,气血旺盛,流布全身,荣华四梢。
429,学太极和练太极二者有无区别?
答:学太极和练太极二者相差甚远,不可混为一谈。
430,学习太极拳初期有一个摧僵求柔期,在速度上有无区别?
答:在摧僵求柔的同时,也要求慢,不求快。
431,太极拳应从那五个方面去考查练拳者的水平?
答:1,中正,{其中吴式太极拳以斜身中正}2,圆活,3,沉坠,4,松柔,5,内劲,这五个方面来考查和评判练拳者。
432,中正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中正不偏,不依,不挺胸,不收腹,不突臀,不耸肩,不哈腰驼背,以达倒习练太极中不丢的要求。
433,圆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在旋腰转脊上,同时神要紧跟不离,以达到旋腰转脊神不丢。
434,沉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在沉髋,落胯,曲腿,坐胯,要沉髋落胯轻启步,不但表现在定式上,也要表现在运动的全过程。以达到沉髋,落胯坐不丢。
435,松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在全身肢的放长,它的表现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坐胯落胯,含胸拔背等全身的骨节,筋韧,肉皮,都放松,松开,伸拔,放长才会产生掤劲,以达到含胸拔背劲不丢。
436,内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在神气合一,内外合一,由于全身放长产生的掤劲,以意贯注,产生内劲,到落点表现出刚劲,运柔时,又表现出极柔,做到“柔行气,刚落点”,内劲是太极拳的统帅与核心。
437,在练太极拳时要做到“中不丢,劲不丢,坐不丢,神不丢,”的基础上,还有那些应当做到不丢?
答:练太极拳应当做高八不丢:1,习练太极中不丢,2,内练太极意不丢,3,外练太极形不丢,4沉肩坠肘圆不丢,5,含胸拔背劲不丢,6旋腰转脊神不丢,7,沉髋落胯坐不丢,8,身肢放长松不丢。
438,太极拳的快与慢,不但表现在外形上,而且主要表现于内,这是为什么?
答:太极拳为什么称“太极”?答案是太极的表现是天机自然运行,阴阳自然开合,一丝不强为。由此说来,太极拳的快与慢标准是看练拳者的意气是否能合一,意气能合一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确的快或慢。
439,在练太极拳时,快慢的速度在内外总的标准是什么?
答:就是看意气神形是否能合一。
440,若能意气合一,练拳会有什么效果?
答:就能自然快慢,随心所欲,顺势而行。
441,如练拳要快时,应当注意那些问提?
答:在快中要能表现出劲别。快而不乱,快而不失沉着。
442,如练拳要慢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慢时目光不呆,身法不滞,动作不停,不能给人感觉练拳者是在那里想什么心思。
443,快和慢基体是指什么?
答:快和慢有两个内容,1,是指整套架子都快或都慢。2,在陈式太极拳中,还指转关处慢,过了转关处,逐步加快,劲到落点时最快。
444,学习期满,进入练拳期,是否要表现快慢相间?
答:应当表现有快拳,也有慢拳。尤其陈式太极拳,更要表现转关处慢,过了转关处逐步加快的快慢相间的特点和严责。
445,练习陈式太极拳如不表现明显的快慢相间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破坏了陈式太极拳特有的风格和特点,也会导致劲别不分。刚柔混淆,眉毛胡子分比清的现象。
446,练陈式太极拳是否可以在全套架子中都用匀速来练?
答:不可以。陈式太极拳不允许从头至尾都用允速,即使是有似有意,似无意的练,或似有心似无心的在练,落点不发劲的在练,也不应在全套架子中统统用一个速度来练。
447,慢练是否也有限度?
答:宜慢不宜快是有限度的,也是相对的,慢时的限度就是不要慢的神情呆痴,动作迟滞,目定神呆,好象在那里想什么心思。
448,由慢转快的练拳,是否有什么条件?
答:是有限度和条件的。就是从慢练转入快练,动作仍不失沉着,稳健,能表现劲别,不发生错乱和飘浮现象。
449,练拳在快慢上有一个什么程序?
答:1,先慢,2,后快,3,复缓。一身的练拳就是按此程序进展的。练拳的结果复缓进入虚灵的境界。
450,如果初学者永远停留在初学要求的慢,不去发展求快再复缓,会有一个什么结果?
答:因为练太极拳的程序是先慢后快再复缓,如果训练永远停留在第一程序上,不进入快的训练,是不求上进,不求发展的表现。结果是练不出太极拳所要的“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太级精华。
451,快慢相间的训练,是否在时间上有什么规定?
答:时间不能做唯一的标准。不过,一般在一至二年是可以的。
452,陈式太极拳有“寸劲”之说,怎样解释?
答:就是在一尺之间的距离,脱扣而发的劲为寸劲。
453,寸劲能否不练习或不发?
答:寸劲的殺伤力极强,,尤其陈式太极拳的寸劲是不可缺少的。
454,练拳中有“匀清是怎样解释?
答:动作清晰,不拖泥带水,呼吸平稳,均匀。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47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