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走近广府城(正文)

走近广府城

2008-05-29
核心提示:河北省永年县境内,有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广府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府镇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闻名中外的太极...
  

河北省永年县境内,有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广府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府镇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闻名中外的太极拳之乡。
广府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坐落于4万6千亩的洼淀之中.近有护城河环绕,外围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蒲草丛生.荷花飘香,燕戏鸟鸣,鱼虾共生,稻香四溢。渔歌唱晚.素有“鱼米之乡”、“冀南明珠”之美誉。清中叶,杨、武两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1799。1872)、武禹襄(1812~1880)便诞生于此。太极拳从广府初始到成熟而发展.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涌现出杨禄禅、武禹襄、杨班侯、杨健侯、李亦畲、李启轩、郝为真、杨少侯、郝月如、杨澄甫、韩钦贤、李逊之、郝少如、傅钟文、赵斌、杨守中等众多著名太极拳大家。杨禄禅是武术史上广为传播太极拳的第一人.他所创立的杨派太极拳,是最早形成的太极拳流派之一;武禹襄是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有史料记载的太极拳理论的伟大先驱:李亦畲整理书写的“老三本”,是太极拳史上最早的理论文献,“太极拳”一词.最早便典出于此;郝为真于民国三年授拳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这是太极拳进入正规学校成为必修课之始;杨澄甫拍摄下太极拳史上第一套系列拳照……,广府城,何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太极拳人才呢?这座小小的古城,究竟有何神奇呢?
一、历史悠久,地理优越
广府的历史始于何时已经无从查考,据《广平府志》记载,春秋之前为平干国.曲梁侯国的属地。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设县制,名曲
梁县。北齐时,广年县并入曲梁,改曲梁为广年县。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广年为永年.
隋末.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永年城定都,建立夏国。城内现在依然有东宫街、西宫街等街道名称,此为夏国遗迹。当时永年城虽是土
城.但已初具规模,长6里240步。现在的永年二中,便是窦建德所建立的皇宫——万春宫所在地。2005年春,在广府体育场挖掘出当年窦建德为迷惑敌人而建的地下洞。窦建德兵败被杀后,部将刘黑闼又两次于此建都.因而永年城有三次定都的历史。唐宋时期,这里为沼州,元朝设广平路,明为广平府所在地,因此永年城又名广府城。永年城、广府城是不同时期对一座城池的称谓.现在此二名依旧共存,仅书面文字统一写作“广府城”。明朝成化年间.知府熊怀修葺护城河,知府李进浚池引水.种荷植柳。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知府陈俎增高城垣.以砖石筑之,并扩大建城规模,周长9里13步.建城楼、角楼各四座。先后动用9县民工耗时13年才完工。嘉靖四十三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事.修筑城外大堤及瓮城.至此.广府城达到了最完整之规格。
建造瓮城的目的是拱卫城门。广府瓮城.东西两门坐北朝南,南北之门坐西向东,敌军如欲取正门,必先绕弯攻瓮城。而瓮城外的第一个城驽(即城墙向外突出的部分),距城门恰为一箭之地.守者由上向下射箭。正中入侵者,而攻城者由下向上射箭则处于劣势。即便攻城者进了瓮城.闸板一落.也会成为“瓮中之鳖”。有此布局.再加上广府城高壕深且宽.因此.无论史料记载还是口头传说.广府均无被破城之事。广府城建筑布局充满这种阴阳变化之理.太极拳“曲中求直”、“走化制敌”、“曲线制敌”的理论与之不谋而合.是否就是这种历史积淀的点化和反映呢?
明清时期的广府水运发达。商贾云集。滏阳河沟通内外,上达磁邯。下通津卫。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十三座牌坊耸立,文武府衙雄伟庄严:城外八步三眼井.四门九狮子.九曲十八湾.“平干八景”,远近闻名。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于此流连忘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广府人自信、开阔、包容的性格特征。
二、尚武之风。绵延千年
广府发展史,又是一部战争史。有记载的战事最早见于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国苟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两千多年来战事频繁。在这块土地上.至今还可以寻到一些历史陈迹,让人们依稀感受到当年的烽火硝烟。
西汉末。刘秀与邯郸王朗交战.战败被王朗穷追不舍.刘秀逃至广府城东北5公里处的菊花村.一村民将一匹良驹借给他,方得脱险。刘秀后来称帝建立东汉王朝.不忘那位村民救命之恩。便赐菊花村为“借马庄”.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隋末窦建德起兵.据守永年城。大败宇文化及。唐初,又拥重兵于此建都,与唐王李世民抗衡。李世民久攻永年城不克,一时竞束手无策。后来,还是因窦建德贸然攻打虎牢关,才为李世民所擒杀。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曾把李世民围困于城西一村.多亏尉迟恭得当地村民协助.杀开一条血路得以护驾突围。李世民登基后,便钦赐此村为“护驾村”.现在护驾村仍然还在。已分成南护驾村、北护驾村。
元朝至正十一年(1315年)五月底.刘福通率三千之众于城西白鹿庄誓师起义。公推韩山童为明王。他们头裹红巾,称“红巾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红巾军大起义。现在白鹿庄分为两村:白庄、路庄。
明朝燕王扫北时.所过之处杀人甚多.广府城外许多村庄血流成河。城东北一村,未知何故,被一陈姓谋士,力劝燕王手下留情.才使部
分村民得以活命。后来村民为纪念陈氏的大恩大义.将村名改为“陈义村”。现已形成两个自然村落:前陈义村、后陈义村。
连年烽火硝烟,积淀了古朴、强悍的传统民风。百姓们为自保而多习拳棒。清中后期,红拳、梅花拳、二郎拳、六合拳、披挂拳等在此处盛传,村村设武场,庄庄有练家.不乏研习拳术的名师大家。总之.广府尚武之风浓郁.绵延千余年而长盛不衰,太极奇葩出于这片沃土,绝非偶然。
三、文武相融,底蕴深厚
距广府城西南25公里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广府文化与赵文化血肉相连,胡服骑射、围魏救赵、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燕赵文化的奔放豪迈,与后来温婉细腻的水乡文化交相辉映而有机融合.逐渐积淀出太极拳文化的土壤。
广府历来文人辈出。如北魏太尉司马刘藻.南宋敷文阁大学士李椿.元初宰相吴元圭.元代右丞相王磐,明总河都御史连矿,明刑部员外
郎杜秉彝.明隆庆、万历两位皇帝的老师宋范,明诗人、书法家张盖.清御史、工部尚书冀如锡.清刑部四川员外武汝清,清翰林院编修、书法家胡月舫等。就连“诗仙”李白.都曾醉酒城内戏楼街.激情放歌.为后世留下一首《赠临洛县令皓弟》的五律。
到了清代.广府是直隶南首府所在地,在一段时间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城外百姓田园生活安定,闲暇时,村民们聚在一起舞拳弄棒.切磋武艺,民风淳朴而强悍。城内文人雅士聚集于此,学风崇儒尚礼。广府设立有三年一次的乡试.读书之风甚浓。广府城外东北角有一所著名书院——清辉书院.于乾隆六年(1741年)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青年才俊读书研文的理想书院。此外.城内每条主要街道都设有私塾蒙馆.
即便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多晨昏苦读,以求功名。一座1.5平方公里的小城,两千多居民,仅清代就出了27名进士。人们现在还可以从街道的名称如化育街、慎贤巷、育贤街、南学上坡、北学上坡等.想见昔日广府读书氛围之浓厚。

清代著名学者颜习斋先生(1635——l740)倡导“实习实行”.即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章句空谈。教学既讲“文事”,也求“武备”:“经使、礼乐、骑射、术数、农兵、水火”六艺并重,对当地学子影响深远.使广府孕育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无论文人还是武士,都具有深入探讨研究,富于包容、开拓、创新的精神。广府太极拳文化现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以逐渐孕育产生的。

尽管拳术要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拳术”与“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平行发展、互不相干的两个脉络。“拳术”与“文化”真正与主动的融合,出现于清中叶。苌乃周(1724——l783)的《苌乃武技书》中,便出现了拳术与哲学融合的迹象。太极拳理与苌氏拳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太极拳理更为切实、科学、理性、严谨。当然.笔者至今无从知道这样两种拳术有无直接联系.但可以肯定.拳术与文化在此时期已在广大地区出现交相融合的现象。如果说拳术与阴阳、五行、八卦等易道诸说相联系有些牵强的话.那么太极拳的出现便是另一种境界了。太极拳术充盈着儒家拳说的营养液,“无过不及”、“气宜直养而无害”、“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刚柔相继”、“阴阳平衡”等无不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杨禄禅。一位博采众家之长的民间武术革新家。生长于广府.他不满足于本地拳术的现状。远走外地虚心求教,赴陈家沟学习长拳、炮捶等;武禹襄,广府一位出身书香门弟,饱读经史之儒生,不为“重文轻武”观念所羁绊,专事拳术研究。他与杨氏有着共同的志趣与学拳轨迹,远走河南赵堡镇问艺,取多家之长,学而后化。更值得研究与关注的是。杨、武二公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已经远远超出个人友谊的范畴.转化为两个阶层的融契.使拳术与文化水乳交融。两人都具备博采众家之长的理念,都具备锐意改革创新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武禹襄将儒家“中庸”思想渗透于武术中使拳技与做人统一起来。由此.使他们研发的太极拳具备两个鲜明特征:

1、行拳的舒缓优雅与当时仕大夫阶层稳健儒雅、从容不迫的作风相吻合。

2、“守中用中”、“刺人而不伤人”等拳学理念为有文化者所欣赏。

这是太极拳能够顺利进入市场.为上流社会所接纳的根源所在。受武禹襄的影响.他的两位考中进士而做官的兄长武澄清、武汝清.也参与到习太极拳的行列.再加上后来加入的李亦畲、李启轩昆仲。广府出现了一个文人研拳团体.其中两名进士.一名举人.两名秀才。他们的参与使武术走出了口授心传、封闭保守。为拳而拳的初始阶段.趋向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文人化、大众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广府文化的滋养.尚武之风的熏陶,悠久历史的洗礼,为太极拳文化破土而出,提供了充分的营养。以武禹襄为代表的文人研拳集体.是太极拳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4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