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七年来由于身体原因走上了健身之路,前两年不得其法,听人说跑步能健身就去跟人跑步,又听人说爬山能治病就又去跟人爬山,两年下来虽说身体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冠心病、失眠症、颈椎病仍是生活中的最大困扰。在痛苦的摸索中,于2005年走进了广场文化中的太极拳演练队伍。2008年初成为本市陈式太极拳馆的正式会员。自练拳以来,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中有对太极拳有一些初步体悟。
一,学拳之先,"礼" 、"德"为要。
中华礼仪是华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常言道:“德有多高,功有多深”,“德为道之居”。对于习武之人来说,武德是第一位的。如果江湖武林各派都不受武德的约束,不敢想象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灾难。所以,陈氏太极拳专门制定了《门尊十二严》,《规守二十备》,《戒章十二禁》及《学拳须知》等门规戒律,告诫练拳者要以:端、公、仁、浩、忠、诚、敬、正、义、勇、信、德为严门之尊。教育拳友要以此把自己练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要认真领会太极拳的真谛。
任何事物最本真的灵魂就是该事物的真谛,而太极拳的真谛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狭义的太极拳真谛,它表现在太极拳内家和外家各门派,各拳种,甚至是各套路中的一招一式之中。譬如,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精髓是“以腰为轴,以缠丝劲为核心”的观念。再譬如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的懒扎衣的内劲,要“由左腿上缠至腰,下行于右腿,腰、肩、肘、手完整一气”是它的真正内涵等。第二个方面是广义的太极拳真谛,它存在于所有太极拳的任何门派和拳种。譬如太极原理、阴阳、开合、收放、大松大软、刚柔相济等等。在练拳时,如果能认真领会太极拳的真正意义,练起拳来就会提纲挈领,事半功倍。
三,要多读、多看、多问、多练。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道教,古兵法,易经和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为四大理论支柱。所以学拳者要多读多看太极文化方面以及与之相关的书籍和媒体材料。然而,太极拳既是很具体的又是很抽象的,有些东西又很难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没有名师的言传身教,要想学好不太可能。所以,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不断改进,才会有所进步。试想一下,你能把自己根本不懂的事情做得很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对老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都要弄懂、学会、记牢,最忌不懂装懂。要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别人练拳时要多看,哪怕有一点自己可取之处,也要把他充实到自己的拳法中去。同时还要在“练”字上下功夫。拳技的提高是长期修炼的结果,在学拳的道路上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功到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
四、练拳宜精不宜多
“贪多嚼不烂”,像吃饭一样,能够细嚼慢咽,吃下去的食物就能很好的消化吸收,迅速转化为有益的成分,输送到全身。练拳也是一样,一套拳学会很容易,学好很难。学一套拳从开始的第一式起就要认真练习,学好一式再练下一式,把每一式拳的真正含义弄明白,理解透,把拳理尽情的体现在每一招每一式中。这样学一招是一招,学一式是一式,长久坚持下去,自然而然会不断把自己的拳技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相反,如果只图学快,你可能会很快学会多个套路,但是在你身上永远不会出现精品,甚至不会有成品。这是一种浮躁思想带来的后果。
五、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人们对事物的兴趣的浓厚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某种事物产生的热情和能量。然而,兴趣的产生是跟对某种事物进行深入的钻研和探究紧密相关的。练太极拳也是一样,一开始可能会因为有些兴趣而跨入了练拳的行列,如果你长期深入不进去,在表面上转来转去,你仅有的开始时的兴趣也会失去,结果是半途而废。一旦你钻进去,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想把它探个究竟。经过探索你会发现自己有了收获,你就会越学越觉得有意思。兴趣靠探索来培养,探索又会带来更大的兴趣。同时还要为自己树立信心,要坚信自己是最棒的,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带来新的成功。
六、满招损,谦受益。
孔子在观欹论道时对他的弟子们说:“天下的事哪有个满哟”。任何一件物件只要不满,就能进去东西,一旦满到顶点就是损溢的开始,这就是“满招损,谦受益”。学太极拳也一样,平时拳友的几句赞美,老师的一番夸奖都能变成自满的资本,特别是在每届的大赛和段位评定之后更能使一些人沾沾自喜,殊不知,每个人拳技的提高都是长期的磨练和大量积累的结果,而不会随着段位的提高而提高。可以说太极拳术博大精深,拳海无涯,学途无边,要有自知之明,戒骄戒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提升自己才是最根本的。
其实对老年人来说,练太极拳健身是最重要的。自练太极拳以来,本人最大的收获是:改善了睡眠,甩掉了吃了二十多年的安定片;冠心病日臻痊愈,改善了心脏供血供氧不足的问题;颈椎不再每天牵引了;降压药正在递减。家庭也为我的身体见好而减轻不少压力。今后,我要虚心向拳友们学习。把太极拳的演练进行下去。
驻马店陈式太极拳馆 愚叟
二00九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