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小架陈鑫有句至理名言:天地元始,无极太极。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明,访良友。调养气血,扫除妄念,卸浄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故操内守,注意玄关。
说说收视返听。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
“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
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举一动都很稳重。练收视返听往明心上走,就得稳重。
内视阶段。这个内视和收视返听、闭目内视不一样,不是返观内视的意思。而是当你做到明心之后,通过收视返听,把精神集中到里边去,觉得里边空空洞洞,感觉到它的位置了,然后从那个地方往外看,这才叫内视。当没达到明心的时候,谈不上我们所说的内视。光会收视返听、意念专一了,还不行。必须得达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识总放到那个位置,才能从内往外看。明心并不是太难。当你明心以后,你感觉到意识状态了,就能够更好地集中了。这是从佛家来讲的。道家也有内视,指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阶段,感觉到气在外面了,然后从里往外看。不过,这个从里往外看和明心的从里往外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若从整体功夫来说,后者比前者要高一个层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得到了结大丹的程度才能达到。而那个时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强。这两者,一个是从气上走的,一个是从神上走的。内视阶段说得比较简单,因为它不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内容。明心之后不走内视,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收视意元体阶段。收视反听是意念(念头)专一,内视阶段是从里边看外面的气、外面的形体,这都还属于外向。而到了这一阶段,是返过来看意元体了。看意元体怎么看、谁在看、谁在内视?内视阶段是往外看,现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从一发念头那儿往回一收,“我”要观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么区别?明心是念头返回来,发念头“我要收视”,是把念头收回来,它还有念头。而收视意元体呢,是当你有了念头之后,意元体就变成你自己的念头了。这时意念一说要往回收,就得看着这个念头,看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它收视是往念头里面收视:一收,一旦那个具体念头没有了,只是有来收视的这个体察思维——“我要看”,没这个看的念头而直接往里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意元体了。这个情况就称为见怀。明心和见性是两个层次。明心是念头返回本身来,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体察到意元体里面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意元体和念头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来是平的,有了念头就等于起了波浪了。可那人波浪本身也还是水,离开水哪儿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体性了,那水的体性也看着了。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而念头本身就是意元体。也就是说,收视意元体后,看到意元体本身的体性了,这就称为见性。
等真正明心之后,再养得里边神气充足了,那时念头一动就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比较大,身体里边和意元体本身,能量和体性都更充实了。一开始明心,里边是瘪的,空空荡荡,一旦见性了,就不然了。虽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个体了,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过去佛家说是“圆陀陀、光烁烁”“无头无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词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
别人一叫你,你马上产生反应的时候,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去体会,去支配练功,那作用就不一样了。这是高层次运用意识的根本内容。这样练功夫就上得更快,能直接走形神合一。这也可以讲是从开司认识自身,也是“当头棒喝”而明心见性的道理所在。如果我们平时总能守着自己,一动念都从里面出来,将来一旦受个大的刺激,周身一反应,神没出来,收回去感觉到里面的整体性了,那最少是“明心”。有的人气足到一定程度,当时就能见性了。一般在冷静、清静的时候感觉不到人的“性”。当急促地反应,全身一动,气、神联合在一起了,就感觉到它了。见性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周身一体了。有些人敏感一些,骑着自行车,前面来了一个人,车赶紧向边上一闪,一下子觉得里面的气“呼”往这边一闯。坐汽车有时也能感觉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能把神收住,全身气非常整、非常足的时候,意念里面一动,一收,把全身整体感觉到了,就是见性。当然这样见了性之后,虽然全身整体性感觉到了,里面内景感觉到了,但这个性见得还不真、不纯,还需要慢慢再培养。
说说收视返听。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
“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
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举一动都很稳重。练收视返听往明心上走,就得稳重。
内视阶段。这个内视和收视返听、闭目内视不一样,不是返观内视的意思。而是当你做到明心之后,通过收视返听,把精神集中到里边去,觉得里边空空洞洞,感觉到它的位置了,然后从那个地方往外看,这才叫内视。当没达到明心的时候,谈不上我们所说的内视。光会收视返听、意念专一了,还不行。必须得达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识总放到那个位置,才能从内往外看。明心并不是太难。当你明心以后,你感觉到意识状态了,就能够更好地集中了。这是从佛家来讲的。道家也有内视,指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阶段,感觉到气在外面了,然后从里往外看。不过,这个从里往外看和明心的从里往外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若从整体功夫来说,后者比前者要高一个层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得到了结大丹的程度才能达到。而那个时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强。这两者,一个是从气上走的,一个是从神上走的。内视阶段说得比较简单,因为它不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内容。明心之后不走内视,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收视意元体阶段。收视反听是意念(念头)专一,内视阶段是从里边看外面的气、外面的形体,这都还属于外向。而到了这一阶段,是返过来看意元体了。看意元体怎么看、谁在看、谁在内视?内视阶段是往外看,现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从一发念头那儿往回一收,“我”要观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么区别?明心是念头返回来,发念头“我要收视”,是把念头收回来,它还有念头。而收视意元体呢,是当你有了念头之后,意元体就变成你自己的念头了。这时意念一说要往回收,就得看着这个念头,看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它收视是往念头里面收视:一收,一旦那个具体念头没有了,只是有来收视的这个体察思维——“我要看”,没这个看的念头而直接往里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意元体了。这个情况就称为见怀。明心和见性是两个层次。明心是念头返回本身来,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体察到意元体里面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意元体和念头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来是平的,有了念头就等于起了波浪了。可那人波浪本身也还是水,离开水哪儿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体性了,那水的体性也看着了。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而念头本身就是意元体。也就是说,收视意元体后,看到意元体本身的体性了,这就称为见性。
等真正明心之后,再养得里边神气充足了,那时念头一动就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比较大,身体里边和意元体本身,能量和体性都更充实了。一开始明心,里边是瘪的,空空荡荡,一旦见性了,就不然了。虽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个体了,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过去佛家说是“圆陀陀、光烁烁”“无头无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词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
别人一叫你,你马上产生反应的时候,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去体会,去支配练功,那作用就不一样了。这是高层次运用意识的根本内容。这样练功夫就上得更快,能直接走形神合一。这也可以讲是从开司认识自身,也是“当头棒喝”而明心见性的道理所在。如果我们平时总能守着自己,一动念都从里面出来,将来一旦受个大的刺激,周身一反应,神没出来,收回去感觉到里面的整体性了,那最少是“明心”。有的人气足到一定程度,当时就能见性了。一般在冷静、清静的时候感觉不到人的“性”。当急促地反应,全身一动,气、神联合在一起了,就感觉到它了。见性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周身一体了。有些人敏感一些,骑着自行车,前面来了一个人,车赶紧向边上一闪,一下子觉得里面的气“呼”往这边一闯。坐汽车有时也能感觉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能把神收住,全身气非常整、非常足的时候,意念里面一动,一收,把全身整体感觉到了,就是见性。当然这样见了性之后,虽然全身整体性感觉到了,里面内景感觉到了,但这个性见得还不真、不纯,还需要慢慢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