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浅谈太极内气(正文)

浅谈太极内气

2011-03-19
核心提示: 太极拳走架准确,基本要领掌握,套路熟练,仅得粗迹。如果只练拳架,不修内气,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因此就要由表及里修炼内气...
  
   太极拳走架准确,基本要领掌握,套路熟练,仅得粗迹。如果只练拳架,不修内气,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因此就要由表及里修炼内气。内外兼修,内外合一,方可入门。
             人在母胎时任督脉是通的,婴儿在母腹中,借脐带连于胞衣与母体呼吸相通,一出母胎,上断于口下断于肛门。修炼太极内气就是要返到胎儿的胎息,返璞归真。任督二脉相通。二脉一通,则百脉皆通,太极内气直达奇经八脉,12经络,15络脉及四肢百骸周身官窍,于是一身上下内外自然而然地气机流行,骨节疏通,无微不到,无孔不入。。此时百病可除。为太极功夫提高打下基础。
        怎样修炼太极内气呢?
        历来有多种功法。如站桩,等。这里主要浅析逆腹式呼吸和丹田内转法。
        太极内气运行时气沉丹田,吸气小腹收缩,呼气小腹隆起,腰胯同时左右旋转,带动腹部肌肉弧形转动。在一个无极的空间构化出无数个太极圈,可平圆,立圆,椭圆,圈连圈,圈圈不断。太极拳有人叫太极圈。这就是把初期练拳时的自然呼吸过渡到逆腹式呼吸。练拳时按要领全身放松,平心静气,意想太极气开,经络舒畅,采纳宇宙空间的气息与一身。纳天阳之气以补阳,饮地阴之气以补阴。吸气时小腹底下收缩,内气上运,至呼气时,气归丹田,入与小腹。有人生动的比喻丹田就像拉风箱一样,有气则开,无气则闭。一呼一吸,一收一放。有呼吸就有生命,否则,生命就不存在。即“心意一发,命门之真阳由肾过丹田(气海)至心,运与四肢。心意一定,命门之真阳由肾归气海。”即吸——丹田沉气。呼——气达四肢。当练到一定层次,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融。畅通经络、丹田随势而动,这就有了太极内气。
         照片描述:陕西关中八景之一
全身诸阳气心领之,全身诸阴气肾藏之。阳气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下行仍为阴。由于使用逆腹式呼吸和丹田内转法,(即丹田为帅、动腰转胯、转膀旋腕)故而每一个呼吸都有升阳降阴的过程。致使心肾反复相交。内气通过腰旋脊转,带动四肢百骸,做出各种圆形动作,气流缠绕,柔行若九曲珠,使诸阳脉与诸阴脉的内气得以交流感应。在这种圆的呼吸和运动中阴阳反复匹配,水火不断交蘊,自使气势腾挪,,中气济济,因此练太极拳达到缠绵曲折,松静圆活,刚柔相间,随机应变的水平,就不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或简单以动作导引内气,而是以内气自觉驾驭,推动动作时内气流畅,圆形运转,显露与外的表现。
        上行为转膀旋腕,下行为转漆旋髁,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顺缠由心过肩,从里向外缠,绕过肘、腕、达与指甲;逆缠由背过肩,从外向里缠,过肘、腕,达与指肚。
             于下肢顺缠由会阴过大腿根越膝瑜、血海,过三里,内外髁,足蹱,依次达大小足趾;
         逆缠由命门过环跳,血海三里,内外髁,足蹱,达大小趾。上述缠丝为发气放劲时的内气走向。收气时相反。“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只有逐步弄清气机运行顺逆收发之理,才谈得上用劲。才可能达到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以至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进入神妙的境地。内气的缠丝在拳架中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微妙多趣的。有时双逆,有时双顺。有时顺逆并举。
         不懂内气运行者,松踏无力;一味僵劲,软手形同舞蹈,无慑敌之威。硬手经络气血不通,变化失灵。运动时注重丹田,动作由丹田催劲,气流沿缠丝劲路而行,自感有气流阵阵冲击,似瀑布冲刷,奇妙无穷。
                      如果不明内气之理,当任自然,切不可强为。
       练拳的过程就是太极内气修炼的过程。须要恒心和毅力。练气开始,也要注意以心行气,若强求,内气又必拘泥不通。待逐步弄清行气路径,丹田内气鼓荡,內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体。12经络、奇经八脉互相贯通。太极之气,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灵气内力与日俱增,经络之气如渠中之流水,起始点点滴滴,后成涓涓细流,由小到大,“行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方法对头,坚持下去,用功日久,太极内气修炼必定是有成效——形成之浩然正气。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41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