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七条练法规则之解析(正文)

太极拳七条练法规则之解析

2011-03-18
核心提示:1、空圈。文中说:“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既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这...
  

 

1、空圈。文中说:“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既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这一要求与现在的赵堡太极拳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他式的太极拳也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空圈的提法是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所没有的。一般都是说动作要圆,没有说是空圈的。杜元化在这里说一势一势都要练成空圈,不是一些动作的要求,而是所有动作的要求。这点有别于其他的太极拳书。

         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要求是“合格”。合格,这是做每一项事情所必须思考和认识的。在练拳时,动作转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有断续、堆洼。这是练太极拳的、特别是练赵堡太极拳的合格要求,这点现在已为练太极拳的人所共识了。杜元化这里所说的新鲜之处是,他认为每势得练成无极圈。这种提法似乎其他太极拳书中并没有这样说。前面他对他的书命名为《太极拳正宗》,并不是说自己的太极拳正宗,而别的太极拳不是正宗,只是说太极拳之母是背丝扣,是无极,所以,在这基础上说,是太极拳正宗。他的书名没有任何贬低别人的内容。

         2、三直。书中所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能直。”

          “三直”在以往的太极拳书中没有这种提法,就是已经出版了的赵堡太极拳书中也少见。这种说法的真理性是不容怀疑的。从逆思维来说,如果头不直,身不直,小腿不直,是不能练好拳的。在此,杜元化进一步解释说,要做到“三直”,要不左歪右倒,肩膀不扭,这是形象的。不掉胯则要说明一下,从字面上说,胯不要往下掉。怎样的形态是“掉胯”呢?也就是有的太极拳书中所说的敛臀,臀部不敛,肯定是上下不能成直。“小腿直”这句话有点费解,小腿应该是直的,这是正常人的身体的自然现象,这里说的直应该是当做某个动作时,要与相连的大腿和脚部成直。否则就会造成身体整体的散乱,所以说小腿要直。从《太极拳正宗》中的图像看,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3、四顺。书中说:“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点。向右顺亦然。”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原则是顺,这四个方面顺了,人体可以说是处处顺了,顺了,人体的内部畅通无阻,所做的动作以及所发出的力量就完整。无论于锻炼身体,于推手技击都是十分必需的。现在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动作不顺。如何做到顺,杜元化也讲得十分明白。做每个动作,手向左去,身体要顺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联系。腿向左去,脚也顺之而去,同时,脚先将脚尖撩起,随身体的整个动作的需要而动,要求脚不能抬的过高,以免牵动自己的重心。杜元化的这些认识非常符合练太极拳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将“顺”这样突出地提出来作为练太极拳的要求,在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是很少见的。一般的太极拳书中只是提及,或在某些章节中谈谈。杜元化这样重视在太极拳中顺的要求,这是与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有联系的。

          4、六合。书中说:“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条要求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对练拳和推手的一般要求,其他太极拳也有这种要求,一些内家拳也有这种要求。有些太极拳书中将“膀与胯合”写成“肩与胯合”,其实肩与膀还是有区别的,字典里说:“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为肩。”而膀是“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从概念的内涵上说,应该说“膀与胯合”更为准确一些。杜元化在当时是一个为数不多的研究太极拳的文化人,他在写书时,对文字的表达要求很高,因此,他的文字用得比较准确。

          5、四大节、八小节。书中说:“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梢节之根,胯为根节之根,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顺随,与膀胯为一。”这里先解释一下,“膀为梢节之根”和“胯为根节之根”这两句。按赵堡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将人身分为三节,三节之中又分三节,这样从手臂来分,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膀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膀为梢节之根节”。以人体的大三节来分,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腰以下为下节。那么,下节再分为三节是: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胯为根节(下节)之根”。在杜元化出书的那个年代所出版的太极拳书中,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四大节八小节”这样的内容,就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写的书也没有详细的说明。                  

           一种思想或理论的提出不在于它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它能指导实践,并能给实践带来效果。杜元化把人的身体分为四大节八小节,已经把人体主要的关节都说了,并对这些关节的活动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就是四小节要节节随两大节运动,使全身关节顺随合一。这种说法非常符合练拳的实际,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出现死滞,当然死滞是练太极拳的大忌。试想,人身这些主要关节得顺随了,人的全身气血肯定是畅通无阻了。杜元化提出的这点要求系统地说明了人的关节与练好太极拳的关系,这种提法对练太极拳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所在。

            6、不撇不停。书中说:“每动一着,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右手动左手不动亦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连接,终无效用。”在这里杜元化提出了太极拳的两个新的概念,即“撇”、“停”。字面上“停”是容易解释的,“撇”是费解一点。杜元化认为,做每个动作时,左手和右手要同时动,如果一手动另一手不动,是为“撇”,“撇”的意思是丢开,应该说杜元化用词用得是很准确的,如果在练拳时一手动另一手不动,不动的这个手是丢开了,也就是说两个手没有配合。脚也是一样,一个脚动,另一个脚不动,这不动的脚是丢开了,这也是“撇”。很明显,在练拳时,或者在推手、技击时,这种“撇”情况是不利的,特别是推手时,两手没有联系,怎么来与别人抗衡?而这种“撇”的情况在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中是很普遍的。

             至于“停”,这一弊病的出现是一个动作没有到成势就停止了下来,它的结果是将自己的劲打断了。也就是说,练拳时,每一个动作都要练到位,只有练到位了,劲才能在到位时完整地发出来,没有到位劲在中途断了,这样无论练拳的人如何锻炼,到时,因为劲不连接,临敌时是无法使用的。杜元化提出的这点也是非常符合练拳人的实际的。

           7、不流水。书中说:“每一着到成时一顿,意贯下着,是为势断意不断。如不停,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无定位,必致无从发劲,此宜深戒。”杜元化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的新概念,即是“不流水”,他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意思是练拳时,虽然动作不断地转圆,但是必须有节制、有定位,这种节制、定位是在练到一个动作的程式时要有一顿,但是这一顿要有意贯下面的动作,虽然这一顿好像是势断了,可是势断而意不断。这种到成势时一顿的练法的效果是能将自己的劲发出来,能发到位。如果不是这样,在练拳时,从头到尾,一混做完,到时劲无从发出。

           杜元化的这种认识完全符合太极拳的实际,特别是符合赵堡太极拳的实际,这是真正的真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从众多的太极拳书中,很少见到对太极拳的练习有这样完整的提法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浑圆桩功法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40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