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是道家的一种重要的炼养术。练功实践证明,胎息功对于培育元气,涵养精、气、神,治疗五劳七损都有显著效果,还可延年益寿,故而历代养生家极为重视,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儒、释、道、医等各家的理论基础不同,因而对胎息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今试就胎息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胎息的真义
胎息一词,现认为最早出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认为胎息是练功达到一定境界而出现的无需口鼻呼吸 的一种状态。《大成捷要·胎息经注》中认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把胎息看成是练功中神气相合于下丹田而达到的 一种高深的气功态。更多的人则把胎息看成是一种呼吸方法,如《万密斋书十种·养生四要》所说:“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强调练功者要最大限 度地减慢呼吸频率,以达到“胎息微微,若有若无”的境界。也有人指出胎息即内丹,如《胎息铭》中说:“假名胎息,实曰内丹”,从而把胎息与内丹混为一谈, 否认了胎息的独立存在性。
那么,究竟怎样来认识胎息呢?从人体的呼吸生理来看,人体呼吸过程可分为内呼吸与外呼吸两种。外呼吸是指人体本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以下3 种类型:①借助于人体呼吸系统,经口鼻、气管、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②人在胚胎之时,通过脐动脉、脐静脉和母体进行气体交换。③人体的皮肤、毛 孔、喻穴等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内呼吸则是指人体的细胞呼吸,即人体细胞经过细胞膜从体内环境中摄取氧气,经过氧化还原代谢后又向体内环境排出二 氧化碳的过程。有关的研究表明,经过气功锻炼,可使人体体表的固有换气功能得到强化,并使内呼吸显著增强,从而使人体的口鼻呼吸大大减弱,出现绵绵若存的 状态,甚至会出现完全停止。这个时候练功者可感觉到全身毛孔完全张开,身体内外融为一体,有飘飘欲仙之感,恰如苏东坡在《苏沈良方》中所谈到的“一息自 住,不出不入”。由此可见,所谓胎息,只不过是人体在高度入静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本能,是通过气功锻炼而使人体的内外呼吸和谐一致,充分发挥其功 能的一种生理状态。它并不象一些文献所说的那么神秘,只要持之以恒,方法正确,任何人都可达到这种境界,从而有效地降低人体能耗,延年益寿,增色美容,强 身健体,并可促进人体潜能的开发。
胎息的层次
从上巳知,胎息是人体已退化的自然本能通过一定的锻炼途径重新激活起
来,这是一个比较长而艰巨的过程,因而胎息修炼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根据练功的反应及要求不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当练功者按照正确要求,持之以恒地修炼 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觉出现,如痒、麻、凉、胀等。皮肤敏感度提高,呼吸频率降低,绵绵若存。随着气感的进一步增强,练功者会有内气 氤氲,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此时皮肤、细胞的呼吸功能显著增强,意味着胎息真正开始,亦即胎息的第一层次。进入胎息状态后,练功者要排除一切杂念,在恬 淡虚无中,人体的自然本能被激活,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已通过人体的皮肤、毛窍、俞穴、细胞膜等直接进行交换,从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活动,口鼻呼吸自然完全停 止,进入胎息的第二层次,,当胎息持续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混沌状态。人体的一切高级神经的感知活动就会完全停止,进入神气合一的 高级气功念之中,此时,人体的许多潜能被激发,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奇妙景象和特异功能。修炼者千万人可迷恋于这些景象,贪图特异功能的奇妙效应,而是要做到 身心两忘、使这些奇景怪相复归于虚无之中,人体生命固有的无限生机得以充分展现,是谓胎息的第三层次。
胎息的练法
胎息的练法很多,一般分闭气、调息两人类。闭气法关键在于人通过有意识的抑制呼吸来达到多人少出,从而积极培育元气,以证胎息之果的目的。这一类方法最典 型的是葛洪所述:“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一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 而不动……,日还一日耳”这种方法若无明师指点,往往会造成强行憋气,为避免出现各种意外伤害,学者宜慎用。调息法则是通过数息、随息等方法逐渐使神气合 一,达到口鼻呼吸停止的境界,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凋息安神而实现胎息之境地。具体方法可参照《勿药元诠》所述来修炼:“凋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 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屈,解在宽带(腰带不宽,则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 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著,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凋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全百,摄心在数,勿 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则徐徐舒放手足,勿得促起。”这样勤奋修习,到一定程度后,自可神人气中,气包 神外,打成一片,结成-团,鼻息微微,苦有若无,八脉齐通,遍身舒适,如胎儿在母腹中之呼吸, 搬来说,凋息法比闭气法要灵活方便得多,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胎息法
(一)初级胎息功法
丹闾式胎息法
呼气时想尾闾关发热(尾闾穴至命门穴,道家称这一部位谓尾闾穴),吸气时想丹田贴命门或尾闾关。如此一呼一吸反复循环一段时间后,丹田和尾闾就有真气往来 交通,此时尾闾关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将丹田吸往命门处,丹田呈脉冲式向命门跳动。当丹田跳至命门时,稍停数秒钟之后再复跳回原位,又复静止数秒钟再向 命门跳动。如此往来循环,产生自动节律时,丹闾式胎息便成功了。
天凤式胎息法
天即玄关窍(玄关窍在两目之间由表入里l—2寸处),风代表下丹田。练功时,吸气意守下丹田,并用力将玄关窍的真气吸入下丹田,稍停一会,接着将下丹田的 真气呼升至玄关窍。反复如此循环一段时间后,使玄关与下丹田之间产生蕴蕴之气,逐渐导致气海穴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拆力,即将丹田拆向命门。如此循环,当下丹 田产生自动节律时,天风式胎息便练成了。
脐阴式胎息法
脐是肚脐,阴是会阴。会阴是任脉和冲脉的起点,脐是任脉经上的窍穴,又是十二经脉所会聚之穴,是人之元气所藏。吸气时意念会阴产生真气,并将真气用意念从 会阴沿任脉上升至肚脐,呼气时意守肚脐,并用意念将肚脐的真气徐徐沿任脉降至会阴。如此反复循环一段时间,肚济和会阴之间就产生蕴蕴之气,气海与上丹田之 间就产生拆力,把下丹田拆向命门。当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脐阴式胎息便成功了。
初级胎息的注意事项
(l)初级胎息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导引问题。因为上述的三种方法不是短时间修炼就能成功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练功时间长,故练功对意念和导引往往不能持久,意念和导引一停,则杂念丛生,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
(2)形体一定要放松,因为初次练功者,体内的真气微弱,如果形体不放松,那么微弱的真气在经络中运行就会受到阻碍。真气不能到达特定的部位,就不能发挥特定的气功效应,从而也练不出胎息。
(3)股息起动时,在呼气和吸气之间,有两个双闭气的过程。处在双闭气时,练功第一次感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至难以忍受,心里往往害怕会憋死,总想用 凡息代替胎息。凡息一起,胎息的自动节律尚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被干扰而抑制住。所以凡息是初练胎息的克星,练功时切忌之。
(4)修炼胎息一个月左右,胎息的双闭气就会慢慢消失时,才是阴阳二气集中的景象。再闭目沿眼眶周围转眼珠,把阴阳二气聚成圆形。左升右降转36周。为巩 固阳气,再睁眼左降右升转24周,退化阴气。转完之后,闭目内视祖窍中圆形。约5分钟,觉口中津液满足时,就用二目交集的神光,照送津液,降入脐下气穴 中,目光随着照视气穴,观穴中虚空境界。吸气时用意达到气穴,呼气任其自然,意带始终守在下丹田中,做到一丝杂念不起。这样练功,经过3个月,才能感觉双 目中心含有小气珠,就是神光产生。只觉有圆形,不显光明。如达到这种境界,练功人还必须有耐心和毅力。功中如觉有阳物勃举时,是精气冲功的“产药”信号。 练功人要辨别清浊采炼。没有一丝杂念的阳举,采炼出口水,咽入气穴封存运化,是炼丹的真清原料。采练的方法为,阳物力量疲软,是微阳(小药)过嫩,不宜采 取。可用神光协同真意由阳物动处,引回气穴,照视穴中虚空境界。这种过程,要循环多次,微阳经过多次积累,就达到阳物举而挺胀,小药不老不嫩的阶段,这时 应立即采取烹炼。用意将它由动处采回丹田,略停,然后吸气用意引导精气,从下丹田直接运向尾闾。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稍停,呼气从百会下降到下丹田,这样周而 复始转动,不计其数,直至阳物缩小即止。口中生出津液,咽送到气穴。
心肾相交练法
每次静坐,把神光照视气穴,耳听于气穴,意守于气失。胎息的呼吸式可随意而转变。如原来丹田贴命门是表现皮肤吸气动作,此时只要加主观意念,就可以使皮肤 变为呼气;反之丹田向回跳动时,本来皮肤表现是呼气动作,也可以加意念之后使皮肤改变为吸气动作。此外也可以用意念不管丹田来回如何跳动,皮肤均呈单一的 吸气或呼气动作。
(二)高级胎息功法
人身体内有三个阴阳相交之处:第一个是双眼相交。左目属阳,右目属阴,使二目对视,就产生神光。神光照视气穴,主化阴生阳,如同天上的太阳,照射地上生长 万物一样,没有它则万物不生。第二个是心肾相交。心神眉阳中阴,肾气属阴中阳。使心肾相交,就产生精气,化生津液,灌溉五脏。第三个是内气与天气相交。内 气属阴中之阳,天气属阳中之阴,使二气相交,就产生内丹,化全身之阴,变为纯阳体。这三个相交,都是以真意为引。就是用一心不二的意念,引导阴阳交合。练 胎息的产生,必须经过三个相交,生出内气,才能形成胎息状态。
双眼相交练法
入坐之后,紧闭口唇。舌顶上腭,双目相交对视正中鼻梁根处的外光,把心意定在双目中心。观光不可用力,而是轻松自如地看,观发双目中心发胀,或者樟糊不清 穴,调鼻息达到气穴,使外来清气与神光相交,绵绵密密,存于丹田,心无一毫杂念起动,入于混沌状态。忽然一动,元气显于丹。元气出现,就是胎息的露像,元 气在丹田中灵动活泼,宛转悠扬,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如痴如醉。元气大动时,用意往后一引,元气上升于脑,停止片刻,口中化生津液,用意吞咽,降入下丹 田。从此感觉鼻息似有似无,只觉元气后升前降,上下往来循环。这就是心肾相交的景像,也就是所谓“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玄牝立根基”。谷神就是双目中心有 神光的元神,玄牝是心肾中间的门户。元气将虚无的心肾门户中,一上一下,一往一来地盘旋,才能建立真胎息的根基。
内气与天气相交练法
通过心肾相交而再心肾之门的内气旋转,使鼻息练到不入不出,就是外呼吸转化为内呼吸,也就是胎息。每次练功,以胎息为主,把神光勿忘勿助地定在胎息上,一 心不动,自然外感内应,觉元气流于一身内外了。在此境界中,口中的金液吞咽之时,必须先提摄会阴穴之气,沿后背上升于脑,再于目引神光入脑,聚会片刻,会 同口液,意送到下丹田,存守一会儿。如是练功,元气一现,浩大至刚,充满全身,只觉清静恬淡,身在气中,元神之光,悬于祖窍上,照耀全身。这样达到高度的 内外气相交,古人叫做“乾坤交媾”。
高级胎息练法
入坐之后,把神光照视下丹田,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用这样的心意,锻炼神气交媾,总得两年之久,练到没有一毫杂念起动,脉搏不觉跳动,胎息停止运动,定 于虚空,只觉有神光,在祖窍间照耀,形成了入小定状态。静极生动,忽觉全身元气向下丹田聚敛,现出一团真气,涵在绛宫。这就是绛宫之气,包住元神,天天感 觉浑浑沦沦,如在母腹怀胎一样,随方就圆,温养于中。在此功境中,有时祖宪穴内出现跳动,不一会儿,遍体全身跳动,如炒豆粒一样,爆炸不绝,在身上闹成一 堆。忽然口中甘露下降,急用神光凝视下丹田,转卯酉周天一遍,收存田中。有时又在静定之中,忽见一轮明月,现于目前,即用神光视之,不一会儿,又有日光发 现,与月光合在一块急用神光,凝聚收敛,用鼻一吸,会同口液,送入下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