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推手中。当感到对方力沉劲整时.我们往往会说.“哟,你内劲挺足的”。那么.什么是内劲?
其实,“内劲”是武术界通用的一个术语,中国武术的各类拳派都有“内劲”一说。内劲,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内在的劲力。
我们常说.某人劲大或力大,是指他的本力大.也就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较大。而“内劲”是人体通过长期炼气、行气、运气的训练与人体本身的力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力”。这种炼气、行气、运气的方法我们通常叫做“行气贯劲”。太极拳非常注重行气贯劲的锻炼.陈鑫称之为“中气”。气行而健.行气而贯劲,才能产生“内劲”.太极拳在盘架子阶段就要求拳势与呼吸配合.而这种呼吸更要求采用逆腹式呼吸,由此进行“气宜鼓荡”的中气训练。太极拳的“内劲”有别于其他拳术的内劲.它是人体本力与中气整合成的强劲的整体弹性力,且深沉浑厚。太极拳的“内劲”犹如充满气的轮胎,瞬间的爆发威力无比.不论接受任何方向或形式的外力.它都以整体的状态和整体的劲力作出反应.且这种反应富有弹性。
“内劲”呈圆弧或螺旋运动,是太极拳“内劲”特征之一。太极拳不是直来直去的运动,而是圆弧和螺旋运动。洪均生大师言:“太极是拥劲.运动走螺旋。”因此太极拳的“内劲”体现同样是圆弧和螺旋的。有人说太极拳发劲是直线运动.其实不然.这是静止、孤立地看待发劲轨迹。发劲是个过程.不可能突兀而起。我们知道太极拳的发劲轨迹从柔化起,至点成刚,再柔化。也就是说.当发劲完毕后劲力即刻重又
进入柔化,然后再柔化、再发劲,循环反复,发劲瞬间的直线在圆弧上仍然带有微小的弧形,都是在圆周运动轨迹上.周而复始。
“内劲”外柔内刚、绵里裹铁,是太极拳“内劲”的特征之二。“内劲”的启动以丹田为核心,由里及外.逐层鼓荡放大呈波浪式传递。当对方开始接受到我内劲时,我的内劲松软柔和,至发至放时.我的内劲达到最高值,对方根本来不及作出及时和正确的反应.即被我深沉浑厚的整劲或打、或拿、或摔、或发而制之。反之,当对方外力作用于我时.我最外层的受力点以弹性接之,缓冲和削卸了对方部分或大部分劲力,然后逐层递减直至消化吸收其所发之力.使对方发劲制我的企图落空.此时,我可顺式就势借力打力制服对方。
太极拳的一切技术招式都要以深沉浑厚的“内劲”作支撑、为后盾,没有“内劲”支撑的技术招式只不过是技巧而已。
太极拳的“内劲”外柔内刚、柔中寓刚,曲伸圆活、劲不外露,神凝气沉、功蕴于内,发时深沉浑厚、排山倒海,收时接劲化卸、悄然无息。
练就“内劲”.一要拳架与呼吸配合.不能瞎呼吸.这点很重要。自然呼吸与太极拳要求的逆腹式呼吸行气贯劲路线相背,自然呼吸的练法不仅不能练就“内劲”.弄不好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因此在练拳中必须懂太极拳呼吸和行气方法.明白什么地方该吸、什么地方该呼、什么地方是吸中有吸、什么地方是呼中有呼。
二要进行大量的、大运动量近乎实战的推手练习。进行推手练习时,要遵守推手沾、黏、连、随等的要求及要点,常推、多推,增加推手的频率.加大运动量,进行低架的、十几分钟轮回的、八种手法并用的近乎实际交手的推手。开始练习推手时会有互相瞎推、硬揪、顶抗等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对太极拳的体悟逐渐加深.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就能逐渐克服弊端。体现出深沉浑厚的太极拳“内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