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与跤术相互渗透融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正文)

太极拳与跤术相互渗透融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2011-03-14
核心提示: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最具影响力的拳种之一,归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管辖;跤术是中国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归举重摔跤柔道...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最具影响力的拳种之一,归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管辖;跤术是中国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归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摔跤协会管辖。二者看似毫不相干,恐怕业内人士也少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

  笔者是太极拳与跤术的外行,但关注二者时间久了,耳闻目睹的事情多了,渐渐地感到:太极拳与跤术之间不仅有关联,这些关联还有些不寻常。

  下面,就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归拢二者相互渗透的故事。也许,这些内容值得关心太极拳和跤术的人了解。若能由此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甚至促成两方面更多的合作,正是笔者的愿望。

  太极拳与跤术之异同

  探讨太极拳与跤术之异同,不是很容易,这里仅凭笔者个人的理解,作一次尝试,欠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先说二者不同之处。太极拳与跤术相比,前者诞生晚,理论依据诞生早,研究者众;后者诞生早,更重实践,缺少理论研究。

  太极拳诞生的时间,按流行的说法是清初由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但其理论依据却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创造的阴阳八卦和稍后出现的五行学说。这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的概括和总结,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总体认识。而太极拳则是运用华夏文明核心内容在武术技击、健身方面的杰出创造。自太极拳诞生以来,其传承者有不少著述,特别是近年来,有关太极拳的著作、论文数不胜数,其理论研究的深广,远胜过武术其它拳种乃至其它任何体育项目。

  跤术的诞生,有专家考证,源于原始社会黄河平原的“角抵戏”,也称“蚩尤戏”。南朝《述异记》中记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不过,这些文字的根据是“秦汉间说”。角抵在春秋战国时已在军队盛行,秦朝时定名,成为娱乐的重要节目。从此,跤术的表演、竞技功能逐渐得到扩展。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跤术伴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变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竞技体育项目。但是,此项昔日不被士大夫所看重,留下的仅有宋朝调露子的《角力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体育史学专著,但其内容主要为称谓的研究、史料的考据、传说的集纳,理论的探讨较少,并无技术的论述。近、现代的跤术著作,主要是跤绊的介绍、攻防技术的使用等,理论的探讨和阐述也不多。

  太极拳与跤术另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演化为多个流派,而后者没有门派。

  太极拳过去的传承方式为师傅教徒弟,言传身教,其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还有李式、和式以及渊源与太极拳有关的六合八法拳、禅门太极拳等套路。据说还有一些独树一帜的太极拳。各门派太极拳以及各种套路都有自己的特色,使得太极拳这一拳种多姿多彩。

  跤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老师带学生。京跤前辈李宝如认为,在解放前,没有任何史料或实物证明摔跤是靠磕头拜师传承的,如清朝,摔跤组织像军队一样,跤手分等级,由老师带学生,与现在的教练教运动员相仿。上世纪50年代曾出现过个别磕头拜师的例子,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部门办运动队或学校,由教练带学生,直至今天仍为这种模式。

  太极拳与跤术还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前者的技击动作,以打伤、制服对手和化解对方攻击为目的,因而“踢打摔拿”均可使用,非常全面;跤术以“摔”为主,辅以“踢”中的个别技法和“拿”中的“揪拿”,虽不如太极拳全面,却把“摔”扩展得丰富多彩。再如,前者动作相对柔缓,后者强调快速迅疾,以“打闪纫针”作喻;又如,前者已广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民众所接受,至少有上亿人习练,而后者在古代传播广泛,大江南北,上至皇帝百官,下至男女老少,爱好者十分广泛,也传到一些国家,但现在主要在北方开展,也传到国外,爱好者数量远不及太极拳……

  更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与跤术的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些相同之处才使得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联系,碰出了火花。

  太极拳以太极之理立论,拳术动作“着着不离弧形,势势皆呈圆像”;跤术的理论因从古至今缺乏研究,不知与太极学说有没有渊源,但双方交手时的进攻动作虽然千变万化,同样也是“着着不离弧形,势势皆呈圆像”。太极拳最能体现阴阳辩证法则,包含着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快慢等;跤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同样也包含着上述对立统一状态。

  听太极拳名家说,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以柔克刚”。跤术同样如此,比赛中常见“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精彩动作。2005年中国跤王争霸赛的“王中王”决战,70公斤级的内蒙古选手白音巴图战胜了一个体重小于他、3个体重大于他的各级别“跤王”,获“王中王称号”,正是跤术“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生动体现。

  相同点还有:太极拳包含着竞技项目太极推手,在传统武术100多个拳种当中,形成竞技的似乎仅太极拳一家。而太极推手与跤术均属竞技,当然,二者的规则有很大的区别。

  此外,可以一提却只能说“相近”的是:二者都有过进入宫廷的境遇。太极拳曾有杨式名家进入清宫廷教拳,这使得此式变得更显大气磅礴。为何不选其它拳种而选太极拳进入宫廷?足见太极拳具有特殊的魅力。而跤术,从史料看自秦朝就受到皇帝喜爱,后来酷爱甚至会摔的皇帝见于多个朝代,有的朝代还专设“国家队”,如唐朝“相扑棚”、宋朝“内等子”、清朝“善扑营”。

  笔者以为,太极拳与跤术都是中华民族的珍宝。前者在健身方面对世界人民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国家体委原副主任、中国武协和亚洲武联原主席徐才曾说过,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应当说此拳种当之无愧;而跤术则是竞技体育方面“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中国摔跤协会主席崔大林在任局长助理时说过,她是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国宝,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运动、搏击项目……哺育了我们民族传统搏击项目的巨大发展,哺育了日本的柔道和相扑的发展。她是中华民族的体育、搏击精华,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发扬光大,把她推向世界。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36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