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授歌》作者及来源
《授秘歌》是由唐人李道子传留下来的,其文字非常简练,但内涵却很丰富。修炼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应以此歌诀的要义来揣摩太极道、太极术(内功)、主极拳架融为一体的真谛。如此,方能以道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从而实现《秘授歌》所提出的八种功夫境界。
《秘授歌》原文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謦。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简析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所以,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两,即神之虚灵、意之专 一 (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贯穿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此为“无形无象”。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一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更进一步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身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内,其小无内”的境界。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之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样的混儿气。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在哪儿?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体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这就是“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
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这是从道的境界来描述的。如果从太极揉手来描述,则师爷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道:“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进入“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这种揉手境界,既不是平送腰胯,也不是蹬腿蹬足;既不是肩手抖动,更不是以腰发力。其实自身就是一个混元气团,所以,对方一碰,就“如球碰壁回”;你的神意一动,“棚捋挤按皆非是”,对方就会“一揪就起”,“一碰就出”。
魏树人老师对笔者说:“什么时候把形体忘了,你就懂得了太极拳。”当然,这个境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理法一如地“默识揣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