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群众学练太极拳活动再上台阶的探索
文/珠海市太极拳协会执行会长 吴清瑶
珠海市的太极拳活动虽然起步较晚,但还是有了较大发展,仅市区范围现已有近四千在册会员。太极拳活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学练中大家都很认真,特别是得益于全国很多著名高手亲临指导与教学,技艺有了较大提高。2006年经省选拔,我们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取得2项个人第一、1项个人第二、团体总分第六的较好成绩。最近我们又和周边城市一起进行“三才桩太极推手”比赛,摸索进一步开展推手的途径。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首先在协会领导层中统一两个认识。一是肯定过去注重外形没有错。不能因为被批评把“拳”练成“操”就否定已取得的成绩。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就像上阶梯,上了第一个台阶就为再上第二个台阶创造了条件,不能因为它还没有达到第二个台阶的标准而加以否定。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停止不前,必须继续提高,采取措施再上新台阶。第二是认清太极拳的本质。从东西方文化不同理念的高度,认清西方文化对健身运动偏重外在的肢体活动,其具体要求就是增加肢体活动量,加大能量消耗,增长肌肉,中华文化则把人看成是宇宙的一部分,是构造极其复杂的生命体,要求整体阴阳平衡,运动时除了练形,更重练神,要形神俱练。中华武术有句话“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高度概括了这种理念。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是在太极学说的阴阳平衡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如果只有外形而忽视了内功,就背离了太极拳的本质要求。
怎么解决内外兼修7陈发科宗师的两句话给我们启发很大。他说:“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转引自马虹编著《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简明地指出了太极拳的核心与关键,划清了太极拳与其他运动的根本区别,是检验与鉴别太极拳演练的根本性标准。
为了实现“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必须改正有些人把套路练习绝对化,以为学会了几个套路就是学会了太极拳的误区,强调学练太极拳基本功(包括热身、练气、练力、练技巧诸方面)、套路(徒手与器械)、推手三个部分都不能偏废。针对前一阶段偏重于套路外形的情况,我们强调要在基本功上补课。
首先加强桩功练习(主要是混元桩),解决“内动”问题。
“内动”我们理解应包括“意动”与“气动”两个方面,和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同一个意思。
“意动”要解决的是意念专注问题,具体体现在“心静体松”,就是李亦含《五字诀》所要求的“心静”“气敛”“神聚”。过去很多人以为精神、意念是虚的东西,而现代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信号是通过神经元中的突触产生电位差或分泌激素进行传递的,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运动。人有什么样的思维或情绪,神经元的突触就会产生相应的电位差或激素分泌。中医讲的“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心静体松”有什么作用?《黄帝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理学认为人除了中枢神经,还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神经(也叫植物神经)。植物人的中枢神经已不起作用,但还能活十多年,而且不得病,就是其自主神经还在发挥作用。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前者负责应激反应,人在危急时突然血压增高,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瞳孔放大,就是典型的反应。现代很多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心情经常烦燥,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就很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而副交感神经则相反,它亢奋时人的血压下降,心率放缓,更重要的是调节人体内分泌。经常使副交感神经亢奋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但副交感神经亢奋不受中枢神经指挥,需要给它创造一个亢奋的条件,那就是“心静体松”。一般入静15分钟左右副交感神经即会亢奋。以上的理论都说明,人体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入静就是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主要方法,并且还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理解了上述道理之后,大家对站桩再不感到“神秘”和疑惑,从而比较自觉地进行站桩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