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八个特点(正文)

太极拳八个特点

2008-05-29
核心提示:太极拳隐于内的是心神虚静。何为虚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太极拳是动中求静,静中触动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
  
太极拳隐于内的是心神虚静。何为虚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太极拳是动中求静,静中触动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医疗保健的静养灵心,抑或是推手较技中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串始终的。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也可以说虚静的程度就反映了练习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有不应,正如,拳经上说:太合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也正合:“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之拳论。

太极拳拳谱规定:“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曲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从上列规定中可以看出,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就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是使腿部得以圆活旋转,也是腿部在这种特定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易发生用拙力的毛病,为全身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这也就是太极拳表现于外的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如何才能放长身躯?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通过头的顶劲使全身提起精神,顶劲又不可太过,过则根悬,顶劲领不起则全身倒塌,没有精神。气往下沉正好和头往上顶形成身体躯干部的拔长。两者综合起来,就有向相反方向拉开的意图,这就为身躯放长提供了条件。

2、含胸塌腰(含胸拔背)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然而,含胸太过就会成为驼背,塌腰做不好就会翘屁股。如果做成驼背翘屁股,不但使背失去弹性,反而会有害健康。

3、沉肩坠肘

沉肩的主要作用是将臂部因下塌而接牢,肩与臂接牢才能使臂生根,同时由于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螺旋式缠丝运动时,就是以坠肘作中心的。同时,坠肘和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和坐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

4、开胯曲膝

开胯曲膝是腿部的放长。腿是站立在地面上的,要想放松就比较困难,因此,对腿部提出了开胯曲膝的要求,要求在这种特定姿势下,用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这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这样当腿向外旋转时,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这种腿的旋转配合著手臂的旋转,成为全身的旋转,逐步上升,就可以达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一体的内劲。

身肢放长的生理作用

实验证明,人体肌肉在受力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长,但当引起伸长的外因去掉后,它就立刻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弹性。一般常见的运动,就是锻炼和提高这种弹性。肌肉的这种弹性收缩可放长,可使肌肉的收放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可使肌肉内密集的微血管网通畅,增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刺激身体内一切生命过程。还可使体内得到更多的氧,同时还能提高各组织器官对氧的利用。

太极拳不是一种单纯的肢体运动,它表现在外部的是神气鼓荡,姿势极其复杂多变,隐于内的则是神聚气敛,要做到神聚气敛就先要心能虚静,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周身皆灵,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念有所止则气有所归,一念不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站桩时或练拳时的预备一式中,静待“机”动,此乃先天之机的发动,气动则太极生,此时开始练拳最妙。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静待下一势之“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三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    此外,太极拳不仅内外俱练,而且还在整个身肢放长情况下进行著绞来绞去的螺旋形顺逆缠丝运动。这样不但使肌肉本身的弹性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且提高了血液回圈的速度,因此,就能消除因血行受滞而引起的病症。这就是太极拳因心神虚静,放长身肢和提起全部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太极拳的练习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求动,虽动而静,视静犹动,待拳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的以意运气,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著阴阳开合,静心听著天机流动,静心感受著浩气流转,周身上下,浑然一体,四肢百骸,团聚一家,如此行拳,直到“得意忘形”不知身之为我,我之有身,惟心中一片觉明景象,逐渐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太和之原象。

太极拳的功夫最基本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二是强身防卫的技击功夫,二者统一,才能显出太极拳的基本功效。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医疗健身功效和巧妙的技击功夫,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无论是站桩、练拳还是推手,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蕴蓄,心静神宁,杂念不起,全神贯注于“阴阳自然开合,天机自然运行”之中,逐渐达到内动外静,外动内静的效果。而且越练越虚灵,物我两忘,一片神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既消除疲劳,又益智补脑,使中躯神经得到更好的调节,血液回圈和新陈代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较好地调节脏腑机能,生理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病则除,无病养生,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八门劲别与弹性

练太极拳时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力与劲不能截然划分,但也有区别,概而言之: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直力显而横力隐,虚力刚而实力柔。太极用劲灵捷无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只在中敌之刹那发劲,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太极拳虽然以八门劲别为表现方法,但实质上只有一个“棚”劲,其余七个劲只不过是因方位与动作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现将八门劲的内容分析如下:
1、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棚”劲。
2、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捋”劲。
3、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称为“挤”劲。
4、掌心向下圈沾著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称为“按”劲。
5、两手交叉双分的棚劲、称为“采”劲。
6、将棚劲卷蓄起来,在短距离内猛然一抖而弹出的劲,称为“列”劲。
7、手腕出了方圆圈用二道防线肘的棚劲棚出,称为“肘”劲。
8、肘出了方圆圈外,用三道防线身躯的棚劲棚出,称为“靠”劲。

归根结底,太极拳主要练的就是棚劲,而棚劲生于弹性,弹性生于身肢放长。所以要练出棚劲,首先要摧毁人身上原有的僵硬。

凡是动作都要用力,从幼年起,就使人养成了用力拿物的习惯,而太极拳所需要的却是全身放长的弹劲。因此,练太极拳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除旧力的阶段,然后是生长新的弹劲的阶段。旧力不去,新劲不生。所以,拳论说:“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这就是说须经过毫不用拙力的千锤百炼,并在各种不同的放长和松开的姿势下进行绞来绞去的揉劲,才能将原有的僵力摧去。这是前辈拳师的经验总结。所以这种化力为柔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柔软得更透彻,也就是拳论所说:“极柔软,然后极坚钢”。

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先练出棚劲。棚劲不是人身固有的劲,在八门劲别中,棚劲是基础劲,棚劲生于弹性,这种弹性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所以说不是人身固有的劲。而是经过久练才能产生的劲。它的发展是由无到有,从弱到强。要练出这种弹性的劲,就必须先从用意著手,在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这样运用既久,再配以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庶不致发生偏差。

除上所叙,神聚气敛是加强弹性和提高棚劲的基础,在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神聚气敛,就可以引导意识上具备放长的神态,促使身体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棚劲。在神聚气敛的一瞬间,肌肉群就会更加的收缩,同时反抗群则更加充分的放松。因此,久经放松与收缩的锻炼,也就自然地加强了身肢各部分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7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