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劲由法生(正文)

劲由法生

2010-10-15   中国太极拳网   王荣泽
核心提示:  盘架子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内劲,劲由法生,如何理解这个法字呢?  人们在盘架子时,对法字的操作大体上有四种情况:一是对每个...
  

  盘架子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内劲,劲由法生,如何理解这个“法”字呢?

  人们在盘架子时,对“法”字的操作大体上有四种情况:一是对每个动作的攻防想象;二是细分每一势的力点,如某式是“意在掌根,力点在掌根”,某式是“意在前臂,力点在前臂”;三是演练出某式的劲别,如突出拥劲或按劲;四是就一个劲,如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对称、平衡、互争、外撑的感觉。第二种与第三种情况,有点“某式生某力”的味道。

  太极拳走架时,如何用意练劲,且看前辈是怎么说的。

  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

  这里没有“某式生某力”指示。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运用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岙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这里没有“某式生某力”的指示。
  
  如何看待对动作的攻防想象

  人们常将练硬性拳术的习惯不知不觉掺人拳术的练习中,如在其动作中加攻防想象,某招克某招等。电视机能接收到电视台发射的图像、声音、色彩等信号,这些信号是靠电磁波“载运着”来的,这个电磁波仅是为丰富多彩的信号服务而已,是运输工具。套路是为拳的内在目的服务的,是“运输工具”。“运输工具”是五花八门的,练拳者可以打出各式,也可以打出传统的或国家新编的太极套路来,假道练拳,不在样式。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锵。”
  
  如何看待“某式生某力”
  
  具体练习某式时,“意在掌根,力点在掌根”有没有错呢?对于初学者,为使动作正确和顺,偶尔讲之为之,作为铺垫是可以的,没有错。错就错在式式都清楚地细分出劲点劲别,练了多年还是一条道走到底,这会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毛病,会永远走不到“空松圆活,全身好似气球”的境界。

  “某式生某力”“某式练某劲”有没有错?不妥。拳主要练“对称、平衡、互争、外撑”的所谓棚劲,而对棚劲的追求是贯穿在整个走架过程中的。式、势只是种种不同的形而已,假道练形,真道练神。形可复杂也可简单,可简单到只要一个桩就行。“某式练某劲”的程度,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凸凹,甚至僵硬,会影响周身浑圆,背离内家拳的本义。

 

 

[NextPage]


  
  劲由法生
  
  拳到相当程度后,你问这一式一势其力点在哪里,却讲不出来。比如,搂膝拗步,搂膝之手?虚灵顶劲的头?腰形上顶的腰?后撑的脊背?走架过程,前行中寓后意,后坐中寓前意,左去时寓右意,右去时寓左意。左旋右转,前进后退,收进来放出去,全身所有关节不分先后同时伸或缩,可谓诸点皆为力点。谈力点、谈招着都只能对初学者偶尔讲之,不可唯此为求,太极拳是要整体去练的,劲点是全身的。

  “不变应万变”;招式很难应万变,浑圆劲才比较容易应万变。浑圆劲是怎么练出来的呢?劲由法生。这个法就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在走架的过程中,着意体验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对称、平衡、互争、外撑感觉。通俗地讲,就是在走架每一式中,多讲究诸如上下对拉劲,左右对拉劲,脊背向后的撑劲,两肘沉而松活,两掌合而蓄涵,以腰为主宰的沉稳步,中定、空松圆活、全身好似气球等感觉。拳家称之为练熟身法。

  对每动作攻防想象或某式生某力,可以有这种练习过程,也可以没有这种练习过程。如果是有的,则练习时间不要过长,练习起来不要太当真。

  王芗斋说:“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对于拳学认识尚远。”“拳术锻炼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敌,那更是要任何方法不许有,要是有了人造方法参杂其间,可就把万变无穷的本能妙用丢绝了。”“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58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