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正文)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2008-05-29
核心提示:第三十一式:左蹬一根  ① 以右足跟为轴,足尖里扣,身体向左转略180,随即左足下落于右脚内侧,前脚掌着地,同时双掌向胸前逆缠,再...
  
第三十一式:左蹬一根

① 以右足跟为轴,足尖里扣,身体向左转略180º,随即左足下落于右脚内侧,前脚掌着地,同时双掌向胸前逆缠,再分向左右两侧,掌心皆斜朝后,指尖皆斜向外(左右两侧),面向北。

② 身体微下沉,同时双掌向腹前逆缠交叉,掌心斜朝外,指尖皆向下。

③ 右足控制体重,提起左足,向左侧快速蹬出;同时,双掌变拳上提于胸前,随即再变掌向左右两侧发出,双掌心斜向外,指尖斜向上;目视左侧,面向北。

第三十二式:上三步

动作与第十式“上三步”相同,唯方向相反。

第三十三式:神仙一把抓(击地捶)

身体向左转,重心由右向左移,右足尖向里扣,随转体,双掌变拳,左拳向后、向下、向上逆缠置于身体左侧,略高于头,拳心朝下;右拳向后、向上、向下栽拳,置于右膝前;目视前下方,面向西。

要点:

① 此势是向前击倒地的敌人,所以又名击地捶,在击地的同时兼后滑法(就是在击地的同时,假定敌从身后扑来一侧身将其滑空,为后滑法)。要侧身顺膀,虽身体前俯,但需注意尾闾正中,松腰、落髋,气沉丹田,使步法稳固,否则难防背后的进攻。

② 另一种练法不用拳向下击,而是朝左足尖抓一把,左手背身后。以侧身顺膀后滑为主,故名神仙一把抓。

第三十四式:踢二起

① 身体向右转略90º,重心移于右足,左足以足跟为轴,足尖向里,随转体,左拳向下逆缠至左膝旁,拳心向后;右拳向上逆缠至左胸前,拳心向下。

② 身体继续右转略90º,重心从背后全部移于左腿,随转体右足收回半步,以前脚掌点地;同时,左拳向上、向前顺缠,屈肘置于左肩前上方;右拳向上、向前、向下顺缠于身体右侧,拳心向上,面向东。

③ 右脚踏实,左足向前抬起。左足尚未落地,右足随即蹬地,向前掤平足面上踢,同时双拳变掌,右掌向下、向后、向上、向前逆缠与右足面相击,左掌向前、向下、向后、向上逆缠置于左后方,略高于头,掌心斜朝外,指尖斜向上,随即左足落地;目视前方,面向东。

要点:

① 二起脚主要是训练弹跳力的动作,因左右两足相继离地跃起踢出,故称“二起”,也称“单擦脚”。陈式太极拳的二起脚有四种练法,练者可根据身体强弱和目的来选择。A:以一起代替二起,就是以右脚上踢,右掌迎击脚面,而没有两脚腾空的过程,但练时仍要有二起的上提劲。B:按前述动作说明的方法,以大开大展的缠丝圈来协助身体的跃起和二踢。C:减少动作和缩小缠丝圈,即两脚相继腾空踢起。D:在击地捶后,翻身两脚即相继腾空踢起,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

② 此势腰部先横转,继而上下摺叠,左右上下换劲,此时易出现凸凹的现象。拳论中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必腰腿求之。”练习中一定要注意腰腿转换,协调一致,克服凸凹的病象。

第三十五式:护心拳

① 右足落地,左足向左斜后方撤步,成右弓步(左膝微屈);同时身体先略左转再略右转,右掌向下、向后、向上逆缠置于右胸前;左掌向上、向前逆缠于右臂内侧,双掌心斜朝右前方,指尖斜向上,面向东偏北。

② 身体略向左转,重心由右足移于左足,右足收于左足内侧,以足尖点地;随转体,两掌左逆缠右顺缠向左捋,左掌置于左前方,略高于肩,掌心朝前,指尖向上;右掌置于右胸前,掌心朝上,指尖斜向前;目视右方。

③ 身体微下蹲,略向左转,同时右足向右前方迈出,以足跟着地;双掌随着转体向左掤;目视右前方。

④ 身体右转,落髋,右足尖着地,随转体,双掌变拳,右拳向下、向右先顺缠后逆缠置于右膝盖上方,拳心朝里;左拳向里顺缠置于脸前,目视身右侧

⑤ 重心右移,身体略向左转,右拳向前、向上顺缠,屈肘置于右耳旁,肘尖向下,拳心朝里;左拳外旋向下逆缠置于身体左侧,拳心朝上;目视向前。

⑥ 身体继续向左转,重心略向右下沉,左足尖向里扣,随转体右肘仍竖,臂朝前转|(右拳顺缠)置于胸前,拳心朝里,高于肩平;左拳里合,置于胸前,拳心朝里;目视向前,面向东北。

要点:

① 在右拳上举、左拳外旋向下沉时,要以重心向右移为主,双拳的动作为辅。双拳一上一下分向左右,自然形成扩胸的动作,即为开。当重心移于右足,双拳同时向里合,正如拳论中所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开合递相承。

② 此式要求里外缠丝,难度比较大些,需要多次练习达到节节贯串,圆满顺随。此势是陈式太极拳锻炼里外,顺逆缠丝劲的主要形式之一,易于明显地表现出一动全动的要求。

③ 此式动作要求档口略低,两腿虚实变换要分清,尾闾正中,才易感到会阴之气上冲尾闾。

第三十六式:旋风脚

① 身体略左转随即向右转,重心移于左足,右足收于左足旁,以足尖点地;同时双拳变掌向下,向左捋(左逆缠右顺缠),左臂屈肘置于胸前,掌心朝左前方,指尖斜向上;右掌置于身体右前方,掌心朝上,指尖向右下方,目视右前方。

② 身体略左转再右转,右足向前迈半步.以足跟着地,足尖向外摆约70º,双掌于胸前交叉,左掌在里,掌心朝右,指尖朝左上方;右掌在外,掌心朝左;目视向前。

③ 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移向右脚,双掌逆缠略向外掤,右足尖逐渐落地,待右足掌着地时,左足上踢里合;同时,双掌向左右两侧逆缠,左掌心与左足内侧于前上方迎击;目视向前,面向东南。

④ 身体向左转,右脚以足跟为轴脚尖翘起,向外转约180º,左足随转体扫半圈落于右足旁,同时双掌向里顺缠于腹前交叉,双掌心斜朝外,指尖斜向下,重心偏右;目视前方面向北。

要点:

① 此势系第一路拳套中的高难动作,而不同于踢二起,踢二起是胸腰上下折叠,在跳跃中手足上下迎击,此势是在身体左右旋转中完成,即要快,还要整。

② 在动作二右足向外摆约70º时,身体要保持正中,将左髋松下,双手莫失掤劲,给旋风脚转身提供方便的条件。

第三十七式:右蹬一根

① 身体微下蹲,左足向左横开一步,重心由右足移于左足,接着右足收于左足旁,以足尖点地,同时双掌向上分(两侧)、向下合。

② 双掌变拳以前臂上掤(逆缠), 右足提起,向右侧突然蹬出,双拳变掌以同样的速度向左右两侧逆缠发出,掌心斜朝外,指尖斜向上;目视右侧,面仍向北。

要点:

① 右蹬一根和左蹬一根都是下肢发劲动作,须周身相合,支撑腿控制重心,足趾抓地,足心要空。

② 当双掌合时,肘窝要有双开之意,两膝微合,而髋要有开之意。

③ 提足、掤臂则为蓄,气要沉于丹田,蹬根时要脆,如“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之势。

第三十八式:掩手肱拳

① 身体向右转90º,左足以足跟为抽,足尖翘起向里扣90º,随转体,双掌变拳,左拳向下顺缠置于左髋旁,拳心斜向前;右拳向左逆缠屈臂置于胸前,拳心斜朝下;目视前方,面向东。

② 上动不停,右膝向上顶,同时左拳顺缠向上冲,置于头的左侧,高于头平,拳心朝里,右拳外旋向下砸,置于右髋侧,拳心向上,目视向前,面仍向东。

③ 其他动作说明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拳”相同。

第三十九式:小擒打

① 重心全部移向左足(身体微下蹲),右足向前上步,以足跟着地,同时,右拳变掌向前、向上、向后、再外旋向前顺缠,并有向里合之意,掌心斜朝上,指尖斜向下,左掌内旋向前、向上逆缠于右臂上,掌心斜朝前,指尖斜向右;目视前方。

② 身体向右转,右足踏实,重心由左足移于右足,随即左足向前上步,以足跟着地;左掌向下逆缠置于左膝盖上方,掌心斜向下,指尖向右前方;右掌内旋向上、向右逆缠置于身体右侧,高于头平,掌心朝外,指尖斜向上;目视前方。

③ 身体微左转,重心微左移,左脚全脚掌着地,随即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右掌内旋向下、向左顺缠,屈肘置于右胸前,掌心朝里,指尖向左;左掌外旋向上顺缠,屈肘置于左胸前,掌心朝前,指尖斜向上形成预发姿势,目视左前方。
上动不停,身体左转,重心由右向左,弓左腿,蹬右腿,随着重心前移,右掌向左前方推出,掌心斜朝左,指尖斜朝上,左掌略向外逆缠于脸前,掌心朝左;目视左前方,面向东。

要点:

① 左足右足先后向前上步,档要开,虚实要分清,切勿双重,皆以屈膝松髋,重心下沉为主,身法调整合适,开步自得轻灵。

② 此势右掌推出时,可慢也可以快,根据自己练习时的情绪选择,两腿虚实变化较为复杂,必须以身领手,上下相随,否则易出现上动下不随,顾此失彼的病象。

第四十式:抱头推山

① 重心稍向左沉,双掌交叉合于左膝盖上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接着,身体向右转略90º,重心移于左足,左足以足跟为轴,足尖向里扣约70º,右足收回半步,以足尖点地于左足旁,随转体双掌略向上掤于胸前,掌心皆朝里,指尖向上;目视前方,面向西。

② 身体微下沉,同时双掌分向身体两侧,并向上逆缠于两耳旁,掌心皆朝里,指尖斜向上。接着身体上蹲,左足控制重心,右足向右前方上一大步,足跟着地。

③ 身体右转,重心前移,右腿弓,左腿蹬,同时,双掌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指尖向上,两掌相离约20 厘米;目视前方,面向西路偏南。

要点:

① 此势为大开大合,注意上下配合,否则易出现身法涣散的病象。在双掌平分时,两膝相合。

② 抱头推山,顾名思义,双掌经两耳边,同时上一大步推出,劲足而长,象推山一样。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2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