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炮捶对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正文)

炮捶对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

2010-07-25   中国太极拳网   顾留馨
核心提示:  练习太极拳始终要保持心平气和,心静用意,身正体松,使大脑中枢神经静下来,周身肌肉、关节自然放松,内脏器官也要保持自然...
  

  练习太极拳始终要保持心平气和,“心静用意,身正体松”,使大脑中枢神经静下来,周身肌肉、关节自然放松,内脏器官也要保持自然舒适,思想集中在指挥动作上。太极拳是动静结合的运动,古典拳论总结为“静中触动动犹静”,就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意思。


  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均有特定的要求,简述如下:

 


1.头部

 

  头部要正直,头顶百会穴(在两头角中间)要有轻轻上提之意,如有绳索悬起,练拳时顶劲始终不可丢失。古典拳论总结为“虚领顶劲神贯顶”。眼自然平视,眼神要照顾主要手足的移动。耳尖有上提之意,耳要静听身后。训练视觉、听觉。鼻自然呼吸,发劲的一刹那因鼻呼气不够用时,可以微张口,口鼻同时呼气。口唇轻闭,牙齿轻合,舌放平,舌尖轻舐上腭,津液要咽下;下颌微向里收。面容要自然严肃,但勿露紧张或粗暴之状。颈项要自然竖直,随目光、动向而灵活转动,颈项后面两条大筋间的“哑门穴”与下面“长强穴”(位于尾闾骨附近)相呼应。作为“身弓”以腰脊为“弓把”的两把弓梢,以增加其调节度和爆发力,对推手时的缠绕蓄发、运用自如极有关系。

 


2.肩臂部

 

  两肩平正松沉,不可耸起,不可后张,微向前蜷以助“含胸”,能加强合力。肘关节要下垂并微有外撑之意,有助于“绷劲”和合力作用。肘关节微屈,  “肘不贴肋”,腋下留有一立拳地位,便于推手时两膊有回旋余地。腕关节要求柔活而有韧性地运转,并要“坐腕”(拓腕),成势时沉着下塌,并有定向,促使手掌徐徐贯足内劲,腕关节柔活有韧性,能发挥擒拿和解脱擒拿而反擒拿的作用。推手中,当控制对方劲路时也必须“坐腕”,才能“搭手和落榫”(落榫是比喻木工以斧击榫,榫头即吃住,牢不可移),放劲干脆。

[NextPage]

 

3.胸背部

 

  胸要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内缩。背要舒展,肌肉松沉,两肩中间脊骨(大椎)要随顶劲上领而向上鼓起,使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或“气贴背”。胸背合称为“含胸拔背”,有外向前合之意,与合力放劲有关。脊柱要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腹部要有松静外向前合之意。随吸气小腹微内收,随呼气小腹微外凸(气沉丹田),不可一味“气沉丹田”,以免日久形成大肚子。腰要松、沉、直,旋转要灵活,这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起着主要作用。古典拳论指出:  “主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臀部要按照生理状态自然外凸,但不要蹶起屁股,练成凸臀,也不要故意收进,练成没有屁股。要像坐着写字或静坐时的臀部自然外凸。尾闾脊骨根要对向身前中线,称做“尾闾正中”。


4.腿部

 

  两大腿里侧两胯中间为裆,即会阴穴。两胯根要撑开,使裆撑开撑圆,旋转能灵活,步幅能开大,踢腿能高。凡马步须胯与膝平,弓蹬步的弓腿须胯与膝平,虚腿迈出时也须胯与膝平,这是发达腿肌、膝关节增强支撑力的练法。年老功浅者不可勉强仿效。两外股微向里(前)合,两膝微屈,有外撑里合之意。小腿下部应略向外斜撑,等于下盘加大,使桩步稳当。脚踝负担全身重量,要挺住有力又能旋动以调整重心。两足平实踏地,足踵、足掌内侧和拇趾、二趾、中趾稍用力,足尖微向外撇成外八字形(此系老架步型,新架足尖向前,不外撇成八字形)。上述要求,基本上适用于全部拳势。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11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