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幼年爱好武术,上世纪70年代初学练太极拳。现在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术五段,二级裁判。曾参加过运动会和一些城市太极拳邀请表演和比赛,均获过奖。尽管如此,对太极拳我只是心中了了,“搭手”茫然。
2005年冬我来到石家庄,慕名找到闫芳老师。闫老师是我国已故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的入世高徒,现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四年多来,通过向闫老师学习经梧太极拳及推手,才渐渐加深对太极劲的理解。那么,怎样才能懂太极劲呢?我有五点粗浅体会,供拳友们参考。
一要练好套路
闫老师非常重视拳架的教学,一招一式,手、眼、身法、步都严格要求。她说“打好套路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拳架不正确,想懂太极劲,那是不可能的。”现在回头看.过去常犯的毛病有八点。其一,练拳不认真,意念不集中,心猿意马走过场。其二,立身不正,低头哈腰,前俯后仰,左摇右摆(那怕微小动作也不可以)。其三,耸肩扬肘,肩肘不松沉,气血不畅。其四,两脚乱扭,两腿虚实不清,“三七步”不准。其五,不会松腰落胯,致使膝关节和大腿根部直而挺。其六,硬腰蹶臀,尾闾不正。其七,眼神不对。正确的眼神应是随着练拳时的动作,有相应的变化,眼神达到的点位和意念所要求的点位应互相一致,而且要透过这个点位向前、向外、向远方看出。其八,全身不放松,各关节僵硬,是练太极拳的重大障碍。
二要练好推手
闫老师常说,太极推手是在拳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却又与拳架有不同的效果。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很难深刻领会太极拳法的真谛,更不能懂得太极劲。闫老师教推手,不着重教招,而重点讲理,让人们明白“太极”是个圆的,太极推手通过两人“搭手”,互相缠绕伸缩做弧形运动,来锻炼人们肌肤感觉的灵敏度,同时,告诉学生怎样听劲,懂劲,怎样探知对方虚实、长短、快慢、方向.选择沾粘点为支点,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柔克刚”“避实就虚”的技巧。闫老师推手功夫高深莫测,很多人与她推手,一搭手就被她控制。只要对方动力,她根据自己肌肤感觉或蓄或发、或柔或刚,运用自如。开始,我与她推手,就像个孩子和大人玩耍一样,立不住,站不稳,有劲使不上,不知不觉就被她发出或摔倒。她的劲变化多端,有时刚出手接触到她,就被她放出很远。这种劲突然爆发,急如星火,刚硬似弹,一点即回,防不胜防,有时我用力按她或采她,顿时有被一种刚柔劲牵制的感觉,心悬半空.爬在地上;有时从后面推她,说是迟那是快,突然自己身体旋起,被她抛出老远。闫老师与人推手,不拉架势,不慌不忙,神静体舒。在推手中,她发出的劲完整
充实,发劲有根,来源于足.同时,以意领气,劲不外露,刚柔劲十足。我理解闰老师推手不丢、不顶、不扁、不抗、无形、无象,所发出的劲,是太极劲。闫老师说“太极推手不是比力量,而是比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听劲、懂劲的水平高低。”
三要通过“试劲”“换劲”的专门训练
我在学拳中理解“试劲”“换劲”专门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不好学的。因为太极劲不是每个人本能就有的,它是通过“试劲”“换劲”而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渐渐去掉身上的僵劲换来太极劲。“试劲”时要求全身放松,自然而然状态,柔而不懈,刚而不僵。闫老师说“僵劲去不掉,太极劲就换不来。”所以她在教学时,强调全身放松。在练套路时,找出有代表性的动作,一个动作纠正,一势势地练习“试劲”,在练推手时,闫老师和每个学员反复“试劲”,告诉人们何谓缠丝、何谓螺旋、何谓合力、何谓杠杆,何谓斜面、何谓滑车、何谓通透劲等等.通过”试劲”,让人们懂劲、得劲、用劲。我认为“试劲”过程的练习,是把太极拳引入太极技击的一个必要途径。只练拳不练推手,不能全面理解太极拳功能。练推手不练“试劲”,不能真得太极劲,更不能实现太极拳的技击效果。
四要多打拳,多推手,多做试劲的练习
我提议,年轻人每天一次性连续打拳至少五遍,打拳等于活步站桩。推手和打拳交替练习,与高手推、低手推、师兄弟推,不为争胜负,是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试劲”最难体会,多切搓多向老师请教,不急不躁,准能学到。
五要选明白老师
老师非常重要,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老师不明白,学生怎能懂呢?我们一些练拳者,身乱扭,手乱缠,动作很大,以为是螺旋、缠丝劲,打一趟拳,气喘嘘嘘汗流满面。还有些人用手或胳膊乱扔,以为是练抖劲,更有甚者不知道重心,两膝扭未扭去,没练多长时间,双膝疼痛,练出毛病……诸如此类,都是误导。有了明白老师,就不会走这弯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