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不是泛指的打斗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技击需要的产物,是古代个体技击术(《中国传统武术史》于志均著)。学术发展至今,武术的定义五花八门。笔者最赞同于老先的观点,武术是中国古代个体技击术。这里强调“技击”,不光因为技击是本质,更重要的是当今这个技击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它被人们怀疑,怀疑是否有技击之用;它被人们神活,被神话成能飞檐走壁,掌开石碑;被人们争议,争议是否有必要学习,有必要练习,有必要保留。作为自幼习武的一代后生,本人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且作狗尾续貂之辞.
首先谈一谈竞技套路。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传统武术现代化”、“传统代化构建”,用一系列量化标准评价武术。形成了完全由高难度动作组成的竞赛套路,技击属性已荡然无存。花拳绣腿自古有之,专被一些纨绔子弟市井之徒所倾慕,在整个武术脉络中,此等花架子武艺从米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从来都是武林内行不屑一顾的。然而今日、难、美的竞技套路成为了百分百的主流,本末倒置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无论从哲学、医学、生理学,还是美学角度都可谓绝无仅有。仅仅有这么一代人搞出来的几个干巴巴的动作组成的表演套路,充其量也只能称作冰山一角。后生们拼命练习难度动作,比谁花比谁酷,传统绝学无人问津,走一个老拳师就带走一大堆的技艺,设想一下,三十年后,五十年后,整个冰山都化了,一角还会存在吗?那时我们的国粹恐怕真的成了萨马兰奇认为的“一种拿着奇怪器械的特殊体操”。
本人认为武术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为实战之用的纯技击性武术;一类是 以健身为主,养生为目的的武术;末者为花架子表演性武术。表演性花架子上文已经评论过。养生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紧密结合,有着良好的健身效果,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下面笔者谈谈纯技击性的武术。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展了散打运动,其技法简单实用,已走过三十年的历 程。国外也出现了一大批搏击赛事,如拳击、泰拳、摔跤、日本的K一0NE、美国的 uFc等等,我们统称之为现代武术。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有明显的区别,它是中国古代个体技击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人类是从不科学到科、从血腥暴力走向文明和谐的,凶此古代搏击与现代搏击是明显不同的,古代搏击解决的往往不仅是胜负的问题,常常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古代搏击更开放更血腥,绝对不会有什么禁击部位。中国人讲究擒贼先擒王,对战双方就不得不首先保护好身体最脆弱的部位,比如说心口、双眼、两肋、裆部。仅以裆部为例,不要说用脚踢,用膝撞,单单手掌拍一下就能使人丧失战斗力。正是这个原因,传统武术的站法身架都是以低身为主,膝盖弯曲超前保护好裆部,双臂护于胸前两肘贴于两肋同时就能护好前心和两肋。而现代搏击无一
不是将裆部列为禁击部位,选手们穿上护裆可以不考虑裆部防守,大胆地直起身来正对着对方,看似获得的较大的移动速度,节省了体力,实则漏洞百出。民间师博们传授传统武
术中的撩裆脚时,是几乎无一不是千叮咛万嘱咐,不到万不得已不得使用。那是多少代人
实战总结出来的心得经验,当今又有多少人懂得。
仅以散打比赛为例,戴T套是不利于进攻方的。即使进攻方的力量和速度不因手套的缘故而受影响,即动量和空手时相同,那么厚厚的手套必将延长对方受力的时间,大大降低了给对方带来的疼痛感,从而降低了防守方的压力。另外,四只硕大的拳击手套不时地撞在一起,击打对方的头部的概率大大降低。从而令原本的技术力量并存的较量转化成了单纯的以力量为先。与其相比,以练保战的传统武术又叫功夫——时间和精力的代名词。比如说武林中习练广泛的功法铁砂掌,功成起码要一年时间以上,指到砖碎,伸手抓碎骨头。大家试想一下,有这样功底的人对战时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会不会像今日擂台一样几分钟下来双方气喘吁吁不分胜负?拳也好,掌也好,传统实战绝对不会 是现代搏击那个样子,跳来跳去只注重护 头。更荒唐的是选手们在劣势情况下常常两 手护头干脆任人拳如雨下。郭云深半步崩拳 打天下,曹竹斋人称“莫能拦其一拳”,即便双方都是高手,对决也是瞬间的胜负。人家一拳能把砖头砸个粉碎,你又如何仅凭双手 护头就能防范得住?胜者如虎,负者为羊,羊 儿绝对不会有太多的回合让老虎费劲。
[NextPage]
传统武术理论明显的特点——尚技不 尚力。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原农耕民族始终 经受着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军事威胁,在体格 与战斗意识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我们
渐渐形成了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以弱胜强 理论,并成为了中国的哲学基础。从生理上 讲,人体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的 部分抗击打能力强,有的部分抗击打能力
弱,“以阳击阴”就是双方对战中以弱胜强 的理论基础。传统招式“二龙戏珠”、“二指 端灯”,就是以直接破坏对方的眼睛为目的 而达到以弱胜强的。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搏击 大赛是1993年美国科罗拉多举行的终极格 斗(UFC),其规则是现代搏击有史以来最
开放的,双方只佩戴比较薄的分指手套,不 允许咬人,不允许挖眼、抓头发、头撞、踢裆。 结果身材最小、体重最轻的巴西柔术选手霍 易斯格雷斯夺得冠军,并且接着又获得了第 二届、第四届的冠军。格雷斯之所以能战胜 那么多的功夫高手,主要是采用了贴身抱摔 等当时还不为世界熟悉的技术,将强大的对 手放倒在地,再用柔术擅长的地面技术进 攻。这个身材体重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格雷 斯。是不是在实践中印证了以弱胜强的可行
性呢?
前些年多有民间武术挑战散打,传统习练者几乎无一胜出,甚至出现在第一回合就被KO的尴尬情况。在此笔者不是在为传统习练者的失败而解释什么。这里有两则调查数据:1.据上世纪30代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传统拳种套路两千多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的拳种只有280种,其中一半以上的已经是只有名目而没有习练者,真正有相当传承人群的拳种仅剩几十种;2.解放初期(1950年),全国有技击实战经验的武术家光北京一地就有千人以上,到了上世纪末,全国有技击实战经验的传统武术家凤毛麟角,不足百人。相当一批武术“名家”一生从未与外人交过手。
本人习武的前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不曾与人交过手,后来偶得机会与人比试,发现练和打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恍然想起老师傅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练十遍不如跟人打一架”,才渐渐地认识到了实战技击必须打练结合的道理。其实实战是个很奇妙很有魅力的东西,要保证实战中运用自如,单练远远不够,成千上万次的散手对练必不可少。
当今社会已经告别了火器时代,中华武术已不是冷兵器时代唯一占主导地位的作战技术。从前拥有高超技艺的人可以目无王法、为所欲为,纵然历代官府禁武也没能扼杀武术
的推广与传承。今日时代变了,没有人拿着刀枪占山为王了,没有富商雇佣镖师输黄金白银
了。当今武术除了能锻炼身体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利益可寻。爷爷们无奈地把技艺都带到棺材里去了,我们又如何能期待自己在世界搏击擂台上有一席之地呢?武术现在不能打的境地是十分合理的,能打了才不合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2007年央视开办了“武林大会“节目,给
民间习武者一个展示的平台,接着2009年央视又推出了WMA,中国武术的职业联赛。尽管整体水平较低,部分场面十分难看,但着实出现了一些功底扎实技法全面的选手,比如
2007年八卦掌总冠军郝宝军,把八卦掌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几场比赛直教人拍手叫绝、流连忘返。前些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毛里求斯参观了其武术运动员的表演后说:“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友谊。”这对习武之人是一种鼓舞,对传统文化是一种肯定。
技击本来就是一种技艺,一种艺术。武术技击就好比我们的书法一样,纵使其原本
功用早就告别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有魅力有内涵的艺术,后人对他的追求与热爱却毫不逊色于从前。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巨大的收获。最后祝愿我们的国粹,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