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醉梦点太极(正文)

醉梦点太极

2008-05-29
核心提示:本文结合自身训练太极拳的过程和感悟,阐释太极拳训练中的醉梦意境及运行轨迹。如何通过口诀及观想进入太极态,如何在醉梦意境中...
  

本文结合自身训练太极拳的过程和感悟,阐释太极拳训练中的醉梦意境及运行轨迹。如何通过口诀及观想进入太极态,如何在醉梦意境中以意引点、以点运套路,如何做到“
诚于中而形于外”,如何训练丹田内转,如何做到神形和谐统一等,内容具有操作性、可读性与启示性。

释题

“醉梦”,指练拳者在训练过程中如醉如梦、非醉非梦的状态。“陇兮惚兮,惚兮恍兮”,其心态处于半朦胧、半清醒的境地,恰似陈小旺先生说的“大脑一半思考,一半放
松”。处于这种状态时易彻底入静与放松,易于以意导引动作,避免僵硬与拙力,还利于较长时间运拳。

“点太极”是强调“点”在练拳中的作用。“点”的内涵有三:一是明点,即身体的主要穴位;二是拳点,即运行中的意识点、引导点、侧重点;三是劲点、气点、力点。“
点太极”指行拳中以意引点,以点引动线路,以线路运全身,以一动带万动,“一动没有不动”。

实践

我于四十年前学简化太极拳,后在“文革”串联活动中,有机缘拜一位游方僧人为师,师傅传我十二式太极拳。非常时期,师傅只留法号,没留姓名,也没讲此拳门派与风格,
只传套路与练法要点,并丢下一句话,“师傅领门,修炼靠己”,便一别杳如黄鹤。此后三十余年,我因公务及家事所缠,一直是心血来潮便偶尔为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
每念及此,惭愧万分。直到几年前,我因年岁渐高。身体多病,才开始认真习练师傅所传之十二式,并将其练法用于简化四十式、四十八式、八十五式、一百零八式等杨式套路中,每日练功2~3小时,风晴雨雪,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练过之后,从修身养性、治病强身的角度来看,有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困扰多年的便秘消失,二是糖尿病不服药得到控制,三是一天到晚精力充沛、头脑活跃,原先昏昏欲睡、睡而不着的慢性神经衰弱症状消失,四是胃、肾功能加强。

体悟

醉梦准备态

太极态是练拳者良好的准备形态,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与基础。是太极入门之作。如果练拳者不能完全进入太极态,练拳时间再长、次数再多也不能入门。

师傅传我三法进入太极态。

一、默念十字口诀。有“吨、嘛、呢、叭、咪、哄”六字,与“静、松、空、通”四字共十个字。我练习后四字时,将“静”化为平静、宁静、闲静、雅静、灵静、虚静,将“松”化为放松、安松、轻松,将空分为虚空、空无、空空如也,将“通”分解为血路通、气路通、脉路通、全身通。这些语词看来重复,其妙用在于可强化诱导,促进松静以人佳境。

二、明点导引法。即意识到百会、会阴、涌泉、命门、劳宫五大穴位有一明点,让这几点连成一线如游丝般漫游于体内,贯通其他穴位,构成明晰的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的穴位网点。

三、白骨观想法:观想自体如一具白色骷髅,观想顺序为:趾骨——跺骨——股骨——骸骨——脊柱——肩骨——肤骨——指骨——腕骨——颈骨——头骨,观想几大关节骨处有明显缝隙,如同脱节(膝、肘、肩等),还观想骨内之髓线细若蚕丝,身体除骨外别无一物,至于五脏六腑、血肉皮毛早已飘浮在外。

一般来说,经过百次(每次约5分钟)左右训练,即可进入或完全进入太极态。判别是否进入太极态的标准是:

境界升华。表现为头脑清明、心地明净、周身松静、无欲无我,即通常讲的“定”。

心意神不怕内在与外界干扰。即便有干扰,也能迅速自我排解;反之则惧怕干扰,自我杂念纷烦,一干扰便心浮气燥、神思散乱。

习拳者进入太极态后,人在梦里醉里、云里雾里,恍恍惚惚中的意识便可引领动作自然轻松运行,不可能有僵拙、韧带扭伤、运拳吃力、身体不适等状态出现。


醉梦运行态


太极拳运行过程是练拳成败之关键,所有奥妙全在运行中。按师傅所教之法,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探讨点、中、内、神4个字的内涵与动作,并将之扩展为24个字。即:点线面体,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开合中旁,刚柔虚实,形神阴阳。


这些字中,有相随相照关系的(如左右前后),有相济消长关系的(如阴阳开合),有相辅相成关系的(如虚实神形)。我侧重谈四个字:点(以点引线)、中(诚于中形于外)、内(丹
田内转)、神(神形统一)。

点指运拳初始的意识虚拟之点,久练之后实在其中。它小似粟粒,大如皮球。它是引领拳路之一端。行拳中,以意引点,以点运引线路,以线路引运行平面与立体,它是练拳
之始。循序渐进之“序”从“点”开始,又以“点”运引过程,以“点”结束,以“点”交接。没有意识点、观注点、引领点,就不会有气点、劲点、力点。“点”伴随一招一式
的全过程。

以简化的起势与野马分鬃为例。双手同时平举时,意识点在动手前已进入两手中指端,起先小如粟粒而有光,然后逐步扩大,再然后传到各指端,再传到到劳宫穴,双手慢慢虚举中如同木偶线牵引指端使其上升然后下降,在一起一落中。指端点会通过意识线引领腕、肘、肩、膝、胸、背、腹、足等部位同时起动,其中尤其要注意脚趾上的趾点与手指的相关性和相照性。可见的是手与足,不可见的是胸背腹,“一动无不动”之状便可落实。

“点”非孤“点”。一招式常常是由若干个点相互照应着、牵涉着、配合着。若干点中必有一重点。目光所注、心意所使在重点。在起势下落后,野马分鬃势就要开始。指端
重点早已转入劳宫穴,两手形成抱球,手心之点略如皮球且有热度;然后左掤,劳穴点又传导到中指端,左掤时左中指端为重点照应并牵动脚大趾。此点再一次引领内外起动与动
作转换,“点”之精妙尽现。

初习太极拳,必须十分注意上下“点”的引领传导及转换,忽视“点”的作用或不会用“点”是许多练拳者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

“诚于中,形于外”,即内有诚意外有表征。这里“中”特指胸前窝中心画十字交叉处距内约3cm之一点,俗称中丹田的圆点所在,即心之口。“中”上衔大脑,下吞下腹,旁
连左右两肋延伸肩与臂,后连脊柱,延伸到脚。以“中”为点。与百会、会阴成一直线,前控任脉,后制督脉。“中”在练拳中是各引领点的统摄点,与大脑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当人处于“下意识”朦胧态时,以“中”引领。所以,拳路运行中,总是不离“中”,手不离口(胸口)主要指“中”,所谓“有手不见手”也是针对“中”而言的。

现以简式揽雀尾为例。它有四个动作,掤捋挤按。左搠开始时,“中”在小抱球内,“中”意沿肩及两臂外缘线催发并强化指端点及虎口,同时牵挂脚趾沿腿外缘线带全身,捋时又回复于“中”。挤、按时亦如此。与起势同,整个揽雀尾过程是四肢、内腹、胸背的驱动过程,没有一秒时间脱离“中”。

我认为,有些习拳者几年十几年没有什么明显效应,其根源在于没有知“中”用“中”。

“内”特指丹田内转。侧重点在脐下10厘米处两肾交会所,通称下丹田或气海。此处为后天之本,向后接命门连背部,向前接脐,向下连会阴延伸至涌泉,向上联合“中”,延伸至百会。

拳家们常谈丹田内转,听起来似乎神秘兮兮,其实不然。这个“内”具有通神、意、气的综合性,只有脉路、气路、血路、劲路畅通,盘架时才会学会丹田内转。我的练法是:运拳中意识到下腹如太极圈(立体形),有两条阴阳活虫,绕圆心互视互对、互绕互挤、互抱互转、互滚互动,有时由前向后运转,有时左右滚动,运转轨迹呈螺旋形且有节律,若有若无,时闪时烁,内转韵律与周身一致。特别指出:不能以单一的腹之凹凸代替丹田内转。


现以简式海底针与闪通背为例。当拳式转人海底针时。两手对应同时画一圆圈,左小右大,右主左辅。当左腿伸出左脚尖虚点时手掌在中指端点引领下,在“中”统摄下斜插前方,下腹则配合肩手的圆弧运行而滚动性运行,同时下丹田似乎有一细针从会阴穿出,插向地面,随即收回原处,,动作转入闪通背时,下丹田再次内转。丹田内转是醉梦点太极“中”之关键,长期体悟才懂此法。如不学丹田内转,太极拳练习不会奏效。

“神”特指“神形和谐统一”。这里的“神”是大脑之灵、心灵之魂,它具有飘忽、虚幻、神秘、广泛、深邃等特性,所谓“神游八极,思接千载”,似乎无所不至,不可捉摸。高明的练拳者往往得其意忘其身,得其神忘其形。练拳中的神形和谐统一,是练拳的至高至善至美境界。

神形相统一,包含三个内容:大神(指总管)与小神(指分管)相合,大形(指全体)与小形(指部分)相合,神与形相合。神形相统一,表现出拳路中的连续性、平衡性、均匀性、调性结合得完美无缺。

现以云手为例,综合说明“点”、“中”、“内”、“神”的练法。

运行左云手时,左手上行彩虹形线路与右手下引弯月形线路,下丹田则配合着以太极圈内活阴阳鱼形状缠绕运转,其方向是由左向右、先下后上,右云手时则相反。所谓“宇宙大太极,人体小太极”便有所体现。两手画弧(两脚走圈)时与“中”若即若离,目光总是跟随重点及引线,带动丹田内转,继而丹田内转带动周身驱动,手在运行,脚也在弧形运行,手指点慢慢领劲,脚趾点起点落、轻起轻落,其动作整体表现为上下相随、左右相照、内外相合、虚实相接、刚柔相辅、开合互换、阴阳相济,所讲24个字均在神形一体中,融会贯通串连一气,圆活圆满。醉梦点太极的境界显得十分绝妙与神奇。

醉梦结束态

太极拳之结束如同书法之神来尾笔韵味绵长,意境宽宏,形尾而神不尾。简化太极拳收势的操作犹如起势,所不同之处在于起势末尾转入动态。收势末尾转入静态,自身犹如游丝与微尘幽然而落,没有重量。指端点微贴股侧,走一相对的“M”线转入上丹田一中丹田——下丹田,然后丹田内转缓缓静下,作深呼吸5次左右,浑身恬静闲适、自由自在,由醉里梦里缓缓转入如梦初醒、如迷返神,自会感觉身心俱佳。其境界为意犹未尽、其乐融融,其奥妙可用一句古语概括: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65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