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教学刍议(正文)

太极拳教学刍议

2008-05-29
核心提示: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极其精湛的拳艺和深刻而丰富的哲理, 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极其精湛的拳艺和深刻而丰富的哲理, 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又因其动作、技术特点,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它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因而备受中老年锻炼人群的青睐。

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而目前,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人群大多没进行过系统的运动训练,缺乏正规的指导,许多中老年人学到的太极拳并不是很规范,主要表现为:

1、太极拳在普及过程中,出现了体操化的偏向。即不讲究太极拳的动作形态,也不重视意气运动,虽然也能舒展肢体、活动筋骨,但养生健身功效大打折扣。

2、动作姿势不正确。打好太极拳,不仅需要有相当的肌肉感受和支配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而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是直接导致膝部劳损的因素之一。

3、技术动作不规范。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步型步法不当,步子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因而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动作紧张、生硬化,只有定型动作,没有动作过程。练习时间超过1小时运动量过大等等。

科学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1、掌握正确的学习、练习方式。中老年太极拳健身运动人群在练习时,大部分是跟随教师一遍一遍地练习,缺乏基本动作和基本功的练习环节。正确的练习方式为首先学习身法: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敛臀、圆裆松胯,从开始规范,习惯形成,动作就不会走形。再学基本动作,把拳架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与眼神等基本要领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如手法的捋、挤、按练习,熟练掌握后再结合步法进行行进间练习。同时,还要进行基本功的练习,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方向、步法,才可使拳架规范正确。如上步、退步、重心移动,步法移动能够平稳后再结合上肢动作做单个技术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强腿部力量,采用套路整学零练,熟练技术动作,逐组合、逐段地练习,不断提高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规范程度,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宜以整套练习方式为主。技术动作熟者可分段、整套交叉练习。每次练习后,要有一定的间歇时间,状态好时可适量缩减间歇时间。每次整个健身活动的安排应是“两头松缓、中间紧凑”,即准备和结束阶段的运动量相对小些,练习中间可加大运动量。有腿部损伤者可以进行高势、高姿练习,尽量避免动作姿势给腿部造成损伤。

2、着重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规律,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太极拳的动作不论是虚是实和姿势的变化,前后都是互相衔接?连贯一气的,看不出有明显停顿的地方,好像行云流水一样,绵绵不断,保持一定的节奏感。整个身法、手法、步法要紧密地配合,以腰带动四肢,体会转髋旋臂(不要故意缠绕),松肩垂肘,屈膝松胯等要领,使运动圆活不滞。要努力保持速度均匀,架式不可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保持身体的动态平衡和稳定,才能达到松、稳、慢、匀的太极神韵,久之则会产生富有弹性的内力。

3、要弄懂太极拳套路中用劲和换劲的方法。懂劲为太极拳入门阶段,也是很难进入的一个阶段。 简单的讲,“劲”就是在运动中力量的运用,也叫做“劲力”。懂得“劲力”就了解了太极拳的用力特点,从而掌握用力要领。按套路讲“劲力”完整,就是运动过程中的力量要“绵绵不断,刚柔相济,内外统一”,就是意念、呼吸与动作之协调配合。从四个方面来领会和掌握: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从动作局部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虚与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中无论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在有虚实,分清了动作的虚实,我们用力的时候,就要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实的动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沉着、充实;虚的动作和部位要求轻灵、含蓄。力由脊发,由腰脊运动带动躯干四肢运动,各个关节肌腱、五脏六腑甚至每个细胞全松活开,这个“松”字很关键。“逢松必变”,“逢变必松”,动作轻灵,毫不着力。“轻灵”这点至关重要,多数太极爱好者都因忽略“轻灵”而求劲力,浑身僵劲。由于太极拳以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为入手的锻炼原则,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有柔有刚,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64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