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弧形螺旋劲)的练法(正文)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弧形螺旋劲)的练法

2008-05-29
核心提示:导下内劲缠绕运动时,由意气贯注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质量。缠绵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躯干、下肢)三个横向椭圆形弧...
  

导下内劲缠绕运动时,由意气贯注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质量。缠绵曲折,大都
在上、中、下(上肢、躯干、下肢)三个横向椭圆形弧形螺旋转圈,两个斜向(左手与右足,
右手与左足)弧形螺旋转圈和一吸一呼时绕任、督二脉的立体圈,以及无数小螺旋的交织
缠绕,进退屈伸,形成为复杂而又和谐的圆形动作,这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内
劲运转的主要方法是内气蓄于丹田,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贯注于
四梢(两手两足尖端)。上行为旋腕转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踝转腿,达于趾端。弧形螺
旋式地缠绕绞转,从而形成为一系列无限延长的复杂的空间螺旋运动。

缠丝劲有顺缠、逆缠两种。手的顺缠是手外旋(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
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手的逆缠是手内旋(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
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顺缠、逆缠,始终“搠劲"(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
劲)不丢。洪均生同学有句云“太极是硼劲,动作走螺旋",概括地突出了太极拳练法上、
技术上的特点。

腿的顺缠(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丹田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
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根(大钟穴),分注足五趾肚。

腿的逆缠,以膝头向裆内旋转,内劲从五趾肚向上经原路线斜缠至腰隙归丹田。

凡攻击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动、为分、为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
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重心下沉,劲往前发),谓之“丹田劲走四梢"。

凡防御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静、为合、为向心力。意气从四梢回归丹田,肩
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吸缠丝劲(弧形螺旋劲)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它是在意
识指气、蓄劲(气聚胃部,蓄势待发),谓之“四梢劲归丹田"。

缠丝劲练法能使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于同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神经、呼
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统的锻炼。一蓄一发,一吸一呼,通任、
督,练带、冲,内外兼练,以内壮为主,是整体性、内外统一性的体育运动方法,与分部
位练习的其他体育运动方法作比较,在时间上较为节约,在锻炼效果上较为优越于其他体
育运动方法。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这种以意行气的缠丝劲练法,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的较为完善的适应性较为广泛的体育运动方法。

太极拳缠丝劲的圆运动,不是直线的弧形动作组成,而是曲线弧形螺旋式的动作组成。
在划圆圈时意气(内劲)的运转,像螺旋式的缠绕伸缩,可以比喻为像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
在自转。因此,它是分阴分阳而又阴阳互转的。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就等
于月球环绕地球运行,只有公转而无自转,就不能阴阳互转,这种圆形运动仍然是走的直
线。直线的弧形动作在推手实践中,证明它是容易犯顶劲之病(即“双重之病未悟耳"),
容易造成“引进落实”,为人所制。即使功夫较深,也只能做到“化而后打”,不可能像
弧形螺旋动作那样能达到“边化边打”  “即化即打"  “打即是化”  “化即是打"的程度。

因为弧形螺旋的运动力学作用,能使对方直线来的劲力成为我方动作弧线上的切线。
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就会离开着力点而继续前进,影响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而不
影响我的平衡和稳定。亦即在我为引进(弧形螺旋走化),在对方为落空(直线前进)。同时,
我的弧形螺旋动作已避实就虚地越过对方防线而进逼或发劲,亦即在我为“曲中求直"  “
蓄而后发"。我处处在 旋,在变动力点、方向、角度,才能“不丢不顶”,不犯双重之病,
取得“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

练太极拳,初期应架势舒展宽大,年轻力壮者更应每势胯与膝平,使下部功夫扎的深厚,
缠丝劲转圈的幅度也要宽大。中年以后,架势可以稍高,转圈也要逐渐收小,这是“先求开
展,后求紧凑”的锻炼步骤。老年期则应练高架势,转圈也愈练愈收小,  “精锻已极,极
小亦圈”,而内劲的质量也达到更高阶段。在练太极拳和推手的长期实践中都能体会到凡功
夫下得越深,身体各部的转圈(位置移动)便越小越细密、越正确协调,推手时能达到“紧小
脱化”的地步。

缠丝劲的精练与内劲质量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都是无限制的。内劲越是充沛沉重,越
能显出轻灵的作用,加强了“忽隐忽现”的作用,推手时能使对方不能适应,处处被动,失
去平衡。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63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