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推手杂谈(正文)

太极推手杂谈

2008-05-29
核心提示:概括说来推手就是要管制、调动并控制对手的重心,而自己的重心要藏住,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劲路变化...
  
        概括说来推手就是要管制、调动并控制对手的重心,而自己的重心要藏住,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劲路变化。我的太极拳老师罗基宏先生生前在指导我推手时说过:“贴人先贴地”、“若要人不知,先要地不知”、“打人如亲嘴”、“打人身要拥”。其用意是在推手中沾贴对方时随其曲而曲,就其伸而伸,在这一沾随过程中,把自己脚底的地面反作用力消除掉,关键整体要松透,好像脚底踏在一块棉花上,有松无的感觉,这样才能劲敛入骨,这样用意识、用精神、用气魄沾贴住对方,对主方来说要“体贴入微”,而对客方来说要“防微杜渐”;我的精神,意识要把对方笼罩住,在主客方缠绕打轮的劲路循环往复中,要集中精神,体现出冷静应变,要注意灵机的培养,主方的手臂部位各接触点,犹如生有很多动物的复眼。我通过接触点复眼的反馈,寻找对方的重心,找到重心制彼根,能适时适机地伴随沾随,做出合理的应答,把对方的手臂看做一条不规则的隧道,我的意识引导内劲能跨越过对方的隧道,穿山越岭、曲折前行、直奔其重心,有时又把对方的接触点看成火车头,通过自己的折叠、顿挫、变换劲点,引导对方的火车头出轨。这就要体现出“忽隐忽现”、“隐现无常”的变化。“隐”是“无”,“现”是“有”,要“无中生有”,以至达到“空中妙有”。当隐时,自己接触点是处于松、空、无的状态,包括脚底反作用力消除掉,处于一种灵动的“空虚”,就像潜艇潜于深海,水不扬波,随时准备发起致命的一击,这里关键要注意要松得适时、松得整体、松得透彻。不要丢掉整体身法,是有法度之“空”。有人形容这种状态是无根之根方为根;当控制住对方时就要将自身能量传递到对方身上而做功,物理学告诉我们动量是由质量乘以速度得出的,为了使动量获得最大值,就要增大运动物体的质量和提高运动速度这二个条件,增大人体的质量在拳学中是通过整体性的联接、使人体骨骼的支撑杠杆力,和周身肌肉纤维的收缩力,通过大脑神经系统指挥,在瞬间达到最大值。这就是我们平常练拳或站桩时所追求到的“整”劲,其中要注意周身统一、圆融和协调。这也与系统信息论所说:“局部加局部不等于整体,局部与局部最佳组合才是整体”的观点不谋而合。这时脚底要尽量增大蹬力、借得地力、身体与地面形成稳固支撑,造成更大的质量比、使之通脊达背,形于触点、抖擞而出,而人体运动速度的加速,我认为精神因素的激发能促进物理速度的提速,这就是拳谚所说的“假借宇宙无穷力,周身无点不弹簧”,也就是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所说的“超速运动”。前人曾经说过:“用重不如用轻,用轻不如用空”。当你在空化中容纳、吞吸对方的重心,使对方摸不着实处,那么调动控制对方的重心也就易如反掌,当空化时能卷之则藏于密,也就是全身俱有空松脱化之功,不承受对方的重手,而我的精神、意识、气势通过内边整体身法的调整,外形不露声色,用意识非常细微地控敌于不知不觉中,当其渐呈败势之时,我的后续之浑厚内劲能适时涌出,这时就处于用整,露真形阶段,也即是放之则弥六合,把全部潜能发放于对方的弱点之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60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