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旋睛运目法(正文)

旋睛运目法

2008-05-29
核心提示:武术谚语云:“眼为心中之苗。”在彼此的对抗搏击中,从对方的眼神中就可窥知其拳式变化的动机。拳谚日:“低手比拳脚,高手比眼...
  

武术谚语云:“眼为心中之苗。”在彼此的对抗搏击中,从对方的眼神中就可窥知其拳式变化的动机。拳谚日:“低手比拳脚,高手比眼位。”在踢打摔拿的技法较量中,我们唯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达到眼观六路,才能在闪转腾挪中及时发现对方的破绽而出奇制胜,也可及时发现自己的漏洞并加以防护。因此,锻炼眼睛,提高视力,能促进武技的发展和提高。

一、作用机理

本功法通过眼球在上下左右各个不同角度的旋转运动,使眼部神经得到有效调节,使眼部肌肉得到充分的牵拉与舒展,使眼部经络血脉得以疏通流畅。这样,通过本功法的长期锻炼,眼部组织就会得到充足的气血供应,使眼疾得以康复,视力得以提高。

习练时,眼球的旋转动作要与腹式呼吸相配合。目为肝之窍,腹式呼吸能够起到调理肝脏气血的作用,腹部有节律的凸出凹进,使肝脏得到了有效的按摩与养护。通过练功,肝脏的功能改善了,气血供应充足了,那么与之有内在功能联系的眼睛,也就明亮有神了。

在操练过程中,眼球的左旋右转,与调息中的呼吸有规律的配合,使眼部的浊气得以及时排除,清气得以及时补充。这样,眼部的内气充盈了,经络疏通了,眼部的牛理功能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操练方法

预备式:练功者端坐于床上,两腿屈膝,小腿交叉,自然盘坐。上身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腰脊正直,两臂屈肘,两掌心向上,拇指分开,两虎口相互交叉,两掌左上右下重叠在一起,收于小腹前。颈部保持放松正直之态,头部端正,下颏微收,舌抵上腭,上下齿想扣合,两唇
微闭,用鼻调节气息。目似垂帘,返观内视小腹丹田,两耳不闻,凝神于体内。全身放松,面带微笑,达到体松心静的练功状态。

1、左顾右盼

两眼目光平视,由左向前向右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两眼由右向前向左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2、上观下视

两眼目光平视,由下向前向上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两眼由上向前向下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3、斗转星移

两眼目光平视,由左下方(正左偏下45度)向前,向右上方(正右偏上45度)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两眼由右上方向前向左下方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4、日月轮回

两眼目光平视,由右下方(正右偏下45度)向前,向左上方(正左偏上45度)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两眼由左上方向前向右下方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5、乾坤正转

两眼目光平视,由下向左向上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两眼由上向右向下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6、乾坤倒转

两眼目光平视,由下向右向上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两眼由上向左向下徐徐转动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7、远近循回

两眼目光平视,伸出右手,由面前向远方慢慢移动,至右臂伸直为止,两眼随右手徐徐远望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右臂屈肘慢慢向回移动,到右手接近眼睛为止,两眼随右手徐徐近观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8、虎视眈眈

两眼徐徐睁大,凝神聚气于二目,虎视前方极远之物或极小之物的同时,小腹微微凸起,用鼻轻缓地吸气。尔后,两眼徐徐微闭以养神的同时,小腹微微凹进,用鼻轻缓地呼气。

三、注意事项

1、在操练过程中,一吸一呼为一次,这8节中的各节动作,均做8次。

2、在操练中,眼睛不是左右上下的直线移动,而是带有弧线的旋转,以充分地扩展视野,眼睛边转动边仔细辨清视线中细小的物体,以提高各个角度的视力水平。

3、在操练中,要防止头部随着眼睛的左右旋转而摇晃的错误动作出现。那样,会防碍眼睛旋转的角度,影响练功的保健功效。

4、本功法亦适用于防治近视眼、老花眼及弱视。当眼睛出现红肿、痛痒及其它疾病征兆时,要立即停止练功,及时到医院规范治疗。

5、在结束练功时,不要即刻离座,保持盘腿姿势不动,两眼微闭,凝神聚气于两眼球内部,使气血蓄积充盈,补其不足。尔后,再意守脐下丹田片刻,慢慢睁眼,徐徐起身。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55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