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的特点和效用(正文)

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的特点和效用

2008-05-29
核心提示:一、强身方面1、强调身心合修身心合修,即“性命双修”。太极拳在锻炼时强调精神与肉体的平衡发展,认为精神与肉体相依相辅,最终...
  

一、强身方面

1、强调身心合修

身心合修,即“性命双修”。太极拳在锻炼时强调精神与肉体的平衡发展,认为精神与肉体相依相辅,最终归于一道。这比以发达肌肉为主旨的外家拳提高了一步。赵堡太极拳轻灵柔活,更能达到修练身体,陶冶性情的效果。

2.强调身体均匀发达

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在弧、圆、圈的运动中,使肌肉从浅层到深层,从体表层到内脏器官都均匀的随着运动,使人的各系统都得到锻炼。

3.动作柔和,是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病者强身却病的有效手段

运动剧烈、运动量大的外家拳,对老幼病弱者来说很不适宜,练习不当,反而有害。太极拳对老幼病弱者来说是很合适的,而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因拳架小,动作柔和,法易而效宏,则更为合适。

4.能清神醒脑,调节神经

更适于从事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者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精神若不能得到调节,身体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长期下去,极易患神经衰弱之类的职业病而影响工作。太极拳动作柔和,温文尔雅,对脑力劳动者来说,既适应其性情,又对症下药,故深受其喜爱。

5.对慢性顽症有超过药物治疗的特效

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已使许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体弱多病,羸弱不堪,甚至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患者得到康复,起死回生,其功效远远超出单纯的药物治疗。《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华佗也说过:“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犹如户枢不朽是也。”赵堡承架太极拳要求“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所以最能起到劳而不极,摇而谷气消,血脉通畅,祛除百病的效果。

6.有助于延年益寿

因为太极拳是轻灵活缓的圆形运动,所以能使人体内部器官得到锻炼和均衡发展。轻柔圆活的肢体运动会加速神经末梢之气血循环,从而增加人体皮肤和精神系统的感应灵敏度、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使人虽臻耄耋之年,仍能耳聪目明,牙齿坚牢,身轻体健,延缓衰老,获得益寿延年长生久视之功效。

二、技击方面

1、以静制动

太极拳在技击上要求得机得势方能发。敌不动,其虚实难判,若我先动手,击中其实处尚可,一击不中,会反为其所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静察其动中之虚而出击,便是知彼知己,克敌制胜的万全之策。

2、以柔克刚

一般变化单一、不灵活、含有抵抗意义的力都是刚劲。刚劲以强胜,而柔劲则不与其抵抗,使其挨得上而打不上,使之强无所用,这便是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实是太极拳的避害之法。

3、以顺避害

太极拳中有走劲,其用便是主动顺敌之来势,不与其争锋,逆来顺受。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运用“走”、“粘”之劲则可收到以顺治背,以顺避害之功效。

4、以整击零

习练太极拳,是一个用先天之巧劲,排除人体后天之拙力,从不自然到自然,从自然再到必然的协调求整的过程。太极拳在技击中之所以容易取胜,除太极拳技击本身有其特、优、妙的特点之外,还因它时时势势都能从拳势的锻炼中调动和聚集全身整体优势去攻击对方某一薄弱之点,如以石击卵,如泰山压顶,其势不可遏。

5、避实击虚

太极拳有“挨得上打不上”之说。就是说,对方击打和有力来时,不与其争执和抗衡,而采用不承受、松开和转动的方法避过实力之处,而去攻击对方虚弱之处,正如老子所言:“道虚而用”,“挫其锐,解其纷”。能如此,则定可稳操胜券。

6、小力胜大力

拳经有云:“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因为太极拳所作的都是圆转运动,长期的拳势导引,能使自己习惯于遵循圆的运动规律,进行有形和无形的圈的运动,如同磨盘转动一样,一旦与人交手,自己自然处于磨轴位置,逼使对方走在磨盘边沿,形成了磨轴和磨盘的不同劲路。这样,只要以小力稳定圆心,便能牢牢操纵在圆周上运动之大力,取得以小力胜大力的效果。圆转力胜过拙笨之直力。由此可见“小力胜大力”并非妄言。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52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