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中“拿”早已有之,一般称为“擒拿”。按字典的解释擒拿是“用强力捉住对方”。
在中国众多拳术流派中,几乎都有擒拿技术,也有的专攻擒拿术的。中国武术技击“踢、打、摔、拿”四类中,“拿”是一类,可见,擒拿在技击中的作用。
擒拿术一般针对人体四肢关节及头部等要害部位,依据关节活动的局限和弱点,以及关节逆向和超限度施制的原理,采用刁、拿、锁、扣、切、挫、拧、卷、捆、蹩等技法,进行擒拿与解脱、控制与反控制,使对手被拿部位疼痛难忍、折伤甚或筋断骨折从而失去抵抗被制服。
太极拳的“拿”自有她的独特性。她在汲取、继承了前人及众多拳术擒拿技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明“拿劲路、控制重心”的思维和技术,使中国武术擒拿术不仅在理论上有新的创意,而且体现了更巧、更妙的擒拿技势。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很讲究劲路的,实践也证明不论是拳架还是推手交技都存在“劲路”现象。浅显的讲,所谓“劲路”就是攻击点力的方向、路径、速度、轻重等。太极拳的“拿劲路”就是在听准对方劲路的前提下,运用螺旋缠丝劲避实就虚地实施控制、擒拿。
李仁柳先生论及的拿劲中讲到:
“拿劲是拿对方实处、僵处或钝处,如对方非常轻灵,将拿而未拿到之际,要注意不露形。一般是拿活关节,拿到后不要使对方化脱,否则自己会受到很大威胁。拿劲一般不是用手拿,用手拿容易被对方化而反遭危险,主要是腰腿上的劲;不是用力拿而是用意拿,步法、身法方向是否合适也很重要。使用拿劲时,务使自己尾闾中正、顶悬步稳,对于自己重心更须注意,“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影响重心而不稳的不拿。一般功夫深的将对方拿而不发,这叫“入榫”,对方不是敌人,就不致使对方难堪,拿劲也分有形无形两种,功夫愈深拿的圆圈越小,这是一种高深功夫,非刻苦努力不易成功。”
太极拳的拿:
第一,听劲在先,听准劲路。太极拳一切技击技势的运用都是以听劲为前提的,听不懂、听不清、听不准对方的劲路,一切技击技势都将白费!
第二,避实就虚(懂劲,分析其劲路及变化)。这是太极拳基本要求。任何劲路袭来都不能与之相抗相顶。
第三,运用螺旋缠丝劲(化劲,以内气下沉,使接触到不对抗)。在听准对方劲路,不与来袭之劲路顶抗的前提下,以自身的螺旋缠丝劲拿住对方腕、肘、肩等部位,并通过该部位控制其全身重心。才能以我方小力胜对方之大力。
第四、自身劲路的走向是关键。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动作者,为能迅速的控制对方关节,而达到取胜的目的,就会以自己的全身力量投入,争取达到一招制敌的效果。但是,期间如稍不谨慎就会使自己在用力的瞬间同时也失去重心,而使对方有反抗或逃脱之机。太极拿法,此时强调的是:在控制对方时,指尖的力点控制住关键部位,以指尖与自己脚底相合的合劲,将自己的劲路绵绵不断的下沉至自身脚底,使自身的重心越来越稳,内气随之下沉,并以练就的螺旋缠丝劲顺对方挣脱之力的方向而变化,牢牢控制的对方重心,使其起根而失势。此时,可以恰到好处的以瞬间爆发的内力而击之,此举在于自身劲路绵绵不断的下沉,内力正积聚,持机而发。
在交手实践中,往往对方的本力比你大得多。此时,对方抓你、拿你。可能你听准了对方劲路,也没有与他顶抗,但你想解脱或反拿,你的力气又没有对方大,还是解脱不掉,这时,只有冷静的做到以静制动,顺势而为,以引进落空之势,方能做到解脱或反拿。因为,螺旋缠丝能改变对方劲路的方向和速度,它的劲路沿你的螺旋的切线滑过,使它的抓、拿劲路卸半或者落空,这时你再用缠丝劲反拿对方而成,可以说螺旋和缠丝是太极拳“拿劲路”的基本要素。
练就太极拳的“拿劲路”的拿法,前提是懂劲,其次,在老师指导下,将拳势拿法技势拆开来讲解。先熟悉拿法之技巧,再试用拿法之劲路、由轻到重,有巧到劲,循序渐进,随着懂劲功夫的逐渐上身,你的拿法也逐渐到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