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至今中国武术史上经历了两个社会转型
二十世纪开始,一直到今天,这整整一百多年中,在中国武术史上经历了两个社会转型。这两个社会转型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一百多年中,我们今天所谓的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也就是在这一百多年中完成的。所以这一百多年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时间不是很长,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特别丰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段,近代武术中所呈现出来的几个时代特征。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靠着洋枪大炮,终于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西方体育也逐渐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在这同时,二十世纪初期,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以及武举制的废除,标志了传统军事武艺的历史终结,也预示着中华武术由此走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近代武术方面呈现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武术进入了学校,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依然面临着一个内政腐败、外强入侵以及国民体制违背的严重局面。当时很多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纷纷提出了他们不同的主张。有的人认为,国势衰微,必先谋取种族强盛。在这种背景下,清末民初,武术就作为一种强国手段推向学校,这种推广当时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普及开来,一些社会人士提出要把武术列为学校的正式课程,1918年由教育部召开的当时全国中小学会议上,要求全国中学一定要习练武术。这标志着当时基本在乡土社会延传的武术正式进入了学校。当然因为种种原因,武术在当时学校的开展中发展是不平衡的。
民国年间,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大致有三种:第一就是从民间习武群体中选拔出的拳师;第二是从当时社会上一些武术社会团体中聘请教师;还有的就是由各级武术学校,体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当老师。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民国时期武术师资结构的基本历史状况。当时成立的体育师范院系,比如以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师范学校,国力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就承担了培养武术师资的任务。武术走入学校,成为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政府要人和社会名流提倡武术,在清代,除了义和团运动时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利用义和团的力量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曾经提倡过一阵子义和团的习武以外,可以说历朝统治者都把习练武术看成图谋不轨的刁民而严加禁止。而这种时期在民国有很大的变化,孙中山等人都提倡过武术,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社会名人对武术推崇,其中还有人直接参与到习武中去。这就使得原来仅限于乡土社会的武术活动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就以习武为一大特征的会党——天地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很了解武术的各种价值作用。当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欣然为该会的《精武本纪》作“序”,并且还亲自题写了“尚武精神”的字条。
国民党刚上台不久,就有一大批政治人物,包括社会名流,联名写信给国民政府,要求把武术改称为国术,其发起人中有宋子文、蒋介石、孔祥熙、李宗仁、蔡元培……另外,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对武术活动的管制,他们深知,非用国家政治力量不可,因而,国民党政府就建立起了以中央国术馆为代表的官方国术馆组织系统,根据国术馆组织规定,地方上的各级国术馆馆长之职,当由政府首脑兼任,或者推介的人担任。这也是国民党政府和北洋政府对待武术活动的一大区别。
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第三个特征是,先后建立了两大武术组织系统,这两大武术组织系统的第一类是以中央国术馆为代表的各级国术馆组织系统,武术活动的组织化是近代武术转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组织化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代那种以家族、授徒或者秘密结社为主要途径的方式。中央国术馆成立于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央国术馆迁出南京,途径长沙、桂林、昆明,1940年迁至重庆,抗战胜利以后又迁回南京。但由于经济无着,于1948年劝告解散。
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
中央国术馆的宗旨是什么呢?在1929年制定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中就明确表述: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它的目的是提倡武术,增进全民健康。它的任务是什么呢?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的第二条中写道: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中国国术及其他武术图书;四、管理国术事宜。除此以外,各省、市、县也纷纷按照国术馆组织大纲,相继成立了省、市、县、各级地方国术馆机构。据统计,1933年底,全国已经成立的地方国术馆有24个,各级地县国术馆300多个,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区国术社,从而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相连的国术馆组织系统。这是中央国术馆,政府方面的组织系统。
第二是民间武术团体的组建,民国时期,社会上各类民间武术团体的建立,也是近代武术组织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早在辛亥革命以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武术民间团体,比如说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天津的中华武师会等等。辛亥革命以后,全国各地的武术群众团体发展更快,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些由民间自发成立的武术组织给当时武术的传承、沿袭发挥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其中以精武会的影响最大。
精武体育会又简称精武会,前身是由霍元甲创立
精武体育会又简称精武会,前身是1909年由霍元甲在一些社会人士的帮助下创立的,原来叫精武体操学校。1914年精武会开始在各个城市发展,相继成立了各个地方的精武分会,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精武会已建有分会42个,会员超过了40万。应该说精武会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影响,到今天,精武会的影响依然存在,人们谈起精武会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霍元甲,在今天的上海,依然有精武会的活动身影,广东、佛山等还有精武会的组织。
以精武会为代表的民间社会团体在民国时期对武术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改变了传统武术原来由单一的家传或私徒传承为主的传授方式,其次,不少团体创办刊物,编著书籍,使武术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时这类团体传播推广武术之时,正处于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之时,这种西方体育文化对武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许多民间武术团体较早地、自觉地承担起了将西方进来的体育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相融合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了中国武术的近代化发展。
第四个特征,土洋体育之争中对武术产生的历史推动。19世纪中叶,中华帝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重炮所轰开,随之,西方体育文化迅速涌入中国,其中包括西方体育文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振荡,但是,有几千年文明著称的传统文化有着它固有的习惯、态度和价值观念,所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共存,最终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对恃和碰撞,发生在中国体育史上的土洋体育之争,就表现为这种文化碰撞的一个方面。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土洋体育之争,所谓土洋体育之争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围绕近代西方体育输入中国过程中与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的种种碰撞而展开的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就当时在中国发展体育应该提倡以近代西方体育为形式的洋体育,还是提倡以武术为形式的土体育?就武术,土体育而言,争论的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武术是否有锻炼价值,提倡武术是否合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早在二十年代初期,一些来华的西方体育家曾经认为,武术这个东西缺乏教育价值,又不合生理需要,而这种观点还得到了国内一部分人士的附和。有的人说话还说得很尖刻,练武术,猫窜狗跳,用体育的眼光考量。这些人的言论清楚地暴露了对传统文化的偏激,但是中华武术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积淀,这种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也造成了某些人的心理优势,他们不对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体育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用一种传统观念打量着西方近代体育,他们认为考察世界各国的体育应用,没有超过中华武术者,而且还认为西方体育不讲神气,只讲肉体,所以是外强中干。这种研究,研究的是人的死的肌肉,死的神经,而中华武术是精气神的运用,这种活的生理学是我国武术所独有的。
很显然,两种观点都是非常偏激的。通过这场争论,人们认识到,西方体育有西方体育的长处,中国武术有中国武术的长处。武术要发展,应该要进行理论研究,拿科学加以证明,认识它的价值。因为大家知道,西方近代体育除了各种项目以外,还包括了诸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等一批理论学科。西方近代体育正是凭借着它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运用,才奠定了它坚实的学科基础。在这一点上,西方体育和长期积淀在闭塞的小农经济土壤中,满足于代代自我复制,又缺乏自我批判的武术相比,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但这与武术缺乏先进性,缺乏先进的管理是两个不同的观念,通过土洋体育之争,我们看到,一些研究者开始运用起近代研究方法,对武术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尽管当时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但它表明了近代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变化。
在西方近代体育的影响下,通过土洋体育之争,终于推动了武术的科学化进程,敦促人们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对武术进行了时代审视。当时有不少人认识到,近代西方体育的发展得到了不少科学的帮助,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进步,绝不像我们国术,荫荫相息,代代自我复制。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于表象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文化结构的根本改造,历史的推动、文化的冲击、科学理论的研究,在各种社会合理作用下,终于,死的、古老的传统武术迸发出了自己的思想火花,中华武术史上第一次发出了“国术科学化”的时代口号。所以我们讲武术科学化不是今天提出的,在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国术科学化,也就是武术科学化这句时代口号。
很多人不光是停留在口号的基础上,他们还身体力行,就武术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人专门研究了武术与教育、武术与心理、武术与国民精神的改造等等。也有人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梳理,还其中国武术本来的历史面目。所以说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交流思想的学术论著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成果,至今依然有着可贵的光彩。比如这里应该提到的,当时著名的武术史学家,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武术史学的拓荒者唐浩先生的论著,至今有着他的学术价值。尽管当时人们开始进行对武术理论的研究,在方法上还显得有些不足,研究的理论阐述也写得比较粗糙,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民国时期这一帮武术研究者已经尽了他们所能,他们所尽力营造的是一座不同于前代武术的理论殿堂,其中充满了科学的理性精神。
第五个方面,近代武术竞赛活动和对外宣传,近代武术的竞赛活动是近代武术发展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民国时期的武术比赛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单独的武术比赛,另一类是综合性运动汇总的武术比赛。单项的武术比赛我们可以追溯到1923年,由马良等人发起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这次比赛是在上海举行的,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第一次单项的武术大会。当然,由于种种条件,地域非常有限,人员也不是很多,但它毕竟为武术走向竞技舞台拉开了序幕。
民国期间影响比较大的单项性比赛当属中央国术馆组织的两次国术国考,这两次国术国考有一个特点,参加比赛的人必须是打练结合,什么叫打练结合?既要练套路,又要参加散打。不像我们今天,把散打和套路演练分开,这是很大的不同。
到了1924年举办的民国时期第三次全国运动员上,武术被列为了表演项目,这标志着武术开始汇入到了综合性的运动大会中去,到了1933年民国时期第五届全运会,和1936年第六次全运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武术的对外宣传和交流,应该说从古代就有了,不是从近代开始的。但民国时期对外交流的渠道要远远比中国古代时期宽泛得多,影响大得多,因为在古代,武术对外往往是一种个体行为,往往是由于一个习武者居住地的迁移,比如流落到了南洋,流落到了欧美,以个体性的行为,把这些武术套路、武术技术带到了海外。但民国时期是以组织的方式,而且除了组织团体的对外交流以外,还包括一些参与国际性运动会上的表演。比如1929年,福建的咏春武术界就组织了去马来西亚等各地进行表演。1932年,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也组织表演团,由张自江亲自率领,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武术表演。中国武术参加国际性的运动大会,1921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远东运动员,在这次运动员上,中国武术进行了表演。
影响最大的就是在1936年中国武术队随同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到德国表演。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中国的体育选手全军覆没,而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文化神韵的武术表演却赢得了奥运会上各国观众的称赞。中华武术在第11届奥运会上,为扩大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特征
以上五个方面是近代武术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下面要说一说武术进入到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几个特征:
从历史的进程看,如果说近代武术与1911年以后旧中国的命运休戚相关,那么新中国的诞生使近代武术更发生了时代剧变,实现了它的现代化转型。我们讲现代武术,事实上它的历史时期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也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体现了哪些特征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武术机构的建立。社会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政治对社会各个系统起着最基本、最宏观的调控作用,新中国成立就使得武术的活动形式、社会地位和价值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武术在新中国成为了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央体委下面专门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对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理、推广。根据当时社会上武术、国术这两个词通用的局面,统一了“武术”这一个名称,使武术这个专有名词一直延续至今。
另外,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武术不光有了自己的单项武术比赛,还参与了全运会的比赛,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的全国运动员,唯独的一个传统项目就是武术,尽管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我们的武术运动曾经受到一些挫伤,特别是之后的十年文革,但总体上看,我们的武术还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上下拨乱反正,武术运动也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历史证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武术运动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而现代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也同时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
在武术机构的建立上,我们看到,武术大致有四类结构,第一,武术的行政管理结构,所谓武术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指它隶属于各个政府的体育管理部门,代表着国家行政机构来管理武术事宜的组织机构。第二,是具有行政职能的社团组织,这主要是指武术协会。按性质讲,武术协会是应该归属国家民政部门管理的社会组织,但是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的武术协会被赋予了某些行政职能,成为党和政府发展武术运动的有力助手。在五十年代以后,相继建成了一个上自国家武术协会,下自各级地方的武术协会系统。第三是群众性的武术社会团体。像我们成立的少林拳研究会、武当拳研究会、八卦掌研究会等等,这些组织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得中国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各地自发组织的民间社会团体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也给武术的社会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四类是国际性武术组织,这是在以前没有过的,大家可以看到,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国际体育组织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离不开这些组织的组织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武术推向海外,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文化贡献,到了八十年代,在1985年,国际武术筹委会在西安成立,1990年10月,经过五年的多方努力,国际武术联合会终于在北京成立。此外还有国际的,比如欧五联,都相继成立了。
第二是社会武术的发展以及竞技武术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和以争分夺牌为目的的竞技武术运动构成了当代武术的基本活动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全国性社会武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也就是八十年代以前和八十年代以后,八十年代以前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分散性、自主性、非经营性的传统习武模式,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受到思想文化的解禁和影视小说的传播,全国兴起了一股武术热,同时,全国性的武术活动也被纳入到了经济活动中,八十年代以后各种武术馆校纷纷出现。应该讲,这对传播武术、推广武术的社会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有关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武术良性发展,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诸如评选“武术优秀辅导员”、“武术之乡”、“武术百杰”等活动,应该说这都对推动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社会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外,我们看到,竞技武术的形成是新中国武术运动发展一个最为显著的标志。竞技武术,从概念上怎么理解?首先要谈的一个概念,竞技,顾名思义,它是比赛,但我们在这里,不能说凡是比赛的武术就是竞技武术,现在我们讲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不能从笼统的概念来提问题,比如传统武术,不仅仅是说以前传下来的武术就是传统武术,有比赛的武术就是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也好,竞技武术也好,某种意义上它是指一种活动样式。传统武术的活动样式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到,从概念上,它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以师徒传承为方式,以套路、散打、功法练习有机结合,练套路是为了提高技击能力,联系功法也是为了提高技击能力,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地结合。这种活动方式,我们把这种活动样式称为传统武术。
而竞技武术当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有比赛的武术就是竞技武术,宋代就有了擂台赛,那我们说当时就有了竞技武术,显然不能这么理解。所谓竞技武术,也是一种活动样式,从概念上理解,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以争分夺牌,争取优异成绩为目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运动形式,散打和套路之间没有有机结合的。练套路的不一定要练散打,练散打的不一定要练套路,我们把这种活动样式称为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已经成为当今武术运动上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因为它具有专业化的训练特点,因此它往往被视为当代武术运动的最高竞技水平。它使武术的套路运动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我们在欣赏竞技武术这一时代活动时应该看到,由于竞技武术带有一种鲜明的官文化色彩,因此在它发展的同时,它对传统武术产生了极大的挤压作用,同时,它对传统武术的技术、价值进行了它自己的文化过滤,它离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主脉越来越远。由于这样一种特有的地位,给传统武术带来了挤压,但它自身又游离了武术的发展规律。所以说,内容丰富的中华武术,当今走入了一条让人担忧的路径。
面对着竞技武术一花独秀的单一化局面,近十多年来一些关注中华武术历史命运的人士,陆续在刊物上发表了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声音。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也注意到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把如何发展传统武术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在我看来,要真正形成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协调发展,还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是现代武术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武术从农村走到城市,然后又走到学校,这是近代武术发展的特点。但当时的走向是非常有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武术走向学校被不断地强调,比如从195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八十年代开始,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得到进一步重视,在1992年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发展学校武术提出了具体任务,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可以说武术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的地区、有的高校还形成了常规性的赛事。武术教学发展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武术人才上。1958年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相继成立了武术系,文革结束以后,不但恢复了武术本科生的招生工作,同时在1978年还开始招收武术的硕士研究生。到了1997年,上海体育学院又率先开始招收武术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当时由于一些其他原因,1997年又把武术学科改称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某种意义上,当然说它和武术学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武术理论应该是民族传统体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结构。
武术的科研情况,在1953年贺龙同志就曾就武术研究提出了三步设想,第一要挖掘,第二要整理,第三要在整理的基础上弘扬。应该说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以后的几十年,武术的发展,尽管道路曲折,但武术发展的趋向、成果是令人鼓舞的。这反映在:一,武术的科研工作越来越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另外,武术的书籍、刊物、各个学报对于武术研究文章的刊登,各类武术课题的设置,都表明了武术学科在社会上的应有地位。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对于武术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估价不能过高,因为总体而言,武术理论研究目前仍远远落后于实践对它的需要。在很多方面,现有的武术理论还无法对某些事物作出科学的阐释和理论的指向。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武术理论研究中的学风建设问题,我们看到在不断地推出论著成果,但也看到了一些不良的风气。
第五,体现在武术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武术经济资源的开发商,武术文化对外交流,根据新中国的情况看,他的面,他的内容远远超过民国初期,在六十年代中国武术队就曾经赴捷克斯洛伐克等地进行表演,揭开了新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进入七十年代,中国武术代表团就作为中国人民的使者,出访了美国、日本等等,具有文化魅力的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武术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它的足迹遍及五大洲,从而为武术运动在世界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很多海外国际友人成为武术爱好者也是希望通过习练武术了解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武术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经济资源开发上,主要是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因为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们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武术步入经济领域这个问题上,民间大小不一的各个武术学校以及私人拳师率先而行,一时间社会上的武馆、武校林立,它既表明了武术活动深厚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因为如果没有吸引力,人们就不可能自觉自愿、千里迢迢,拿着钱到你的学校学武。比如八十年代《少林寺》电影播放以后,引发一阵少林热,很多青少年到少林寺学武,少林武术馆校成为了一道风景。
另外除了私人馆校的开办以外,很多地区也纷纷把武术作为本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战略口号。比如中国少年国际武术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等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举办的。这种节会集武术与经济活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需要指出的是什么呢?市场经济并非一把万能的钥匙,再加上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武术经济活动中不少问题也清晰地暴露了出来。比如,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这个口号下,有些人对经济价值的追求越来越偏颇,一切向钱看,成了唯一的动力。甚至于在一切向钱看的驱使下,通过举办武术运动赢得多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了他们最关心的,或者说唯一的目标追求。因此,拉虎皮、做大旗者有之,装神弄鬼者有之,给武术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不应该有的阴影。
所以我们必须对武术走入经济市场所呈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认真总结,万不可“春风熏得游人醉”。
有关近百年来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两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各时期社会特征,我们已经做了扼要的介绍,由于时间关系,有关武术具体的拳种问题,由于武术的若干文化问题,留待以后再讲解。谢谢各位网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