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这一讲的内容,涉及到推手方面,由于没有系统的准备,只能拉架一些。
太极拳近似唱戏,动静本有韵律。唱戏要字重。腔轻,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来,刚收回又发出去,绵绵内涵。练拳时,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轻重缓急要适度。不散。不滞。不偏。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异曲同工。
触手挨臂,沾衣运动为转寰,处处用心窥来意,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静以待动,后发制人。后发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劲力,欲要消化他的劲力,可变换方向角度。你的动作就是我的动作,我的动作不是你的动作,仍是我的动作,以我为主。
进,退,推,引都宜以阴手,即在下面或后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阴挂阳,阳手会于应自动推进,所以只要多注意阴手,以阴手为主,盘手时宜近,不宜远。
推手时,能否只用思想,对角走空间路线去打对方的焦点?
不可以,何以叫节节贯穿,即首先节节贯穿自已身体和对方联接起来,也通过他身体的节节贯穿联系于自已,才能达到他的焦点,不过,我和他的节节贯穿之前,我的脑筋早已经动到他的某一处的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标,这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内形上的一气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到了丹田就急于要打。不言走上中下哪一路,在运动着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来一下引。蓄。发同步进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结合,进来和出去又要结合,回来为了出去,引不是为了聚,舍己在形,从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我可以顺势打对方,这便是随曲就伸,是灵活运用的。
还有一个比方,引是肉,发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离(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在推手中,整个两膊同手都具有刀。枪。剑。戟,任凭你用哪一种兵器,或者两种一起用。每种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么情况,用什么兵器,先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么兵器,哪个熟练就先用哪个。
再谈谈发劲的根源,即如何行气运劲,拳书上说,劲起于脚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运劲,运劲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气,尾闾管住脚腿,大椎管住两膊及手,又可说行气在手,运劲在腿,腿肺要有数,然而运用腿脚又叫用意。呼是开,开是沉,呼的形状在手,是所谓形于手指。其实,呼的根源却是在腿。在脚,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础上开出去的,因此,神气的活龙活现,就是精神在实腿的劲道十足的反映,是实腿的支持和运送,神气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实腿)隐蔽在内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绝的根源是实腿。行气是由于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发劲的根源,呼是因为有沉,沉是为了呼,呼是开,沉是合,这叫开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开,两者相辅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离,这个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两膊,下支撑八面。开是在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实脚上反射出来的。因此,实脚要不怕紧张吃力。
至于怎样起动对方的脚跟,使他向我倾近?首先要彼此之间的尾闾对换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闾放在我的尾根后面,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帮助,概括地讲,便是上面引进来,下面攻进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时的尾进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这就叫做上下相随,在外形上并不觉得抢坐他的位置。
(六)
大椎行气定手,尾闾运劲定脚。可以先运劲后运气,最好是行气运劲相结合,这才是上下相随。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时进行,引的时候要用粘,不顶不丢紧紧依随,引时要有计划,要引五寸的决不让引六寸。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头的。好象目前是一个大人挽着四个小孩(两膊两腿)走路,走到哪里小孩总是牵在大人的手里。
一起势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不要那个局部先摆好,再动其他部份,局部先动不好,起势前是无极,到举动时才分太极,才分阴阳,才做虚实。一句话,就是一动就有了各种身法的组织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裆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裆时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气就行不到腿脚。与对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统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灵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裆不能太过。
引到身前,实际就是引到命门,这是从内形上讲,如从外形上讲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体点讲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引,还要无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还有:虽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来位置,并没有丢掉,这就是退中有进,此乃引是为了发,形回意仍在,这叫无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时我的意识放得越远越好。
推手时要路子多,反应要灵敏,无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实践,实践能叫你知道所以然。
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规定办事。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还要在平时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
推手有个脱壳问题,什么叫脱壳,就是不要专注意我自已,或者专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长放远,把他不当作整个人,而是我只晓得把我前面的东西掷到远前方的目标上去。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这样就可能把他放远点,而飘得起来。不过,要在放意之前,先要决定好要他几节。如果要用他三节,则我的三节先要对准他的三节(这叫曲中求直),之后方可放意,说时迟那时快决无断续迟疑余地,方能奏效。
盘手时在未分手之前,可说无所谓,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处心用在何处)。及到分手发放的开始,已决定好打他的目标(这时早已有计划),致于用什么势法打,就要连分带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来路停留犹取(这也叫一气鼓铸),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这是不行的,肯定无效的。在落膛后,下部不可再有移动,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时已经竖胯插好。便不可再有丝毫幌动,此时尾尖为插地(注意尾根放松)一般,这样发劲才能得力。
在发劲出手时,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实腿虚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时臀部和脚跟有相吸碰头之意,同时膝关节相反张开(决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蓄劲如张弓”,也应该如抽丝,但发劲决不可如抽丝,要如放箭之速,如锤击之重,我觉得这种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离形,形不离意)。
“舍已从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动权在我,两人对照叫他依靠我,我决不依靠他(八面支撑立身中心),我是独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着倒了,所以自已决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