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浅谈陈氏太极单剑的练习(正文)

浅谈陈氏太极单剑的练习

2008-12-29   中国太极拳网   郑冬霞
核心提示:郑冬霞在2008陈家沟太极拳邀请赛闭幕式上做名家表演  我练习太极拳近20年了。这些年来,在不断的学习和体悟中,使我越来越感到...
  



郑冬霞在2008陈家沟太极拳邀请赛闭幕式上做名家表演


  我练习太极拳近20年了。这些年来,在不断的学习和体悟中,使我越来越感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有独特的技击奥妙,而且有着表现方式的艺术美。也许是由于女性的原因,使我对太极单剑的演练,更是情有独钟,喜爱有加。

  十几年前,在我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师父陈正雷老师演练太极剑的优雅舒展的动作,使我观看的如醉如痴。从此,我对太极单剑的练习更加投入。十几年不间断的练习,在师父的不断指点和辅导下,我不仅掌握了陈氏太极单剑锻炼的要领和方法,而且也从中悟出了一些练习的要决。

  陈氏太极单剑是陈氏太极拳众多太极器械套路中流传最广的一中,属陈氏太极拳最古老的器械套路之一。其套路布局合理、严密紧凑、姿势优美、剑法清晰。主要动作有:刺、劈、撩、挂、点、抹、托、扫、截、扎、推、化等。练习时要求做到:以意导气、以气催身、以身运剑、身剑合一。体现出陈氏太极单剑飘洒轻快、矫健优美、刚柔相济、吞吐自如的特点及无孔不入,虚实诈诱,变化莫测的技击用法。

  拳谚云:“练刀如猛虎下山,练剑似游龙飞凤”。练剑时要周身轻灵,运行灵活,圆转自如,身法与剑法协调一致,用意识导引行动,使动作敏捷,劲路顺达,逐渐达到轻灵柔顺而不飘,从容沉着而不滞。

  陈氏太极单剑是陈氏太极拳的系列套路之一,练习陈氏太极单剑,是在练习陈氏太极拳基础上技艺的一种延伸。所以习练时不仅要体现出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的风格特点,还要展示出陈氏太极单剑舒展大方、灵活稳健、变化莫测、刚劲有力的柔美之势。既不失武术的技击风格,又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

  根据我练习多年的体会,我认为练习陈氏太极单剑有以下几个可供参考的方法步骤:

  一、初学阶段。

  开始学习单剑,首先要对兵器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它的起源、构造、组成及实战力点。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握剑方法。一般握剑以拇指、食指、中指为主,其它两指为辅。手要轻灵柔活,运转自如,掌心要含虚,不可用力握实。但也不能柔而无力,否则器械经不住对手的一挡一击便会脱落,这样就失去了与人交手的实战意义。握剑时,食指不能压在护手之上,否则,在实战中,护手就起不到保护手的作用,容易被对方兵器划断手指。

  在学习陈氏太极单剑的套路时,要先学习每个动作的运行方向、路线及角度,掌握每个动作的功防意图,要分清哪一招是进攻,哪一招为防守,哪一招是虚招,哪一招为实招,然后多多进行实战意识的练习,在练习中逐步领会,明确姿势,熟练套路。

  二、巩固练习阶段。

  本阶段要坚持多练习套路,逐步摸索和掌握用劲规律,进一步分析研究剑法的作用,及时校正动作,压低动作幅度,增强腿部的耐力与爆发力。练习中要宁慢勿快,慢则动作分明,容易校正姿势,快则容易乱、散,导致一些动作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剑不属于重兵器,在练剑时要遵循剑术的规律,不能大劈大砍,也不能直来直去用拙劲、蛮力。要讲究身与剑、内与外的协调,否则便会产生矛盾,影响动作的连贯和劲力的顺畅。另外,还要把握好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调整好身法位置。练习中还要注意眼神的配合,俗话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起到传神的作用。练习单剑,意在神,不在气。所以,要求目光要如利剑般地有相当的穿透力。一般要求以向前平视为
主,但视线要随剑指、剑尖或剑柄移动,神活意先,眼到手到,达到精、气、神与身、手、剑内外合一,协调一致。

  三、神明养生阶段。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在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反复练习,不断提高之后,肢体及身心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时的练习,动作可达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周身上下配合协调得体,动作严格地按照套路的结构顺序不期而然地自然进行着。练习起来,似游龙飞凤,轻快而稳健不迫,顺遂自如。身心开始在太极拳文化中得到陶冶和熏陶,从而可以领悟到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和真谛。正如师父在书中写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丕公为陈氏太极单剑作的歌:

  扎点抹劈刺,缠绕劲落空。

  挑犁为正道,推托是正宗。

  引进皆有路,纵放寒气生。

  缩身如猬形,吐气贯长虹。

  霞光万道放四射,光辉灿烂妙无穷。

  太极宝剑长久练,功到熟时自神通。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两肋如鱼腮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438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