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量化太极究竟有多重(正文)

量化太极究竟有多重

2008-05-29
核心提示:编者:本刊2008年第2期刊出王壮弘先生的《“四两拔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对王先生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实为“四两拔...
  

编者本刊2008年第2期刊出王壮弘先生的《“四两拔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对王先生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实为“四两拔千斤”,之误的说法,有些作者反馈了不同意见,现对部分来稿的观点摘要如下:

中国古人的思维好抽象,谓之形而上,重意轻形,以推理代实证,犹如国画写意,求神似而不求形象,神来一笔一一就是夸张!

“四两拨千斤”犹如国画,只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四两为巧,千斤为拙,巧能破拙,并非具体,从文字学和修辞学的角度看,也不过就是对“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巧破拙”的另外表述,是明显的文学语言而非力学论述,本不是问题,大可不必太认真。然而,在现实中却有很多人,还真的拿“四两拨千斤”当真了。

王壮弘先生在其文《“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中认为: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太极拳是道,太极拳是“有无界”,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力从人借,而“四两拨千斤”的“拨”字本身就是力量的象征,属于有为法,太极拳绝不会用“有为法”来标榜自己。四两也是力,四两和千斤都是重量单位,如果没有力的参加,重量怎么可以拨动重量?如果把“拔”改成“拔”就合文理合事理合拳理了。王先生还认为:重量与重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只能是哪个比哪个重,绝不是哪个比哪个有力,故只能是“拔”,不能是“拔”,“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义。此外,王先生还考证出“四两”一词,是指以前民间菜市场买菜所用杆秤的秤砣,“四两拔千斤”,是表现用四两的秤,通过杠杆作用,拔起比四两重多倍的东西。因此在这里如改为‘拨’字,成了四两拨千斤,就显得莫名其妙,不合事理了。

王文在此犯了三执,一是形执。把运动的事物看成了静止不动的东西,拳不仅要动着练,还要动着用,拳之静并非静止不动,不是两个重量放在一起比谁重,不能抛开内容去论形式。物体只要有运动就有力贯其中,所谓力,就是物体的运动,没有力的参与,重量也好,物体也好,不会自动。太极拳虽讲借力打人,不是不用力,所求者乃是省力,少耗多效,依然是用力,也即所谓的恰当用力、经济用力;二是文执,就文字而文字,咬文嚼字抠字眼。而未明字外之喻意,无论“拨”和“拔”都是运动的,都不无力。虽然“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义”,但光有重量而没有运动依然不能成效,“四两”永远拔不起千斤重,即便吊车起物仍要配重;三是意执,所谓意执就是钻牛角想当然。且不说“常用秤具的秤砣”是否“大都是四两”,即便菜市场的秤砣都是四两也不可能拔起千斤,就算能打起几百斤大秤的砣有拳头那么大(大概有两斤重)也拔不起千斤,即使能起千斤,也非砣之为。而是人用手将砣“拨”到而非“拔”到适当的位置,在杠杆平衡原理的作用下完成,其功仍是先拨而后拔。

其实,只要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拳,真正弄明白了拳是什么,再融拳于理,或许也就没有那么多异议了。拳是什么?拳是徒手的武术。武术乃用武的技术,技术也就是用武的方法和手段。如果再简单地说,拳术就是通过肢体运动,也即招法对力量的运化,包括运化自身和运化对方,以求保护自身,打击对方。所以说: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无力不成拳,太极拳亦莫能外!所以《太极拳论》称之为“学力而为”。换言之,也可以说太极拳是运化和运用力量于搏击的学问。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不凭空玩文字游戏,依然可以从拳论中看出“四两拨千斤”的真义和本意。

《拳经的歌诀四》中的“四两拨干运化良”,其主旨在于阐释“四两拨千斤”的现象或结果不是“四两”就能“拨千斤”。而在于“运化良”。运化者何?运化很多,但最终依然是对力量的运化,因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依然是力而非它物。再看《太极拳论》中“察四量拨千斤之句”的后面则是“显非力胜”,可以看作是对《拳经歌诀四》中“运化良”的转述或说明,也就是说,决定胜负的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运化”是否巧妙。而在《打手歌》中“四两拨千斤”的前置词则是“牵动”,在“四两拨千”中的关键是要“牵动”,之所以关键在于“牵动”二字,在我们的词汇中更有近似的描述“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有“纲举目张”和“牵牛鼻子”之说。实际上,“四两拨千斤”若要实现并获成功并不在于重量的多少和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抓住要害;攻其一点而溃其全局。所以。在杨氏的太极拳老论中就有了“发落点对即成功,,的说法,而非不用力,乃是用巧,也就是拳经拳论中所说的“手快手慢皆非似”,适时适机方为妙,太极拳所求者亦不过以巧使力,以力用巧,恰如其时、恰如其分而已!

太极一拳,虽以太极而名,亦不过徒手的武术,拳是帔体接触的技艺,拳不能无力,拳不能较力,拳者活力而为,活力以为功,运力以为拳,太极拳亦然,力量、速度、反应缺一不可!力量包括韧力、耐力、爆发力,力量是基础,速度是关键,反应是核心。此言无虚,亦非笔者自造,太极拳“极柔极刚极坚强,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就是力量;“发劲似放箭”就是速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就是反应,拳术练用有别,练是练功,用是用技,而打的则是反应。真正的“四两拨千斤”属于科学的智者,理论源于实践,化脑子优于化身,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于提高质量和集中优势兵力,用弱中之强攻强中之弱,拳法如兵,兵贵神速,兵不厌诈,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兵魂在变,虚实以为用。拳亦如是,变幻莫测谓之神。

最后,我们再用科学对“四两拨千斤”科一下,就不难发现,其所喻示的道理并非单纯的杠杆力所能为,乃是杠杆力与旋转力的综合效应,秤亦如是,如果没有秤刀于环的灵活旋转,仅靠其砣是很难称起比砣重几倍的重量的;再如在运动几吨重的重物时,人们把重物下先放上滚杆再用杠杆去拨会显得轻松容易,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若没有滚杠旋转的配合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科学。

“四两拨千斤”于拳一理相参,蕴含着技术方法和手段,有力可以不用少用,而无力则万事难为。太极拳乃强弱之术,非弱强之法。千古一拳,拳者一劲,劲者活力而为,无力不拳,拳者学力而为,以彼之力还彼之身,加力,泄力,借力打力是为太极。

太极拳既以“四两拨千斤”为喻,那么,太极拳究竟有多重?是四两,还是二两、三两或五两呢?其实,太极拳几两也不是,太极拳可轻可重,轻重缓急,快慢刚柔为变为是,所谓“忽隐忽显进则长,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立如称准,活似车轮”,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既可“四两拨千斤”又可“千斤打四两”。拳非死物,见机而作,随机而变,太极无定式,循环本无端,太极拳最忌者莫过于死(板)而不活。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43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