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量和力量的问题
“王文”认为“四两和千斤都是重量单位,如果没有力的参加,重量怎么可以拨动重量?”
所谓重量,是指“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这个力l的大小叫做重量”。地心引力也叫重力,所以重量和重力的概念基本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重量是一种力(具有向下的力),重量是在力(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如果说重量的单位是斤、两的话,那么力的单位也应当是斤、两。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也是把力的单位称做斤、两的。某人能举起多大重量的物体,就说这个人有多大力量,如有人被称做“千斤王”之类。所以说,四两和千斤既是重量的单位,也是力量的单位。王先生只知四两和千斤都是重量单位,而完全不理会它们也可能是力量单位,因而提出“没有力的参加,重量怎么可以拨动重量”的疑问。
关于用意不用力
王先生称“太极拳和其它拳术的主要区别。是一个 主张不用力,一个主张用力,不用力就是坚决地不用力”。
王先生这一观点不知出自何处,因为坚决不用力的说法,笔者在太极拳谱上还没有见到过。太极拳主张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王文”的“以少力胜多力”欠妥)。王宗岳《太极拳论》(下称“王论”)中的“有力打无力”也不是绝对的不用力,而是以小力胜大力。正像老百姓的口头语所说的“你这个人,一点劲也没有”,指的是这个人劲头小,不是绝对地没一点劲。所谓“用意不用力”,指的是不用僵力,不用拙力。目的是“从无力中求有力”。诚如杨澄甫所谚“不用力何以能长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谱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再如拳谱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等等是说明意、气、力关系的。绝不是什么“坚决地不用力”。翻开太极拳谱,谈到用力的地方,随处可见:“与人交手,手先着力”、“两手用力要平均”、“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等等。打太极拳得用力,不用力你就动不起来。推手、散打更得用力。“引进落空”、“顺势借力”都得用力,只有力的大小、巧与拙之别,没有不用力的太极拳。“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叫做力”。打拳、交手都在改变身体的运动状态,都得用力,不用力,何谈拳。
所谓“拔”,是“把固定或隐藏在其它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不用力,谁能把隐藏固体里的东西拉(拔)出来。往外拉,就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就是用了力。就是按“王文”所说的“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义”来看,“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可以不用力吗?大概是不行。
“王文”认为拔不用力量的理由是:“用重量和由重量转换成的浮量,即由沉浮间产生的扩散能量”,“而第一点的能量(动能之源)是由自重量(即地心吸力)开始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中间是不能有丝毫力的参加,只是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顺着对方的来力用意向一侧偏沉,这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根据,而偏沉又是‘四两拔千斤’之理的形象化体现”。
什么是“浮量”?查无出处,《新华大词典》上有“浮力”一一物体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量。王先生可能是为了避免“用力”之嫌,用了“浮量”一词,而没有用“浮力”。实际上,在空气中的这个浮力,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这个力只是向上托的力。不可能产生使人体动作(向下偏沉)的力量的。更不可能把对方“拔”动。“用意向一侧偏沉”也好,“浮量”使之“偏沉”也好,反正你是动了,假如因此而“拔”动对方了,双方的运动状态都改变了,这就是用了力。至于“王文”所说的“第一点能量(动能之源)是由自由重量(即地心吸力)开始的”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地心吸力”,是地球吸引其它物体的力,力的方向指向地心。这个力量只能是向下,可以使空中的物体落到地上,是不能向上或扩散的。人和物体要想“拔”起(“提升或拔地而起”),必须用力克服地心引力,而不是也不可能调动这种力。
王先生说:“只要全身松沉、饱满开张,不用力就能利用地心引力(即自重量)”。首先“地心引力”叫做“重力”。王先生为了避免用力之嫌。把“地心引力”叫做“自重量”和“自由重量”,这种叫法是错误的。而“地心引力”在同一地区是一个常数,是否“全身松沉、饱满开张,练不练太极拳不会有区别。我们可以作一个实验:人站在磅秤上,他的体重是不变的,与身体的松沉与否毫无关系。
关于“四两拨千斤”
什么是“四两拨千斤”,好多老百姓都知道是用小力拨动大力,这是个常识,但你要说“四两拔千斤”,他们可能就莫名其妙了。所谓“拨”就是用手脚或棍棒横着用力(推动或挑动),使物体移动。在太极拳运动中。“四两拨千斤”,既有常识的~面,也有其特殊含义:太极拳家陈微明的解释是“虽巨力打来。稍稍牵动,则我之四两可拨彼之千斤,……我顺彼之方向而引进。则彼落空矣”;李亦畲说“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武当拳术秘诀》中说“乘人发劲之时,或推或挽或牵或托,均以乘其来势,使之前倾,或借其来势,使之旁跌,皆以我微弱之力,倾其猛壮之躯……”。这里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引进落空,这里的拨字,包括了推挽牵托,而且都谈到要用力,既没有“拔”字意思,也没有不用力的概念。只是“以我微弱之力,倾其猛壮之躯”而已。
关于“力从人借”。王先生说“太极拳主张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张力从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对方的力量,转换而借之,这叫做借力打力”。我认为人体自身的重量是不具备引力的,只有地球才有引力。其二,太极拳的“力从人借”指的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就是顺对方来力之方向,向旁拨转,使之落空,实际上就是“四两拨千斤”,是用力,不是用重量。
关于“杠杆作用”
“王文”认为用秤砣通过杠杆拔起比四两重多倍的东西,秤砣和物(东西)都是重量,它们的比较关系,只能是重量与重量的关系,绝不是哪个比哪个有力。
杠杆中的秤与砣都是重量吗?
我们先来看杠杆。杠杆就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作为轴来转动的杆,杆转动时,作轴的一点叫支点,加力的一点叫力点,产生力的一点叫重点,力点至支点的距离叫力臂,重点至支点的距离叫重臂。改变三点两端距离的比率,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杠杆或秤的两端绝不单是重量与重量的关系,而是力量与重量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力与力的关系。因此“王文”上述的观点是错误的。
秤砣和另一边吊起的物体,好像都是重量,实际上秤砣虽固定为“四两”重,但因为秤砣在秤杆上来回摆动而改变了力臂的长度,它撬起的重量因为力臂的加长而增大,缩短而减少,所以砣起的是力的作用。因此,秤中的物和砣也是力量与重量的关系。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说的就是杠杆作用,这里指的也是力量与重量的关系。
王先生认为八法秘诀“中的采字诀”形象而具体地说以权引衡,产生一沉一浮的采拔之劲的道理……但是拔不是拨,是用重量而不是用力量之义,是再也明显不过了”。采法是“拔”,是用重量不用力量吗?不是的。“十八在字诀”中说“采在十指”,“八法八要”中说“采要实、捌要惊”。用十指干什么,就是用力抓实,抓实了才能采。采法是用双掌抓住对方臂部,先顺势向旁牵引,后要抓实猛力采带,使彼前仆或旁跌。是用力量,不是用重量,而采也绝不产生沉浮的现象。
(编者:本文作者在以下的文字中还对王壮弘先生关于“有无界”、“阴阳”、“无根之根”、“无向之向”、“不中之中”等概念做了评论,限于篇幅,此处从略)
王宗岳《太极拳论》最后有一句话说是“本是舍己从人”,意思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阐述的就是“舍己从人”。而王壮弘先生的文章却把“随屈就伸”等,均包含在“偏沉则随”中去了,说“偏沉则随”是王宗岳拳论的“主要观点”,“是全篇中关键的关键”。在这里,问题主要是王先生把“偏沉则随”这句话理解错了。王宗岳拳论中的“偏沉则随”和“双重则滞”是对应的。“双重”指的是交手时,你用力我也用力。这里的重不是重量,指的是力量,双重的结果是滞而不顺。“偏沉则随”是说二人交手时,一方用力,而另一方则不用力,这叫“偏沉”。这里的沉,指的是力量,不是“顺地心引力”的下沉。不用力怎么办呢,就要随对方之力进退,这就是“随”的意思。不存在“这边偏沉,那边就浮起”的概念,是二人交手时出现的态势。是“用”不是“体”,不是为应付对方之力,自体用意向一侧偏沉。
总之,我认为在对待传统理论上,可以修改,可以创新,应该师古不泥古,但必须做到无论肯定或否定都要有根据,要符合拳理、事理、哲理、科学原则,最重要的是得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不用力就可以顺利地利用地心引力将对方拔起,不用力就可以“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也许我的功力不到,方法不对,反正我试过了。不行!有兴趣的同志,不妨按王先生所说的方法一试,是否不用力量,只用意向一侧偏,就可以将对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