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剖析“凌空劲”说法的产生根源 (正文)

剖析“凌空劲”说法的产生根源

2008-12-10   陈家沟太极网论坛   陈龙
核心提示: 近日太极拳界又掀起了一轮有关凌空劲的热议,起因于央视二套《财富故事会》节目里播放的有关上海太极养生馆黄忠达的一段视频。好...
  



     近日太极拳界又掀起了一轮有关“凌空劲”的热议,起因于央视二套《财富故事会》节目里播放的有关上海太极养生馆黄忠达的一段视频。好在此次大家基本上能够保持以一个相对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了使广大拳友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太极拳,以便在今后练拳中取得更大进步,下面我通过几年太极拳的练习以及思考,从一个相对科学的角度来对太极拳传统推手过程中未经接触便产生的发放(也即被误解为“凌空劲”)现象进行一个剖析。

     提到科学的看待太极拳,先引出这么一个内容。前些天看了央视的一个节目,采访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采访中韩教授提到,中国科协近几年对公众科学素养作了一个调查,2007年的调查结果是只有2.25%的中国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2003年美国这一数据为17%。数据非常震撼,相信也会促动很多人。而今天仍有许多练习太极拳的知识分子、文人雅士们仍然抱着一个拒绝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太极拳,拒绝认识论,并且还不以为陋、反以为雅。大家不妨也给自己一个主观的评价,在有关太极拳的认识上是否属于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2.25%。

     那为什么产生“凌空劲”这一说法呢?我想有这么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人体感官的误导,以及因误导产生的条件反射,其主要误导来源于人的眼睛;二是传统文化中的不科学部分,致使许多人宁可相信(或者幻想)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习惯于主观臆测而不是以一个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为了方便更好的剖析太极拳中的这一“凌空劲”,先引出三个太极拳种的经典术语作为铺垫:力、劲、意。并从科学的角度去逐个分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这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劲”,可以解释成力的变化、转化,是一个动态的“力”。“意”,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描述,相对比较复杂,可以解释成“力”想要如何去运动、作用和转化,也即“力”的趋势。这三个概念在太极拳里归根结底还是“力”,只不过“劲”和“意”更为复杂和深奥。

     对太极拳的练习者来说,这三个概念也是逐步加深和提高的过程,理解起来并不难,难在控制和掌握,控制自身的感觉已经相对有些难度,那以此来控制对手就更加难上加难了,而太极拳就是要通过修炼达到控制对手的目的,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的水平高低,就在于控制对手的“力”、“劲”和“意”的能力。

有了上述“力”、“劲”、“意”解释的基础,就可以来剖析这个所谓的“凌空劲”产生根源了。为了更好的来解释,先将太极拳的“凌空劲”进行描述——就是在不接触情况下对对手进行发放。先把我的观点提出来,并在之后的内容中进行解析。我的观点:根本没有这个所谓的“凌空劲”,即在没有身体的接触的情况下无法完成发放。

那为什么目前网站上有很多有关太极拳的视频,确实展示了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的发放(有关王培生、马岳梁、石明等前辈的相关视频,可以在优酷(www.youku.com)、Youtube(www.youtube.com)、56网(www.56.com)等网站搜索),当事人深以为然,旁观者更是觉得神乎其技。是否就可以认定为当事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呢?不然。

     这里再举两个例子作为铺垫:一个是说条件反射的,在温县电视台的节目中,中国太极拳网总监张金鹏提到的那个例子,说是一个父亲在训示孩子的时候,一个瞪眼,小孩子就打冷颤。这是说明相互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往往会有一个预判,也是长期接触交流中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另一个是说明引劲落空(其更高级阶段“引意落空”),比如站久了很累了,刚好旁边有面墙,按一般经验来判断这个墙是足够牢固的,但假设刚好这是一面纸糊的墙,很轻很脆弱,那靠上去的结果可能就是人随着墙一同倒下去。就犹如一个太极高手给伸给你一只手,却毫不给你受力的点。

     有了上述两个例子,我先引出一个新的概念:引意落空,就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引劲落空。有关引劲落空,稍加练习太极拳都能有所体会。下面着重解释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意”的引和发,以及“隔山打牛”(借物打人)。

对“意”的控制主要是心里暗示和对条件反射的利用。很多视频中展示这个所谓的“凌空劲”,也就是我这里提到的“引意落空”,往往发生在太极师徒之间,刚好具备两个例子中的要素。尤其是在师徒经常性交流、摸劲的基础上发生。徒弟往往在推手过程中对师傅的动作有一个预判,并随即作出相应的动作(接、挡、进、退)。不难理解这是师徒双方在尚未接触的情况下已经有了一个“意”的交流,此时,“听劲(意)”功夫更高的师傅就可以进一步利用徒弟的预判来做文章,达到对“意”的引。继续讲对“意”的发。因为水平高低以及尊师重道的原因,徒弟对师傅总怀有一个敬畏之心。师徒推手中也时常伴随师傅对徒弟的发和打,多次交流就在徒弟心中形成了惯性思维——师傅做哪个动作是要发力,要打人。徒弟再次见到师傅这个动作,为避免挨打,就可能产生条件发射的逃,而这个逃的念头也被师傅捕捉到,并计算好其逃跑路线,师傅继续跟进和捕捉,徒弟继续逃,这就做到对意的发放。对“意”的引和发,都是在相互不接触的情况下完成,但分析其成因仍属于太极拳范畴,而且更体现了太极拳引进落空的精髓。当然完成这些都与师傅的水平以及师徒之间以往的交流深度密切相关。看起来神乎其技,说穿了也不难理解。

        太极拳中的“隔山打牛”,也不难理解,无外乎是太极拳练习者控制物体或者第三方的身体做到本来应该由自己作出的动作,并施之以对方身上。只不过作出这动作的并非施力者本人,而是第三方。相比较对意的引和发要简单得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以往的学拳经历和接触中,以上的对“意”的引发和“隔山打牛”等内容,在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中见得相对比较多。陈式太极拳更多的是对劲的控制和对功力的追求。目前互联网如此发达,可以收看到许多前辈拳师宝贵的练拳视频资料。希望大家在欣赏中,保持一个相对科学客观的态度,还原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当然了,太极拳练习“知易行难”,往往“眼高手低”。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去积累,并不是明白了就做得到的事情。“默识揣摩”才能“渐至从心所欲”。太极拳发展之始,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代人更加聪明,科学技术又更加先进,只要肯下功夫去练习、探索和领悟,肯定能大大提高太极拳理论发展和实战水平。当然如果有一个好的老师加以引导,则更是事半功倍。

 

        此文因黄忠达先生的表演视频而起,也顺便提出我对那段黄先生一转身,周围的三个徒弟纷纷扭摆倒地视频的看法。暂且不提黄先生功夫是否能够达到这一高度,单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视频中不具备前面提到产生“引意落空”的条件基础,只能是配合的结果。另外,黄先生以及很多人把对意的引发理解成“场”作用的结果,也是大谬。引劲落空是引意落空的基础,也是检验对意的引发的方法,同样不能简单的以其他人未经过训练,做不出相应的反应作为借口来拒绝交流。不允许检验的东西,或者没办法检验的东西,就拿出来唬人,显然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陈  龙   
                                     2008年12月8日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431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