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对祖传拳艺的丰富和发展(正文)

对祖传拳艺的丰富和发展

2008-09-18   网络   谢文德
核心提示:杨振铎老师为太极拳爱好者签字留念  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在忠实继承祖传拳艺的同时...
  



杨振铎老师为太极拳爱好者签字留念

  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在忠实继承祖传拳艺的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要,在丰富和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然而杨老师总是谦逊地说:“谈不上丰富和发展,只是有些体会而已。”
  
  一、“放松”不是放软
  
  “放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对此拳家尽人皆知。但是什么是“放松”,如何“放松”,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杨老师认为,这里所说的“柔”和“绵”,主要是指“放松”,而“刚”和“针”,则讲的是“劲”。在行拳中,要做到“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放松”?力与劲有何区别?
  杨师说,“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不是目的。“放松”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放松,排除一切杂念,集中精力练拳;二是肢体放松,去除体内僵力,有意识地使全身关节、肌肉、骨骼松开、放展,使韧带拉长,切忌僵硬—。通过松开、放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连结成一个整体。身体放松、放展、引长之后,有沉重的感觉,也是劲的内在感觉。这种感觉既不是硬,也不是软,是介乎软硬之间带有韧性的柔,是柔中寓刚。
  
  二、力与劲的区别
  
  杨老师形象地用生铁比喻为“力”,用经过高温冶炼由生铁变成的钢比喻为“劲”。“力”是人体固有的、本能的,如婴儿出生时的一声啼哭。太极拳讲的不用力主要是指的不用这种自然力,也称之为拙力,但是要用劲。这种劲称之为内劲,也叫太极劲。它是经过“加工”即训练转化而来,犹如生铁经过高温冶炼成为钢的道理。
  总之,“放松”不是放软,用意不用力是不用拙力,要用劲。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对“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含意有所了解。只要在练拳中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把太极拳练好。
  
  三、杨式太极拳的掌型
  
  杨式太极拳在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中,把手放在第一位,可见手法、手型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为此,杨师对太极拳的手法与手型经过长期研究,有独到见解。以掌型为例,杨师认为,杨式太极拳的掌型可分为两类:一类叫“坐腕立掌型”;另一类叫“伸直型”。

  坐腕立掌型的特点,是掌的伸出都必须坐腕立掌,首先将手腕坐实,然后将掌立起,逐渐使五指尖朝上,掌心向前。当手掌上翘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劲感”。如果习练者训练有素,这种“劲感”会贯通全身。要练好杨式太极拳,就必须由立掌找到这一“劲感”。

  杨师根据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将坐腕立掌具体化为五种。

  (1)立掌。指尖朝上或偏向上方,掌心不向正前方,而向其他方向者,谓之立掌。例如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的上方掌,玉女穿梭的下方掌。

  (2)正掌。指尖向上,掌心向正前方者,谓之正掌。例如揽雀尾和如封似闭中的按均属正掌。

  (3)平掌。不论指尖指向何方,凡掌心向下或向左、右平环者,谓之平掌。例如单鞭、肘底捶之过渡势。

  (4)俯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不论指尖指向何方,都为俯掌。例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白鹤晾翅的下方掌,栽捶、指裆捶的左掌等。

  (5)反掌。指尖指向一侧,或偏向一侧,掌心向外者为反掌。例如玉女穿梭、白鹤亮翅的上方掌,云手由拥转采的掌。

  直伸型掌型只需将手掌伸直、放平、放展、引长,但不要硬挺即可,它不需要坐腕立掌,但也要有内劲的自我感觉并贯通全身,虽然与坐腕立掌型的表现形式和做法不同,但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杨师把直伸型掌型分为四种。

  (1)垂掌。掌心向里或偏向里,指尖向下或偏向下者谓之垂掌。例如预备势之两臂下垂,当两臂环下圆弧时的掌等。

  (2)直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不论指尖指向何方者谓之直掌。例如起势之两臂提起,按势转单鞭的过渡势等。

  (3)侧掌。掌心向里或偏向里,不论指尖指向何方谓之侧掌。例如揽雀尾之左、右拥手、云手的拥等。

  (4)仰掌。掌心向上或偏向上方,指尖向前或偏向前者谓之仰掌。例如倒撵猴和高探马的下方掌,斜飞势和穿掌和上方掌等。

  杨师所说的以上两类共9种掌型,是在杨澄甫宗师《太极拳术十要》提出的“掌宜微伸,指宜微曲”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来。在演练时,杨师认为还要加上“指缝稍离”,即五指不能并拢,也不能叉开,这样掌型更加趋于完美,既有刚的内含,又有柔的外观,自然、潇洒,可谓神形兼备。
  
  四、二十字口诀
  
  为了使学拳的人较快地领会和掌握太极拳要领,杨师积数十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杨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即: “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二十字口诀”话不多,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它虽然指的是上肢各个部位注意的事项,但能起到由此及彼的连锁反应。正如杨师所言,严格按照“二十字口诀”练拳,则上肢的活动必然会牵动含胸,引发拔背,导致松腰、松胯,以致实现由脚而腿而腰节节贯串,达到周身一家的要求。 杨振铎老师已80高龄。几十年来,他那轻灵自然、舒展大方、气势磅礴的太极拳表演,使海内外无数太极拳爱好者打内心折服,而这正是他对家传拳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390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