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练功务求其本
核心提示: (作者系邯郸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既有强身健体之功,又有技击搏人之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王岳宗...
(作者系邯郸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既有强身健体之功,又有技击搏人之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王岳宗在太极拳行功歌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两句话既明确了太极拳体用的境界标准,又强调了修炼太极拳的最终目的。但是,当前人们在练拳方面,多数人注意了其保健作用,很少有人作技击方面的研究,长此以往,太极拳将失去其武术的属性,滑入健身体操的行列。所以,不少人认为太极拳不能作为技击使用。此为目前太极拳运动的弊病之一。弊病之二是:虽有人愿作技击功夫的研究,但不在练功的根本上下功夫。表现在走架上是华而不实,不讲究身法尺度;表现在推手上推推搡搡,以招赢人,偶有一得就沾沾自喜,遇有体沉力大之人,就无法走化粘制,虽练拳多年终不入太极之门。何为太极拳练功的根本?我认为,武式太极拳的根本就是身法。早年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著有《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后郝如月先生对身法增益为十三条三十二字,即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如果不按身法去练功,只能永远与太极拳无缘。所以,历代拳师都反复强调:功夫都在架子里边,一定要按身法认真跑架子。
怎样做到太极拳身法呢?李亦畲先生在《走架子行功要言》中已经论述的详尽备至。他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老先生在此处重点讲得是太极拳身法,较详尽地叙述了身法的具体做法,是我们修炼太极拳必须认真做到的。老先生又进一步强调说:平时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虽然老先生把身法的练法讲得如此清楚,但许多同志仍然不能做到。甚至练功多年仍然浑身缺陷,功夫上不了身。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想得很高,忽视了基础性的东西,光想着如何尽快得到高功夫,却没有从根本身法上一点一点地去练、去琢磨、去求证,做到身上去。二是不能正确地理解身法要求,不知道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就算对了。所以练起来方向目标不明确,劳而无功。今天,根据老前辈们的身法要求,针对练习武式太极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一点看法。首先,我总结了几句顺口溜,大家听听看有无道理:体松形不塌,涵胸胸不陷。提顶与吊裆,上下一条线。呼吸要通灵,贵在气势圆。裹裆又护肫,真气入丹田。周身一家劲,意气来贯穿。一动无不动,最忌身架散。心平气又静,灵机自出现。腰腿能主宰,运化出自然。下边具体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1、体松形不塌,涵胸胸不陷。身体内在虽然要求放松,不使僵劲,但形体上不能表现出萎靡、倦缩和局部的凹陷,仍要做到自然,舒展大方,松而不懈。这种情况是初练太极拳易犯的通病,一说松开就软塌,一说加点掤劲就僵硬。还有人把胸部向下或向后凹进视为涵胸,这是理解上的错误。胸不外挺、不僵、内有圆活、含蓄、松快之意即为涵胸。做到涵胸感觉胸内宽阔,呼吸畅通,肺活量增大,给运动中的肌体提高了供氧能力。只有做到形体上的舒展大方,内涵上是气机通畅,才能为太极拳锻炼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2、提顶与吊裆,上下一条线。提顶即顶头悬。头上如有物提领,虚虚悬吊在空,与“虚领顶劲”是一个意思。顶是名词指头顶,有人把顶字解释为头向上顶是错误的。吊裆即裆部微微下沉。提顶吊裆做到后,形成上下一条线的对拉劲,百会穴与脊柱、尾闾、脚跟垂直,好象施工吊线用的线坠子,上提与下沉同时存在,使身体主躯干更加顺畅、灵活无碍、圆转自如。今后的空松圆活、腾挪闪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3、呼吸要通灵,贵在气势圆。呼吸问题是修炼太极拳需要注意的,如同一切练功一样,都存在调身、调心、调息的问题。根据功夫层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呼吸、动作配合呼吸、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喉头呼吸和体呼吸(闭呼吸)。这里说的呼吸通灵,是指修炼太极拳基础阶段的打通呼吸,即实现精能化气,使呼吸日趋圆满、通畅,逐步达到气遍周身。在这种状态下练拳才能逐步体会到什么是意气。如何打通呼吸?即在放松的状态下,注意呼吸的饱满和深长,但不要故意做作,不要憋气,不要脱气(亏气),要顺其自然。随着练功质量的提高,功到自然成。呼吸通灵之后,在意识的作用下,就产生了内在的气势,这是功态的反映,与练功的程度成正比。功夫程度越高,内在的气势越大、越圆满。太极名家郝月如先生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足见气势在练拳中的重要地位。
4、裹裆又护肫,真气入丹田。裹裆与护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郝月如解释说: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条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我认为,两膝有内向之意是做到裹裆后的具体表现和自身感觉,并不是按照两膝内向去做就是裹裆。裹裆就是腰、胯、裆有包扎如裹之意,使臀不外翘,腰胯及两腿两膝有相裹相系之感。裹裆做到后,就会产生两肋微敛,小腹上翻,即护肫之势,使腹内松净,胸内宽松,真气自然沉入丹田,并逐步涵养壮大。“肫”,字面上解释称作禽类的胃,武禹襄先生把太极拳身法的这一表现形式称之为护肫,实在是既形象,又生动。
5、周身一家劲,意气来贯穿。一动无不动,最忌身架散。周身一家是武式太极拳是否入道的一个重要标准。能周身一家,才能向推手中的听劲懂劲发展。不能周身一家,太极拳推手中的功夫都谈不上。周身一家最直接的表现是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劲。这种整体劲不是僵劲、硬劲、拙劲、笨劲和霸劲,而是靠意气贯穿的浑圆劲。在浑圆状态下的身体;就象一个坚固而完整的物体,只要动其中一点,整体都动。最忌讳的是一动就散、手脚腰腿不能完整一气。所以在练功过程中,要认真按照“内三合”和“外三合”的要求去做,同时要做到用意不用力,靠意气的贯注,慢慢去做,悉心体认。正如太极拳歌诀中说的:处处留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6、心平气又静,灵机自出现。许多太极名师都教导人们:跑架子要慢不要快。因为快了心气不能平静,不能认真仔细地完成太极拳的各项要求,也不能悉心体认自己的感受。那么,心平气静的标准是什么?是中和。即中和之气和中和之劲。中和是一切物质运动和生命运动的最佳环境。中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种状态下才能产生和合之气,因此叫中和。如汽车的经济速度,是发动机最省油,最有利于机器持续正常运转的状态。乐器的调音定调,定高了和定低了拉出来都不是个调。古代的弯弓上弦,弦松了发不出箭,弦紧过了头,不是劲小拉不开,就是把弓拉断。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失去了中和,身体机能就失去了了平衡。不仅不能产生新东西,可能还会损害身体,既不利于养生健体,也不利于提高功夫。
7、腰腿能主宰,远化出自然。腰脚腿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前辈拳师们有过许多论述。武禹襄先生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必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李亦畲先生在撒放秘诀中说:放时腰脚认端的。李逊之先生说:太极拳打人用的不是手,是腰胯。魏佩林先生说:下脚越强,发人越远(下脚指腰腿脚)。姚继祖先生说:腰腿换劲应万端。这些论述都说明了练好腰腿功夫的重要性,而太极拳身法的核心和终极目的也正是为了练好腰腿。能不能把腰腿功夫练到身上,是太极拳登堂入室和门外汉的重要界限。具备了腰腿功夫,太极拳所说的一切东西,都能逐步显现出来,做到意动身随,物来顺应,随心所欲,无所谓不对。与人推手就能得机得势,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仁指正。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