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我练太极拳的体会(正文)

我练太极拳的体会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太极拳近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 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这是值得高兴的。  ...
  
 太极拳近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 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这是值得高兴的。

  我在少年时就爱好太极拳,承杨澄甫老师的启迪和教诲,不敢说有多 大心得,不过,七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正因坚持不懈,认真练习太极拳, 增强了我的体质。

  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 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要练 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提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几 个方面。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 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 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 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 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 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 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 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 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 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 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 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 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 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 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 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 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 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 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 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 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 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 ,就 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 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兹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 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 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 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 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 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 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 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 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 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 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 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 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 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 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 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 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 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58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