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发劲只是太极拳中刚的一面,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
练习陈氏太极拳分两个阶段
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氏太极拳对各个

在定势时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运动时再按照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和手足运行的路线进行练习,可以导致内气出入丹田,按照具体不同的动作变化,动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陈氏太极拳的要求比较严密,初学者往往会顾身不顾手,动作不协调,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是动作中产生了“丢”和 “顶” (过者为顶,不过者为丢)。陈氏太极拳要求按其运动规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运动中产生了丢和顶,就直接影响了内气的运行。所谓下功夫,就是不辞劳苦地走拳架,细心揣摩,对照遵循法则,逐渐缩小运动当中的“误差”。运动误差越缩小,内气的流量就越能增大。并且受到的阻力减小,动作能够按其法则基本协调,内气既可以贯通了。
动作基本协调,内气能够贯通,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度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 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意识指挥, 内气贯通使肢体较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到此阶段,练习陈氏太极拳一些要求和法则已经是不思而得,不会出现明显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和运动误差。但这种体系在技击当中还不能完全适应,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乱套,因而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 “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内气源于脏腑,行于经络,布流周身,这是人体的自然生理现象。练习陈氏太极拳要维护、掌握和利用这种规律。内气本身是十分脆弱的,动作中出现丢和顶,内气便受阻。内气输送到经络,由经络渗透传导到肌肉,肌肉 ,就是采用陈氏太极拳的锻炼方法,使脏腑产生的内气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否则,练习时不明其理,不知道遵循法则、克服丢顶的弊病,仍用拙力。轻者练习感到别扭,影响内气的贯通,拳术水平不能进益;重者将会导致内气回流,使器官负载,影响脏腑的正常活动。有人练习后感到胸闷倒饱,皆为内气回流所致。
古拳谱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内气与肌肉的关系如同雷管与炸药的关系。雷管本身没有多大爆发力、爆炸的主要力量是炸药、可是炸药没有雷管来引爆不行、不按适当的比例也不能充分发挥炸药的作用。练太极拳时出现丢顶、肢体互相矛盾、力量互相抵消、内气不贯通、发出来的劲为零断劲、就如雷管和炸药的比例不适当、炸药不能完全引爆。

在对抗技击当中,对发劲的时机和部位决不可忽视。在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将劲在最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 (编排 台北/李启华2002/4/4)
图注:图一、老师透由「手的语言」,调整学生姿势,使其周身内气通顺、自然,不丢不顶
图二、陈小旺老师拳照
图三、陈小旺老师拳照「掩手纮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