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习练中的错误及纠正方法(正文)

太极拳习练中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本人习练陈式太极拳多年,通过学习研究,发现现在练习太极拳的同道,无论在心理、生理及方式方法上均存在着很多不足或错误。...
  
  本人习练陈式太极拳多年,通过学习研究,发现现在练习太极拳的同道,无论在心理、生理及方式方法上均存在着很多不足或错误。为了太极拳活动更广泛地普及,笔者就此谈一点个人之见。

首先是头部的训练。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都讲“虚领(灵)顶劲,头劲悬”,这些都是历代太极先贤的心得体会之概括。但我辈中人对头部在练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众人认为太极拳不能技击之“高论”。其实掌握头部训练要领,方法非常简单,只要下颔水平略微平移后靠,即达到领直项竖之功,而且百会穴自然有下陷之感,而不是一些“大师”们所谓百会上顶。由于下颔的平移后后靠,导致头部与身体(脊椎)形成整体,按照中医经络理论,气通督脉及后脑则不难。同时下颔的平移后靠,在搏击中对整体身法的移动速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妨试验一下,受试者坐在沙发或者小凳上,一人双手用力按住受试者的头部,只要受试者做到下颔平移后靠,就可很自然地自如起落,而不受对方施加之力的阻止。读者不妨一试。

再谈太极的含(函)胸与拔背。本人在开始习练太极时,老师也曾讲过要含胸拔背,可究竟处境样做,老师也是含糊答非所问。直到练了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含胸拔背之方法。即:让习者仰面躺在床上,双手抬起在胸前方与身体成垂直线。掌心相对或外撑,此时,双肩略用力向上,只要后背(脊椎)两边肌肉着床,而不是后背双肩胛骨头床,即已做到“含胸”。此时的胸大肌、肩部(斜方肌)均自然放松且富有弹性,此即含胸同步肱背。所谓拔背,是背部自然向双肩膀头方向拉拔,后背成弧形,此时即含胸拔背。但仅做到以上几点,仍然达不到拳论讲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境界。因为人体是一部高度精密且复杂的机器,任何一部分做得不正确,都会妨碍整体力的发挥。比如头部的平移后靠、肩部(斜方肌)的松沉导致背阔肌的绷出,肘部的横撑定位,手部劳宫的抟气,及含胸、坐腰,胯部的拉伸量,膝关节的定位,脚部的抟气形态导致踝关节至腿的筋腿同步膨胀,同时呼吸在运动中始终在小腹部位(即气沉丹田)等。当真正具备整体力后,随便一动拳或腿,即具穿透力。笔者在训练实践中,让学员拿了个脚靶(约35~40厘米厚)放在胸部或腿部,让习练半年以上的学生随便打一拳或踢一腿,对方即一股强大的力量透过脚靶而作用的身体上,且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以上仅是笔者对太极拳练法及拳论的体认,供同道共研之。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53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