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正文)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推手旧名打手,含义较为广泛,为适现今读者之习贯,本文也改称推手。早期推手程式比较简单。武澄清(1800年—1884年)在《打...
  
  推手旧名打手,含义较为广泛,为适现今读者之习贯,本文也改称推手。早期推手程式比较简单。武澄清(1800年—1884年)在《打手论》中曾有记述。他说:"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搂;此用按,彼用搂;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并注‘搂’本音楼,牵也……俗音吕。”武澄清的《打手论》不仅记载了打手的程式动作、练习方法,还可从中得知太极拳的专用名词“  ”字那时有,尚用“搂”字来代替。
  在“老三着”的基础上,武派太极推手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在理论方面,武禹襄、武澄清、武汝清、郝月如、徐震、郝少如、闫志高、陈固安、姚继祖等先生都有著作,尤其是武、李两 家以及郝月如等前辈的打手理论、早已成为太极拳界共同财富,为众多习者所推崇。其次是推手的形式,根据实战时步法需要灵活多变的客观存在,将一进一退的步法衍化为进退各三步半。后来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了推手和大 。陈固安先生在太极缠枪的启发下创编出多种缠手,增加了四斜大 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武派太极推手的。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一下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为多,其他推 手程式和要求,可参阅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有关章节。
  武派太极活步推手的程式是懒扎衣为基础,糅合云手、倒撵猴等拳势组合而成。下肢的攻防运用主要是棚、 、挤、按四手,因此必须遵照《打手歌》“棚 挤按须认真”的要求,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每一手都要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开合迎送,随曲就伸,神贯两膊,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皆须灵活自如,中节合拍。
  下肢步法是进退各退三步半。初习时为了练习下肢的沾连粘随不丢顶功夫多为合步。如甲右足在前,乙则左足在前。甲右足在乙左足外侧。甲进步先进右足,再进左足,踏在乙的右足外侧;甲的第三步右足要踏在乙的裆步中间。第四步是左足跟半步,落于右足后侧(如搭手时左足在前则先进左足,依次再上右足、左足,方法同上)。退步一方是先退后足(设为右足),依次再退左足、右足,第四步左足仅后撤半步,成左虚步。
  这种进退步法看似简单,其内涵却十分丰富。现摘要述说一二:
  1。两 腿进退步距以能保持自己重心稳定为宜,不可过大过小。横距以本人两胯宽度为准,两足不可落在一条直线上,以免影响步法稳定。进退根据对方动势,略缓随;切勿单调地直线进退。
  2。行进要保持一定水平,不可忽高忽低。向前一步扣脚 要低,几乎是擦地而行;出脚 劲点在脚踵,落步则似踩物;退步略高,支撑腿要松柔,身躯重量要落在足心涌泉,与地相吸,如同长在地上一样。
  3. 两腿要分清虚实,然而“虚非全然无力,有预动之势;实非全然占煞,含上提之意。”虚中含 实,实中有虚,左右相系,互为主辅,保持自身中心稳定,力矩平衡,步法合度,进退有方,周身才会自然协调。
  4. 要气沉步稳,举动轻灵,进要迅捷则人在不知不觉 中,而我已至,避其锐而击其虚,迫彼“退之则愈促”;安静则自守稳 固,转折虚无,令人“进之则愈体体长”,找不着实地,而不知所攻。外形虽有进退之分,然以进为主, 进中含退;退也是进,退中隐有进机,虚实变换,随心所欲,务要占住有利地位。将要发人,步须暗进,一寸为先,整体 协调。
  以上所 述是活步推手中对上下肢的要求。由于武派太极深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阴阳为本,中庸为用,均匀、平衡、整体等观念贯彻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50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