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元
太极拳的全面、系统训练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练习者的竞技能力和水平。训练的内容包括:“自制功夫”和“制人功夫”两大部分。“自制功夫”的练习着重于增进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形态的改善,发展运动素质,使身体进入一种良好的预应状态——“太极状态”。“制人功夫”的练习刚注重技击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提高,使之达到纯熟、运用自如的程度。传统的太极拳训练体系总结和积累了十分丰富和有效的练习方法和手段,首先我们要将这些训练方法进行整理、总结和系统化,使每一练习方法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定位,同时我们要大胆引进现代体育项目的先进训练方法和理论,提高太极拳训练的科学水平。由于不同的练习者有其不同的练习目的,有的只想做一般水平的提高者,可着重于自制功夫和“太极状态”的练习,也可能加太极拳套路比赛和一些规则限制较多、对抗程度相对较低的太极对手对抗交流式比赛,训练的程度以适中为度。而以提高竞竞赛能力为目的的练习者,应着重全面的训练和提高训练强度,积极参与开放和对抗程度强的推手比赛和散手比赛,以此作为提高训练水平的动力和检验竞技水平的标准。
一、太极拳的自制功夫与训练
太极拳自制功夫的练习,是围绕着“太极状态”的形成、维持和提高而进行的。练习时要求由外及内,然后由内及外,内外合一。太极拳的自制功夫包括了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气导体三个主要练习内容和层次。“太极状态”是产生太极拳专项素质和技巧的硬件,“太极状态”的质量与特点,直接影响着专项素质和运用技巧的质量与特点。在周身一家、内外高度协调的基础上,时时处处保持弹性和压力不丢是太极拳的基本状态和特点。像一个充满气的轮胎富于弹性与压力,这就是所谓的“太极状态”。
“太极状态”的形成从以意导体开始,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特定的身形调整,如五把弓调节和对拉拔长等,使身体调节成一理想的模式,为下一步内气的聚合和运行创造条件,这一过程就像轮胎的制造过程;以体导气,就是通过正确的身法调节,引导内气有序地聚合和分布,如“气沉丹田”、“气遍身躯”和“气势饱满”等,这一过程就像为做好成型的轮胎注入气体而产生压力;以气导体,就是在以上两个环节的调节基础上,以意导气,一旦丹田为原动中心产生内气的激荡,从而带动身体和“气势中心”的运动而做功。
(一)以意导体的调节和练习
太极拳的“以意导体”,即在意识的主导下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进行身形的调节,也就是太极拳的身法调节,是练习太极拳的入门功夫。太极拳的身法调节要求涵盖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提顶吊裆”、“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松腰圆裆”、“沉肩坠肘”、“开胯屈膝”、“坐腕舒指”、“旋踝转膝”等等。可惜这些要求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和一般的描述上,对各身法调节之间的联系等,未有理性的解释,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往往使练习者无所适从甚至望门兴叹。只有在清晰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保证。首先,我们应对整体的身法调节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将身体各部分的身法调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结构上拼成一张总图;然后要深入了解各身法调节的内涵(如功能作用等)和调节方法及标准等;最后是掌握各身法调节之间的组装和总装方法与要求,并总结出相应的练习方法和检验标准,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和高效益的生产流程。
太极拳的身法调整可以用传统的“五把弓”原理为依据,建立起一个理想的身体模式。这一身体模式不但能够将众多的身法调节要求(零部件)有机地联系起来(组装和总装),而且能够清楚解释身体各部分的调节方法以及有关的功能作用、标准和要求,而且能够清楚地说明各有关的身体部位经过调节之后,其各自与其他部位的纵向及横向、由内而及外等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间的机理和要求,这样才能建立完整、清晰、准确的身体模式。

建立理想的身体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把人体各部分调节成由躯干和四肢共五把弓组合而成的一个统一的弹性体。在意识的支配下,以脐后的“命门穴”为中心,为躯干为主弹性体,由近端环节到远端环节,通过各关节的柔性连接,使四肢成为躯干主弹性体的有机延伸,使五把弓形成五弓合一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身体姿势模式(图1)依此模式去调节身体姿势所产生的预应力,就像调校琴弦和拉紧弹网所产生的弹性力一样。对此,著名的太极拳家沈家桢有过精辟的论述:“练太极拳身肢必须放长,以加强全身的弹性;有了弹性才可以进而成为掤劲。这就是说,掤劲生于弹性,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太极拳身法的调节过程,也即是以意导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单使躯干和四肢关节拉长而产生出整体的弹性力,更为进一步的技术要求“以体导气、以气导体”提供了优良的载体,为产生“太极状态”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能否正确、熟练地掌握太极拳的身法调节要求,可以说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指标,不明此便不明太极拳。
1.躯干主弓调节练习

躯干作为主弓,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其自身调节及其如何统带四肢弓的调节,在整个身法调节练习中至关重要。
动作要求:整修躯干主弓的身法调节,可分为沿着脊柱纵向的调节和沿着躯干横向的调节两大部分。首先,我们从调节前躯干的侧面图(图2),可以看到劲弯、胸弯和腰弯三个自然生理弯曲。调节时,我们先用意将脐后处于腰弯处的“命门穴”逐步后撑,使腰弯慢慢变浅,并以“命门”为中心,沿着脊柱产生上下运行


对于主弓的这一调节,因各流派要求以及个人体会不同,在调节幅度和强度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武式太极拳不单要求“百会”与“长强”上下延伸对拉,而且在直线延伸的基础上,有前后之势;而陈式太极拳则要求尾闾调节至垂直向下,甚至保持轻微后翻,但又以不明显突臀为度。可以说,躯干主弓这一纵向的调节角度是因应不同的技术特性而有不同的,而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以保持主弓整体的弹性和强度为原则的。
躯干主弓的横向调节也是以“命门”后撑为原动力,调节之力沿纵向运行的同时,也以脊柱为中线向躯干两侧横向运行,由两肩水平连线中点“太椎穴”向两肩横向延伸的调节力,成为连结主弓与上肢弓的关键。“大椎”与“命门”后撑的调节一致,与向两肩横向延伸的力共同作用,在胸背之间做左右横向和微向前合的弧形调节,形成“含胸拔背”之状(图6)。

另个,“命门”向后调节产生的横向延伸力下行至两胯,产生“开胯圆裆”等身法调节(图7)。在腰胯横向调节产生的延伸力,也就成为主弓与下肢弓联系的关键。罗基宏先生曾十分贴切地以桥梁建设中双曲内拱的力学原理(图8),解释太极拳躯干主弓纵向和横向调节后所构成的理想力学结构,这一特殊的结构不单能产生理想的弹性力,而且能承受多个方向的压力。
主弓纵向调节练习方法一:两脚与肩同宽站立,将一手背贴于腰弯“命门处”(图9)。集中精神,用意将“命门”逐渐后撑调节并与手背加大对抗之力,慢慢体会以“命门”为中心、沿着脊柱上下运行的两股力,直到产生“提顶吊裆”的状态。这里要特别提醒练习者,“提顶吊裆”是主弓纵向调节后的最后表现状态。
检验方法:在自然站立状态下,施加一外力从“命门”向肚脐方向前推时,力量会轻易向前穿透使腰弯加大,使躯干的力量在腰弯处屈折(图10)。如“命门”后撑后,再施加相同的外力,此时主弓的延伸张力将外力作上下纵向的引劲,而不会在腰弯处产生向前的穿透力(图11)。此检验方法也适用于颈弯、胸弯和整体脊柱等部位,关键在于检查整条脊柱有否调节成为一个统一的弹性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