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一)(正文)

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一)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从戚继光《拳经》到陈王庭的太极拳                        蒋家骏  编者按:  太极拳,因其特有的缓...
  
从戚继光《拳经》到陈王庭的太极拳
                        蒋家骏

  编者按:
  太极拳,因其特有的缓慢运动形式,在近几十年已逐渐成为中老年人活动肢体、强身健体的运动,并越来越受到更多中老年人的喜爱。据有关部门测算,中老年人占太极运动人口中的约百分之八九十。太极运动已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种很好的运动形式。
  但现在,有不少从事太极运动的人却误将以太极拳的套路运动形式当作是练功夫的过程,殊不知作为拳术的功夫研练与作为健身运动的太极运动不完全是一回事,而致有些不明拳术与健身运动之区别者感叹怎么练太极10年却不能用。我们觉得有责任让太极爱好者了解作为拳术的太极拳训练与太极健身运动之间的区别,让太极爱好者自己选择运动目的。
  太极拳形成之初成为拳术一种,与其他形式的拳术并无根本区别,不离攻防格斗的功力、素质、技巧技法的训练运用。
  近年,有太极运动爱好者对继承太极拳的研习者研习传统武术的攻防理论实践嗤之以鼻,这大可不必。也有一些对太极拳理解肤浅者发出“太极拳能用吗?”(认为太极拳非武术)的议论。这反映出许多太极运动爱好者和从事武术运动的一些人不了解太极拳与太极运动之间的区别,不清楚“太极拳”与“太极运动”这两个名称的涵义之分,以及在运动意识与运动内容的不同之处。

  现有的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整理研究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学习研究各家拳法,经过实践验证,去芜存精,创编拳经三十二势。从中不难看出戚继光拳学方面造诣十分高超。
  戚继光一方面有自己的学研成就,一方面仍在不断地进取和学习,他向俞大猷学习过棍法,向唐顺之学习过枪法。他这种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究和整理武术技击、套路起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我掌握的大量资料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就有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庭(1600年—1680年)。陈王庭又名奏庭。据《陈氏家谱》记载:“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在陈王庭的遗词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庭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套捶(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炮捶一路。单是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之多,《拳经》歌诀理论均被采用。
  陈王庭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和戚继光出身同是行武,接触的武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陈王庭在整理武术技击上,显然受到戚继光很大的影响。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是结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去
粗取精,精心构思,择三—卜二个势子编成拳套,作为士卒训练武艺提高技击的“武艺之源”。陈王庭从中吸收了二十九势之多,编人太极拳套路。陈王庭创七种拳套,除了吸收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之外,其他的拳种吸收了哪些已不可考证,但从七套拳路的势名之多,可见吸收的古今拳法是相当多的。根据《陈氏拳械谱》、《文修堂拳谱》、《两仪堂》等拳谱,拳法方面还有“散手”的“红拳破壁”和“短打”的“迎风炮捶”,也有专修擒拿卸骨的“金刚十八拿”,跌法的“沾衣十八跌”,可见当时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很全面的。值得说明的是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也见于《陈氏拳械谱》;拳谱上说:“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另有“盘罗棒诀语’则说:“古刹登封少林寺,堂上演武五百僧,破壁红拳技更精;……要知此棍出何处?盘罗流传在邵陵(邵陵是少林寺的音传)。“《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明人长服束腰,演练拳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行拳。戚氏《拳经》起势“懒扎衣”,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日视左前方。称为“懒扎衣”者,表示临敌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
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为起势,陈王庭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编制拳谱(即拳式名称)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继光《拳经》文辞。因此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而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所采的其他拳种是相当多的。从双人打手(今名推手)和双人的粘剑、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载;在当时现存的各家拳种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庭独创性的训练的竞技方法,解决厂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击剑、刺枪技术问题,这也是在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庭《拳经总歌》(此指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拳谱》、《陈氏太极拳械谱》)的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较技接触之处,运用搬、捋、横、采、钩、棚、逼、揽的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基本原则,发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战略、战术),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七种套路的特点和方法。对于太极拳技击的训练方法,陈王庭显然受到了戚氏《拳经·捷要篇》启发。从“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这些话,陈王庭怎样去实施?是要经过一段学习、吸收、消化阶段研究之后,创造了太极拳打手和粘剑、粘枪,才能解决戚氏这些话中具体的训练方法。
  陈王庭的《拳经总歌》七言三十二势,是太极拳早期的古拳论,是总结戚氏《拳经》发挥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太极拳攻击与防御的战略战术,所以为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太极七个套路图诀和戚氏的《拳经》三十二势图诀文理加以对照(如《拳经总歌》中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而《拳经·捷要篇》中说:“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诸势可降可变。劈打推压要皆依。”)这样就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理拳法方面怎样吸收戚氏《拳经》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庭并不满足于吸收戚氏《拳经》和当时各家的拳理拳法,而是在实践当中不断再认识,进一步地研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陈王庭在拳理拳法上的独创性的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不仅指的是两人手臂互靠,而是双方接触的部位,用打手的方法,运用沾粘连随,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术,通过严格的战略战术和正确的训练,反复实践,不断提高技术水准,达到“艺高人胆大”
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太极拳技击术的高级阶段。
  综观陈王庭流传下来的武术资料,他在实践研究整理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创造性的成就。
  (一)创造了双人打手击技的方法
打手(陈家沟旧称“葛手”或“打手”,今称“推手”),是太极拳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打法只讲打,不讲摔。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地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练习,但各有专攻。唐代有南拳北腿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当时名手如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鹰爪王”之拿,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或象征性的“对打”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血的验证,也由于实践不足或者虚练单势,很难掌握提高技击水准,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法在数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竟无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创造的太极拳扪·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核心内容,练习皮肤触觉和体内感觉的灵敏性,在心静 的训练中对视觉、听觉综合了踢、打、拿、跌等技法,而又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反关节,而是着重于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陈王庭创造的这种打手方法,在当初技击性是强烈的,斗争性很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同时由于踢法的伤害性较大,以后只采用了跌法的衬、套中的管脚法。
  太极拳打手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的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的方法,并在我国武术的技击方法(踢打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手。
  陈王庭所创造的太极拳打手,解决了戚氏在《拳经·捷要篇》中所言“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而未能提到具体训练方法的问题。
  (二)创造了蓄发相变,粘随不脱的粘剑、粘枪
  陈王庭根据太极拳打手时对练习视觉、听觉、触觉训练的方法,继而创造丁太极剑法中双人粘剑,运用击、刺、格、洗诸法相粘互刺和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庭独创性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刺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击刺的问题。练习太极粘枪时(有八枪、十三枪)缠绕进退,疾若风云,拦拿封闭,掷刺发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刺枪技术的途径。
  (三)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和主张作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见于老子、庄子、孟子诸人的著作中。
  陈王庭把武术中的眼、身、步、手法的协调作用用“导引”、“吐纳”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太极拳成为练意、练气、内外统一的拳术。在行功走架中,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要求,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创造。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够在行功走架中进行骨节和肌肉的活动,并能够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量,也能够在行功走架时汗流而不喘息,拳势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气定神闲”。
  (四)螺旋缠丝公转自转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经络学说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太极拳动作要求采用螺旋缠丝式的公转自转,主张“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心,适当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所需要的运动;要求全身放松、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轻轻运行,等等。这些也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明末清初间,陈王庭吸取戚氏《拳经》拳理拳法并汇合众家之长而创造的陈氏太极拳,由于时代需要不同,当初太极拳是重于技击性的。拳路中有腾空连续上踢的“踢二起”,摆脚跌叉的“一堂蛇”,震足发力的“演手红拳”又名“火焰攒心”,扑前扫后的“鬼蹴脚”,有扑腿下腰以面部掠地面衔起地上铜钱经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极为柔软的动作等。由于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用了螺旋缠丝式的圆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加大了爆发力量,这种结合,目的虽为技击,但它本身就包含着强身健体、疗病养生的因素。
  一切事物总是随着年代、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着的。随着时代的进展,陈王庭的太极拳,既有继承典型的一面,也有创造发展的一面。
  一百多年前,由于火器的进化,冷兵器、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小,促使武术家们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因此,太极拳家开始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这是太极拳从技击转向强身健体的启蒙思想。
  运动量较大,难度较高的武术动作,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是锻炼有素的武术家到老年期也是不能适应的。这是太极拳动作上必然要引起变化的另一发展规律。
  陈王庭创造的七路拳法,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年—1853年)、陈有本这一代,原来108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一路和炮捶一路(现称陈氏第二路);并且从这一时期起,陈氏太极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随后又出现各种流派的太极拳。
  如上所述,在一百多年前,太极拳的发展着重在技击方面,而近百年来则向技击、竞赛和强身健体三个方面发展。
  随着师承传习目的和个人要求的改变,太极拳武术的属性有继承,又有创造,派中衍派,流上分流,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成为各取所需不同目的的太极流派。
  各流派的太极拳,各具特点和风格,架势虽有繁简大小新老的不同,但其训练原则均主张由松人柔,运柔成刚,要求达到刚柔相济。这些新创的各流派太极拳都是经过诸前辈在实践中勤学苦练,下过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几经修改而后定型的。因此只要能遵循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都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强身健体和练习技击等不同的要求。太极拳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这种广泛的适应性。
  陈王庭的太极拳,时推古今,地及南北,学综各家之长,理容兵家之道,运用粘粘连随、不丢不顶,法叙眼、身、步、手,技举踢、打、拿、跌,上下前后呼应,八面迎敌,包罗万象,而势势莫不是拳技精髓,尤其是一无封建迷信玄学,二不故弄玄虚,这对一个距今三百多年前处于封建社会的人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37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