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体味太极拳的[中](正文)

体味太极拳的[中]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太极拳要领中经常提到“中”,如“立身中正安舒”,“闪开正中得侧中”,“搂膝拗步斜中找”,“退...
  
            
  太极拳要领中经常提到“中”,如“立身中正安舒”,“闪开正中得侧中”,“搂膝拗步斜中找”,“退步跨虎闪正中”等,可见在演练太极拳时,“中”是非常重要的,但系统地研谈“中”的资料很少,笔者结合自己习拳的体会,谈谈对“中”的理解。
  “中”即人体的中心轴线,处于头顶百汇穴至会阴向下延伸直至地面的连线,中轴线能否保持中正是衡量—个人身法好坏的重要标志,正如树的躯干歪曲肯定不是一棵成才树一样。—卜面拟就守中、用中、取小、人中等几个方面来谈。
              守中,立身之本
  守中,即:守护自己的中线,中线不失视为不败。据传杨澄甫先师之子杨守中的取名即来源于此。在拳架小:卜线不能歪斜,在交手中要采用侧闪、后撤等整体移位方式保持中线不失,举三例说明:
  1.假设敌方以右拳迎面击我中线部位,我当乘其力已出未到之际,左脚速向白身左侧移动半步,右脚紧跟十步,避开其锋芒以护中线。应用此方法,关键在于移动时掌握火候,倘若敌方拳脚未到我即躲闪,敌力呗fj必因之而变化,倘若躲闪过迟,则必被击中,太极拳搏击的特点与妙境往往在于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当,这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2.假设敌方以双手摆拳击我左右耳门或左右双肩,我迅速退步抽身避开敌之锋芒,退步不可直退,先左后右,上下一致,倘若两腿动作慢而上身动作快,必然形成上体后仰之状,虽未被击中,亦将中心暴露与丢失,处于此境地最易为敌乘隙而人。
  3.正确的间架即守中之势,全身各部位以中线为轴,上下—致,内外合一。例如太极拳的“懒扎衣”左右式,左手上抬,左脚在前,右手在后,成丁八步,两掌侧立相向,五指撑开,身体成斜面,两手各有分工,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两手各护身体半面,兼护中线,可护可打,攻守得当。攻守中掌握分’寸,不温不火,无过不及,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前后左右,反转照应,退即是进,进即是退,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
             用中,发力之理
  用中,就是力从中线发与化,以中线为全身合力之轴线,调集各部位之力集中于中线,并由中线处发动,由身体某一部位发出,这样的力为整体力。在推手与散打中,一切力,不论是开、合、刚、柔、惊、弹、抖,螺旋,爆炸等力皆以中为基础,尽量向中心靠拢。
  如搬拦锤,先将手拉到腰胯旁,然后脚蹬地,由中线向前出击。有些出击的动作虽未向中线靠拢,但并未脱离中线制约,比如“双峰贯耳”。
  例如,敌方以重拳击,我以手接住敌手,点上一紧,随即一松,卸敌于瞬间,闪开正中得横中,即我占磨脐,他占磨盘。
  假设与敌方推手,他单手按在我胸上,向前发力,欲将我推出,乘其力已㈩尚未全部到达时,我中线带动身体向一侧折叠,使其力落空,随即粘着发向敌方。中线的应用力·式多种多样,八须在练功时,时常想着中线,闩久自见成效。
             取中,破敌之术
  前面说过中线是人身力量最易集结之处,但也是最脆弱最易受打击之处,打击敌方中心,既可使敌方受创又可以破坏其身体平衡,把中线作为打击目标,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取中的力‘式有许多种,既可取正中,也可取侧中,还可取后中等。如手臂劈击头顶,直击面部胸窝,横勾耳门,脚踢裆腹。倘若处于敌方一侧,可打击其大臂外侧,软肋外侧,若处寸:敌后背,可打击其侧后脑、颈部脊椎、尾骨。但是在实战时,敌我都在运动中,动作态势瞬息万变,欲盯一处出手实为不易,故在搏斗中不考虑我打击具体部位,只须向其中线位置进击便可以了。
             入中,取胜之道
  人中,是步踏敌方中门,进步夺位,城池掠地。在推手与散手中,我突然顺势进步,一脚穿裆,另一脚紧随其后立于敌方中门之处,敌无立足之地,身体必然跌出。假设推手时,敌双手按我胸部,我两手从下向上将敌棚化,使其落空,随即我一脚步踏中门,穿裆夺位,将其发出。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太极拳技击十要
    下一篇: 吴图南论剑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37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