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1933年创建于广州,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03年,华南师大隆重庆祝她的70大寿,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而太极拳国际论坛则是压轴大戏。
2003年12月27-2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武术协会主办的“2003年太极拳国际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原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徐才,世界华人协会会长、国际篮球联合会主席程万琦,以及陈正雷、杨振铎、马海龙、吴文翰、孙永田五位各太极拳流派重要代表人物和著名冠军教练曾乃梁出席了论坛的相关活动。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继承、发展、健康、休闲——21世纪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健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生活主题,运动、健身、休闲是21世纪体育的发展趋势,也是21世纪生活的新概念。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众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就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作用、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国际化的太极拳传播与推广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同时也邀请著名传统太极拳名家和冠军教练曾乃梁分别进行了传统太极拳和太极拳对练的表演交流及专题座谈。名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切磋技艺,交流感情,共商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大计,是太极拳界的一大盛事。徐才先生说:“由高校组织这样的国际太极拳论坛是一个创举。”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利用太极拳资源,促进国际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创建以太极拳文化研究和交流为宗旨的国际化合作关系,配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华南师范大学于12月29-31日还举办了 “高校传统太极拳研习班”,名家们分别介绍了五种传统太极拳的源流及技术特点,并且教授各式传统太极拳简化套路(休闲十六式),曾乃梁先生进行了太极拳对练项目的教学。共有60多所高校的67名学员获得了由杨振铎、陈正雷、吴文翰、马海龙、孙永田、曾乃梁六位名家亲笔签名的结业证书。
本次论坛圆满结束了,期间的许多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程万琦和传统太极拳名家
2002年,世界华人协会主席程万琦曾专程到北京约见杨振铎、陈正雷、乔松茂、李秉慈和孙永田这五大流派的太极拳名家商讨成立世界太极拳总会之事。程万琦先生曾任国际跆拳道协会副主席,为跆拳道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如今他作为国际篮联主席却总是把中国的太极拳发展放在心上,太极拳的魅力由此也可见一斑。此次太极名家聚到广州,程先生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2003年12月27日,程万琦与传统太极拳名家杨振铎、陈正雷、吴文翰、马海龙、孙永田一起在华南师大共同商讨太极拳发展大计。
程先生谈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的功效,为更好地让太极拳为人类健康服务,必须大力推广太极拳,使太极拳像篮球、跆拳道一样家喻户晓。五大门派代表人物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及看法。陈正雷先生讲到太极拳的健身功效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美国有很多专家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太极拳运动与骑自行车、跑步等运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比其他运动的健身效果要好。孙永田先生说21世纪是绿色健康世纪,人们越来越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在许多有氧运动中,太极拳倍受人们关注。因而要出以健身休闲为主体的太极拳教学片。杨振铎、吴文翰、马海龙先生也谈到要加强太极拳的宣传,表示愿齐心协力共同为太极拳事业出力。
六个博导打工 六大名师助阵
张志勇,华南师大硕士生导师,武术运动员出身,国家级武术裁判,本次论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张志勇认为,近年来太极拳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目前太极拳资源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理论体系也并不是十分健全,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给大家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将来要把太极拳资源文库建立起来,这也是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提出的要求。
如今,武术是民族体育学科的主干学科,人们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徐才先生曾说:“太极拳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切入点。”张志勇认为,太极拳也是民族体育学科建设的最佳切人点,为此,他们积极促成了此次活动。
华南师大从上到下对这次活动都非常重视。杨文轩,华南师大党委书记,也是全国唯一的体育专业出身的大学一把手;胡晓明,中国体育人类学创始人;周爱光,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卢元镇,体育社会学专家;马明达,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邓树勋,人体科学专家。这六位都是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博土生导师。加上此次论坛请来的陈、杨、武、吴、孙五大太极拳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陈正雷、杨振铎、吴文翰、马海龙、孙永田和著名的冠军教练曾乃梁,哪一个都是大名鼎鼎。会议期间,大家给足了张志勇面子,一切听从会务组安排。做报告、太极拳表演、培训学员、座谈、拍录像等等一系列活动排得满满的,说好时间没有一位晚到,而且尽心尽力。杨振铎先生已近80高龄,照样早晨5点多钟起床参加广州文化广场的太极拳晨练活动。难怪胡晓明先生说:“志勇,你厉害啊。6个博导给你打工,6大名师给你助阵啊。”话是玩笑话,可也反映了各个学科的专家们对太极拳发展的关注。
几位专家名家都是大忙人,聚到一起很不容易,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说:“是太极拳的力量让我们大家聚到一起。”学者名家尚且如此,组织人员更是全力以赴,武术专业的牛小梅老师成了专职司机,开着自家刚买的凯悦轿车接送与会人员,饭都吃不踏实。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促成活动圆满成功。
女军人和她的院长弟弟
周兰生供职北京军区某部,太极拳爱好者,此次专程赶到广州向各位名家请教,他的弟弟就是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周爱光。近水楼台先得月,周兰生自然是从弟弟那里得到的消息。“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次在广州她和冠军教练曾乃梁的大女儿住在一起,两人很投缘。周兰生早听过曾教练的大名,对其弟子高佳敏、陈思坦十分佩服。她练太极拳只有两年,但是对太极拳的感情却非同一般。她是在一次手术后听了朋友的意见开始练拳的,起初还有点不情愿,觉得太极拳练起来太慢,,和她开朗明快的性格不合拍。谁知一练上就放不下了。越练越觉得太极拳的内涵很深,真的是学无止境。论坛期间,她累得不善,主要因为太“贪心”。五式太极拳名家的培训她哪个也不想落下,终于把自己累病了。周爱光对北京的姐姐很是关照,向各位名家力荐姐姐,其实姐姐天性热情,人缘极好,早把名家们“打通”了。周兰生提起自己的院长弟弟十分自豪。周院长曾在部队乒乓球队负责,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当时在班里年龄比同学们都大,任班长和团总支书记。大学毕业后考研究生考了个全国第二,那时他就想出国留学,可是只有一个名额,便留校任教。两年后,再次应试研究生,这回考了第一名,如愿以偿到日本留学。日本的学校在亚洲只有两个奖学金名额,周院长便是其中之一。11年后,已是博士后的他回国发展,他没有选择北京,而是落户在广州。这次国际太极拳论坛在华南师大举
行,他责无旁贷地全力支持。
孙永田提议别叫“大师”
孙式太极拳名家孙永田不得不放下他的几百人的企业,到广州参加太极拳国际论坛,本来年底是企业最忙的时候。孙总人很随和,可就是有一件事让他总觉得别扭,就是人家叫他“大师”。“咱以后能不能改改,别叫大师,就叫老师挺好。其实大师这词本身并无贬义,造诣到了一定的深度才能称大师。一是我当不起;二是前几年有的所谓气功大师扛着大师之名到处行骗;三是现在武术界自称大师的人太多了,真真假假的,这词都变了味了。”孙总这么一说,大家都一致赞成。孙总认为当代的师徒关系也应该变变了,就像老师和学生。如今的老师对学生也都是倾囊相授,留一手,那都是老观念。
几天来,孙总和其他名家们一样,日程很紧,也很累,但是心里却很放松,不像在北京,无论是不是在公司,这心里总不踏实。几百人的企业,职工的生老病死、年轻人谈恋爱、两口子闹矛盾,他都得操心。孙总的家离单位不远,下了班人们也可以随时到家里去找,睡到半夜,单位的加油站有什么动静他都要爬起来看看。现在远在广州,想看也看不到,索性踏踏实实参加活动。
孙总在培训学员时十分尽心,除了教套路,还讲讲小擒拿,学员们颇有兴趣,该吃饭了还拉着不让走。
孙总说:“人家大老远来学拳,能多教一点就多教一点。”
恩爱夫妻老来伴
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铎先生在几位名家里年龄最大,辈份也最高,连吴式太极拳名家马海龙先生都要叫他“师爷”。因为马海龙的太姥爷全佑曾和杨禄禅和杨班侯学过拳。杨振铎和马海龙先生这次都是携夫人前来,看他们老两口互相照顾,让人很是羡慕。不过,忙中也会出乱,两位先生在活动期间都丢了一次夫人,都是吃饭的时候夫人不见了。看杨老吃午饭时没见到老伴心神不定,忍不住要自己出去找,我急忙拦住,跑到餐厅外面一看,杨夫人正站在酒店大堂里左顾右盼地等杨老呢。等夫人落了座,杨老才踏踏实实吃饭。马老丢了夫人就没这么简单了,他笑着说“回去要跪搓板了”。其实马老在人前背后经常夸夫人贤慧。马老现在社会活动多,儿女们不在身边住,他一走夫人总是一个人在家,马老觉得过意不去,这次执意把夫人—起带来。本来嘛,他能踏踏实实为发展太极拳事业奔波忙碌,还不是因为有夫人做后盾。
杨老的大孙子如今在美国西雅图武术中心教拳,因为欧美的太极拳爱好者到那里学拳比较方便,这也是为他们提供学拳的便利条件。老两口每年都要到西雅图去协助孙子开展太极拳活动。
杨老说:“人到了一定年龄才觉得老伴真是不可少。在家的时候她照顾我多一些,人家总是把什么事都做在前面,我也不好意思,有时候主动做一些。出门在外就互相照顾。”前一阵杨老的腿摔了,夫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杨老说自己“身子骨比别人都大一号,腿坏了动不了,别看我这老伴小巧玲珑的,搬我这大块头还真幸亏她。她坚持练拳好几年了,身体很好,行动比我还利索。”
平时经常接触太极拳的名家,我们私下也经常感叹名家们都有一个贤内助。如陈正雷、孙永田两位老师提起夫人来总是感慨不己,现在生活好了,当年夫人们没少和自己受罪,真都是患难夫妻。所以名家们的功劳薄上都要记上夫人的功劳。
太极之家 后生可畏
陈正雷提起他的一儿二女就掩不住得意:“都还行,都还不傻。”这次活动,他的儿子陈斌也一起过来了,协助父亲辅导学员。大女儿陈娟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这次是父子女三人在广州小聚了一下。陈斌说他们家教很严,从小没少挨打。而且父严母更严,所以父亲教训他们时他们从不向母亲求情。现在兄妹都很有出息,看来“棒子底下出孝子”也不是毫无道理。陈娟现在广东省体育局工作,工作之余还带了两个太极拳班。当喇口家公司的老总找到她问能不能教公司员工练太极?需要多少报酬?陈娟回答得很痛快:“行!我不要报酬。”陈斌是兄妹三人中最有主意的,姐妹俩遇到什么难事都会找他商量。陈斌考上化工大学,没毕业就去了英国,现在一口流利的英文。这次活动期间,—个美国小伙子慕陈正雷之名前来请教,几经周折,在他们回去之前才找过来。陈斌先代父教拳,让小伙子感叹不虚此行。
冠军教练曾乃梁在武术界可谓赫赫有名,他带出来的太极冠军弟子是全国之最:林秋萍、高佳敏、陈思坦……他数次带领中国国家武术队参加世界比赛,仅从他手上升起的国旗就有30多面。如今,曾教练主动从教练岗位上退了下来,专心致力于太极拳的发展。他认为对于太极拳要重继承,更要重发展。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最近,他的福建华武功夫中心正式成立,现已有40个站点、1580位会员。退下来反而更忙了,他的大女儿曾卫红是他的得力助手。此次他应邀参加太极拳国际论坛,女儿也随同前来。名家演示时,小曾演示的父母创编的一套六手太极功引起热烈反响。曾卫红1988年考入福建省中医学院,1990年参加全国中医院校武术锦标赛,共拿了4块太极拳剑的冠军。随后去日本鸟取大学读了4年本科,又读了3年计算机软件的硕士。1998年在日本东京一家公司工作,在日本的12年中一直教授太极拳,并且制作了太极拳教学录像带。父亲在日本出版的著作都由女儿翻译、终审,如日语版的《六手太极功入门》《十式太极拳教学法》《十六式太极拳教学法》《十八式太极剑教学法》等。后奉父召回国。曾教练说:“我的三大弟子林秋萍、高佳敏、陈思坦都在国外,我和女儿说你得回来,国内也需要你们。她一回来我真省了不少心。”小曾如今任华武功夫中心俱乐部主任,又兼着日资企业的翻译,她的三大特长——日语、
计算机和太极拳都得到充分的施展。
从这些名门之后的身上,分明显示出太极拳的强大活力。
《中华武术》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