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浅说“太极点”(正文)

浅说“太极点”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月白风清,山泉淙淙,千丰先生凝神敛息,作完收势,轻拈银髯,迎风而立,飘飘欲仙。徒儿一清奉茶敬师,垂手侍立。 一清:先生经...
  

    月白风清,山泉淙淙,千丰先生凝神敛息,作完收势,轻拈银髯,迎风而立,飘飘欲仙。徒儿一清奉茶敬师,垂手侍立。

    一清:先生经常教诲徒儿说:“太极功夫由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没圈。浑身无处不是圈,以没圈为登峰造极。能否乞先生详加明示?”

    千丰:诺。太极点的功夫是太极功夫的极致。周身肢体松空到无的境界,不再是整体和局部的运动,周身活跃的是太极拳的细胞——点,也可说是达到了太极拳的上乘功夫与神明之境。

    一清:先生能否说说这神明的境界?

    千丰:修炼到神明境界,全身似乎是由无数太极点组成的,灵活异常。与人交手,任其力大手快,触身皆化,收之即倾,放之即出。动贵节短,点是最短的,敷、盖、对、吞,全在点上完成。承接来力,舍面取点,点收点发,不丢不顶.随屈就伸。你攻我的阳面,阳化(减)而阴击(加);你攻我的阴面,阴化(减)而阳击(加)。圈虽极小,先引后击,实际在一瞬间,你感觉到的是即收即发,没有间隙。引化发放,走的仍是圈,只不过圈极小,小到似在同一个点上的收放。有太极点功夫,不用说拿劲路,就是反拿关节也不以为然。顺着对方的劲,点点滚动,不比力,不较劲,一一化解,这是太极点功夫的微妙,变幻莫测。

    一清:何时才可以修炼太极点功夫?

    千丰:当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王宗岳先生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一清:如何修炼太极点功夫?

    千丰:首先要不偏不倚,刻刻中定。

    一清:何谓中定?

    千丰:重心即中定。不偏谓之中,不倚谓定。偏则不中,不中则倒;倚则不定,不定则倾。中定是太极拳的真功夫。十三势当以中定为主,其他十二势为辅,太极拳的每一势,都是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由定生势,由势入定。太极拳是在维护自身的中定(自己的重心稳定)和破坏对手的中定(对手的重心稳定)的矛盾中进行互动。在推手中,如身形已经不正,处于劣势,就应尽快形成新的中定。“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郑曼青语),斯之谓也。

    其次要能松散透空。放松是太极点功夫的必由之路。全身自然放松而张开,如怀抱婴儿状,抱非抱,捧非捧,自然得体。太极拳是道法自然,松松柔柔、轻轻灵灵,周身内外放松。“无声无象,全身空透”,达到虚静松柔的状态。

    再就是要有“点即全体”的意识。化、蓄、发的互变转换,全程是在同一太极点上完成的,有太极点才能使化、蓄、发三劲忽隐忽现,动急急应,动缓缓随,神出鬼没,难以捉摸。我动人不知,人未动我先知。超常的听劲功夫使太极功夫变得神乎其神,皆因点变之瞬时,行程极微、空间极小,甚至不见形,故前人认为太极功夫以没圈为极致。

    收是点的紧凑,放是点的舒展。舒展是点的延伸,是求离心力;紧凑是点的缩短,是求向心力。紧凑是化、蓄劲,是合;舒展是发、放劲、是开。“一开一合,拳术尽也”(陈鑫语),开、备即收、放。太极拳诸劲,无一不在点的舒展与紧中生长、壮大,直至无坚不摧。

    最要紧的是形意统一。太极点是在意识指导下长期修炼的结果,也是在意识的指挥下运用与长期积累实战经验的结桌。意是遥控器,控制全身的点,意达形,形显意,意是无形的拳,拳是有形的意,意是点的意,点是意的点,意识与点高度统一。

    一清:“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千丰:小子何其无远志哉?有志者事竟成。

    一清:先生说得极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千丰:王宗岳先生告诫曰:“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阶及神明之境,你尚能领悟——圈收小即是点,点是最小的圈。点点有组织,点点有结构,点点有灵气,点点相联系。上下点点协调,左右点点合度,表里点点相呼应。点点能大能小,点点能上能下,点点能左能右,点点能伸能缩,点点能突能空,点点能刚能柔,点点能有能无。点是活的,点有灵气,点有生命。太极点是生命的全息,太极点是生命力的高度浓缩。

    干变万化,妙不可言,如此方可谓步入了太极拳的自由王国。

    一清:谢谢先生传道解惑,徒儿今闻如此精湛的拳学心悟,好似醍醐灌顶。小子虽愚,当以勤补拙,直至拳艺妙境。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说“悟”
    下一篇: 太极拳之炼气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19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