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的训练体系(正文)

太极拳的训练体系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太极拳的训练体系是作为太极拳修炼指路的明灯,使修炼者明确从初学开始如何循序渐进的训练,如何步入正轨,乃至登堂入室。 太极...
  

    太极拳的训练体系是作为太极拳修炼指路的明灯,使修炼者明确从初学开始如何循序渐进的训练,如何步入正轨,乃至登堂入室。

    太极拳的训练体系每一个层次都有明显的划分,训练的内容以及验证的标准。作为太极拳修炼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学拳就目的清楚,思想明确,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学者可以明明白白地练拳,踏踏实实地去体会拳学的内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明确每一步应该怎么练,达到什么功效,以及训练的指导思想明确,训练方式和手段清楚,那么训练起来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太极拳门派众多,陈、杨、吴、孙、武这五大流派,它们的风格各异,任何人也无法将他们统一。以陈氏太极拳来讲,就有小架、新架、老架之分,它们也是各有特点。以陈氏老架为例,它历代相传,传人甚多,年代久远,有些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拳风也有一定的改变,谁又能说谁是正宗谁是旁支的呢?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水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自圆其说,所以作为太极拳的修炼者来讲就不要有门户之见,这是相互间交流的基本的前提。即便是同一个老师传授的弟子,有很多也形成了自已的特点,因此学者应该多吸取别人的长处,寻找自己的不足,当然知易行难,具体操作的时候就看每个人的修养境界和胸襟了。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不能老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待别人,多从对方的视角来分析,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从中研究他每一式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和用途,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利处和弊处,多在实践中验证。验证当中发现了问题是否能够克服,这样的研究和分析也有利于自身的修炼。

    发现新鲜事物和出现分歧时,往往是提高认识的机会。过去的大画家画一个鸡蛋,能够画出多种样子,原因也在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大家反应的是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面;可能训练的不同在于定位和目的的不同。如果出现问题一味的否定,拳法也就不会有任何进步了。

    太极拳虽然风格各异,但是基本的训练体系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象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研究生,每一个阶段学习都有一种共同性,它验证的方法都是考试。拳法的训练体系也是一样,都离不开太极的阴阳转换哲理。

    由于太极拳的各派传人自身的层次不同,对拳学的认识自然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用被动的毫无规划的训练,那么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更不知道自己对应哪个具体的阶段,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想时,往往会主动的附和上去,更没有辨认和分析的能力了。

    有些太极拳初学者今天看这家好,明天看那家棒;无论学什么都要从最基础的练起,如果今天学这家,明天又学那家,学到最后也只是学了一个基础。也有些太极拳爱好者修为有限,虽然对过去前辈的拳谱背诵得滚瓜烂熟,但是他并不能够领悟前辈拳谱的内涵,长此以往,反而越发的迷茫;如今流传的拳谱很多,有些是前贤们对太极拳基本要求的论述,有些是拳学上乘境界的叙述,有些是拳法的奥妙的形容,如果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会本末倒置,倒果为因,由此而产生的错乱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有志于继承太极拳学的人应该了解,具体拳谱对应的是体系中的哪部分内容,描述的是什么内容,针对哪个层次训练。因为不同层次的理论指导和训练都是有针对性的,不能够混为一谈,否则很容易做成夹生饭。如果用制造自行车的方法去制造飞机,请问这个飞机谁又敢坐呢?同样用制造飞机的方法来制造自行车,那结果又是什么呢?他们之间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性,但是也有本质的区别。太极拳法也是如此,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根本质的区别,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划分,能够正确的区分拳谱和前辈门的宝贵经验,才能使太极拳爱好者有路可寻。太极拳的体系化整理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能够检验太极拳训练的正雄与否,能够起到了一个宝贵的理仑指导作用。有了这个整体的构架,掌者就如同有了修建房屋的图纸,剩下的就看施工的质量了。有个成语叫做按图索骥,如此而已。

    不同层次的人在不同高度上看同一个东西,得到的结论不同,领悟到的实质也是不同的。由于太极拳爱好者水平参差不齐,对太极拳完整的修炼体系不够了解,因为太极拳的修炼每一个体系具体的修炼法则、验证标准、主体内涵、针对的辅助训练都是环环相扣的,如何把各个环节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包括它的验证水准与前人的宝贵经验是否相符),这个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清楚、明了,否则很难领悟太极拳的精髓。近年笔者闭门谢客,将前辈们的经验融合我对武学的执著追求中所得到的一点浅识,潜心地整理成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修炼体系,旨在为后人尽一点微薄之力。

    整理太极拳训练体系这项工作是非常艰巨的,不是单靠一家一派能够完成的。笔者目前还未发现有其他人公开这方面实质性的内容,但是这个体糸对后学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通过多年拜师访友,领会前贤们的教诲加之个人的实践体会,把一些有一定造诣的弟子组织到一起,帮助我共同完成这套体系,把心得整理出来,笔者也相信会对后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体系并非是我发明的,而是传统太极的训练模式重新整理和组合,是新瓶装旧酒。我在多年前拜师访友时就比较注重搜集传统训练方式,向师傅求教的同时,询问师爷那一辈人的训练方法和特点,向朋友询问他们师承前辈以及他们所知道的一些训练方法,从中得到启迪。经过长期的收集、整理和实践修炼体认,并在前辈们的帮助下完成这一套训练体系,其中大部分是前辈的宝贵经验,三分之一是我的心得。这套学术体系在我的弟子当中已经逐渐地开始传授,效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基本上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修炼的效果也立竿见影。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18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