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推手之我见/陈庆雷(正文)

太极推手之我见/陈庆雷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太极拳的功夫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练架路,二是练推手。没有一定拳架功底,练推手也只是纸上谈兵。推手只是套路基础上的一种练...
  

  太极拳的功夫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练架路,二是练推手。没有一定拳架功底,练推手也只是纸上谈兵。推手只是套路基础上的一种练功形式,同时也是检验拳架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具有两种意义,毕竟不是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因为中国的所有武术使用的最高形式是散打格斗。何以言之?偶遇歹徒,根本不可能先搭手后动干戈,古老的校场比武,亦都是散打,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与一位武功高强的武士比武时,对方提出三十分钟见高低,陈先生说时间太长,只喊“一、二、三”即可,当对方击来时,陈先生只是一转一抖,把对方掷出数尺跌在墙上。由此看来,推手只是练功的一种形式,同时具有检验其练功的程度而已,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散打。

??习练太极者皆知“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而当今推手赛中尚未见到“四两拨千斤”之人,换言之“小力胜大力”者甚微,而那些机械摔跤式的推手则是力大者为王。“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武术界老前辈留下来的精言。“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御众之形,快能何为?”显然指的是小力胜大力,内功外用的太极之妙力。关键是怎样用自己的“四两之力”去拨动对方千斤之鼎,若引之不动,何而能拨得千斤?“引”和“动”是两个力,要想用自己的“四两之力”去引动对方,谈何容易!那么就得练架子,使得内动。内动是内气的流通与转动,做到意到气到,“一念之间气即到,不由自主力即发”。并且周身之力能集注某一部位发出。这种内力是一种沉重、变化灵活而又富有弹性与的韧性力,既沉实厚重而又轻灵圆转,隐于内能随人之动不断改变方向,内变令人不知的力。要想达到这种程度,就得下大功夫练架子,方能使劲路的转换和阴阳的变化在于瞬间。单凭练拙力的推手不可能达到“四两引动拨千斤”的境界。所引之法“半引半进”、“带引带进”、“即引即进”。所谓之动,即是使对方失控(失去平衡)不得机不得势,重心偏离,使对方步乱心空(惊慌),在此瞬间,利用时间差,角度差拨击对方。拳论说,“惊闪巧取谁人知”,惊正是使对方心慌步乱,只有引得动,方能使对方惊谎,对方不惊慌岂能巧取?看起来,“引动”是关键,而 “引”之法又何其妙也!

??“以静待动”、“以柔克刚”在太极拳推手中并非绝对安静停止不动,柔也并非纯软。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存在。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在推手运动中的静指自身内劲真劲未动,而实质是在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的走圈过程中虚笼手臂,其意在听,也并非纯粹安静。一但在双方手臂的接触中听出对方的劲力,霎时换劲或发劲,达到后发先至,以柔克刚。静能制动,柔能克刚,刚何而不能制柔?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制约、对立而存在的,如果单讲一方,则失去事物对立统一的原则,在太极拳中也就是阴阳互根。太极拳的身自运动,就是一个辨证法的运用。以刚制柔者,是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内劲似松非松,刚柔俱备,周身棚满,处处虚灵,弓张弩拔,一触即发,使对方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顶抗无门,引化无法。老前辈太极大师陈明标先生在与一位武功很高的人交手,对方被击败后问道:“太极拳借力打人,我不动,看你怎奈于我?”陈明标大师说:“彼不动,我不动,我一动,彼必动,彼一动,我乘机发动。”短短数语,道出以刚制柔的道理。

??“引化”在太极推手中乃为一种战法。它显然也是两个劲力,一个是引劲,一个是化劲。这两个劲都是自身之劲力。一个是引动对方,化而击之,另一个是对方之劲已出动,将对方之劲力引进我自身的范围包括之内,化而击之。化劲是在引动和引进对方的劲后而采用变换的劲力。“引进落空”是在推手中将对方之劲引入我自身的范围包括之内,笼罩对方,使对方“身空、步空、心空”,此时小圈转关直射,连化带发,将对方掷出。

  在太极拳推手中有如下几种劲路与功法:
??①“对方劲未动时,我之发动。”即“以刚制柔”,“以动制静”。在用法上“闪惊”之法较多,此种功夫神气团聚,腹内腾然鼓荡,周身皆欲动而发之意,处处虚,处处实,浑身上下皆太极,从头至脚不阴阳,使对方动之不得(彼未动,我可动)。
??②“对方之劲刚一发动,我即发动。”劲先于对方,也称截劲,后发先至。浑身虚灵,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任对方千变万化,我却能圆转自如,对方则一发劲,我劲已到,使“对方一动我即到”(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③“对方之劲已发动发出,我即发劲。”用法是顺劲直发,此种功法,小圈转关直射,动作要迅,换力要快,发手要猛,兵贵神速,使对方未醒悟已跌出(彼已动,我亦动,顺而直发)。
??④“对方全部劲来,我引化而击之。”在用法上是对方落空。对方向我击来,我棚引对方“弧形走化,使对方陷入我的范围,失去平衡而击之(彼出动,我引动化而击之)。

??太极拳运动自身就是富有哲理的辩证法,是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古往今来历代大师的精湛理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领悟得深透,方能学好用好。拳论上说:“急动则急应,缓动则缓随。”这里边是包含着敌我两方面之力。在推手运动中对方“急动”我“急应”,对方“缓动”我“缓随”应在“急应”和“缓随”之中有变,变中有发(击之意),方高人一筹,太极拳推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劲路的转换(即阴阳变化),没有劲路的转换和阴阳的变化,单纯的“急应”和“缓随”是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制胜对方。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急应与缓随要有多方位的变化,要使对方的劲路有变化,就应当自己的劲路比对方快一些。

??太极拳推手的根本在于敌我双方的灵活运用与变化,也根本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彼不动,已不动”,只是在短时间内的一种战术,并没有什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是现代战争中一种战略而言,如果战争真的打起来,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先后地区的界线,推手就好比打起来的战争,攻防意识双方各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惊而取之,为何彼不动已不可动?“彼不动,已可动”动中求变,制约对方。太极拳推手的根本招法是“一动百动,整法乱用”,灵活机动,掌握主动权,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兵不厌诈,声东击西,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惊上取下,上左须右,上右须左,故而“彼不动已不动”只是在太极推手中极短时间内的一种战术,绝非未动,其意在动,窥测对方,根本不能把推手中的“彼不动已不动”的战术机械地套之为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的现代战争术语。

??老前辈创立的太极拳双人推手对练,各门各派至今传练不息,不练架子,架路中的劲路与阴阳转换不过来,推手也难以达到神化的高层境界,架路是根本,推手是表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17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